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1]的要求。由此可见,倾听作为对话交流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从“听到”、“听准”和“听全”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使学生从“会音”走向“会意”,促进其倾听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倾听;听到;听准;听全
“倾听”释义为“细心地听取” 。它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但更具倾向性和关注性,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在交流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倾听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阅读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所要着重培养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从“听到”、“听准”和“听全”三方面着手,层层递进,逐渐使学生从“会音”向“会意”,做到善于倾听。
一、“听到”——倾听的前提与基础
课堂上,常常有学生被叫到却不知回答什么问题的现象。显然,这是没有“听到”的现象之一。阅读教学中的“听到”,便是学生能够接收到教师、同伴、教科书编者、文本等传达给他的各种信息。信息中断,教育教学活动便随之停止。因此,“听到”是倾听的开始,是善于倾听的基础。学生能否“听到”且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本身,即是否拥有倾听的愿望。因此,我们可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乐于倾听。
1.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听到”
让课堂充满趣味是让学生主动“听到”的有效方法。如: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在角色的转换中产生新鲜感和趣味性,使孩子们乐于倾听。
2.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听到”
(1)以教师为榜样。
教师以身作则,成为榜样。当学生发言的时,教师认真仔细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回应他们,让发言的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孩子产生影响。
(2)以同伴为榜样。
同伴的影响不容小觑。课堂中,通过表扬认真倾听的同学,树立榜样,让孩子在相互影响中学会倾听。 “瞧,xx今天听得多认真啊!”“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也同样喜欢懂得倾听的孩子。”用温暖的话语激励每一个孩子,从而越来越主动地在实际行动中学会尊重,践习倾听。
(3)以课文所塑造的形象为榜样。
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利用文本这一直接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文中善于倾听的人物便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3.倡导相互提醒帮助学生“听到”
(1)教师提醒。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提醒帮助。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一个表情亦或是一个眼神都是促使孩子“听到”的一种方式。
(2)学生相互提醒。
相对于教师的提醒,学生间的相互提醒更为及时、全面和有效。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小伙伴”,相互帮助。当小伙伴开小差时的时候,悄悄提醒他,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乐于倾听。
二、“听准”——倾听的关键与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经常遇见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是学生还未达到“准”的倾听能力的体现。所谓“听准”,是指所接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它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进一步发展。其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督促学生“听准”
小组合作学习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也是相互监督、纠正的过程。交流中,学生能够明晰自己的看法,倾听其他成员的想法,相互交流。这也不失为“听准”的有效方法之一。
2.鼓励有感情地朗读增强孩子的“听准”能力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词句的轻重缓急及断句停顿,从而增强学生对重点字词句段的感悟,对文本进行的理解,促进“听准”。如《鸟的天堂》中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多”、“堆”、“一点儿”重读,以突出枝叶的多、密。
3.通过概括内容大意以培养“听准”能力
大意的概括是对内容意思的理解、总结。其中,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听准”,在多次的练习中做到“听准”。
4.扩大词汇量以增强孩子的“听准”能力
是否听准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对字词句的理解。增加词汇量的积累,降低倾听的难度,避免了因对词句的不解而降低其倾听能力,使学生能够完全地投入到所倾听的内容中,在听懂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达到“听准”的要求。
三、“听全”——倾听的达成与完善
课堂上,经常出现回答重复的现象。对于同一句话在不同情境中的意思变化以及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意思,孩子未能很好的进行区分。这些无不体现着孩子还未达到“全”的倾听要求。“听全”是指学生接受完整信息的能力,它是理解透彻的关键。
1.明晰要求增强学生“听全”意识
对于孩子来说,如何“听全”是一个模糊的话题。强烈表达的愿望常常使他们对他人的回答难以听全,故于倾听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我们必须明确要求。行源于神,神化与行。学生的表情、神态和动作直接反映他是否在倾听。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倾听时,眼睛需要看着对方等,专注地听清发言人的每一句话,做到听全。
2.运用复述练习增强学生“听全”能力
听、说密不可分,有了专注的听,才有准确的说。为此,可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复述练习,由简到难,以达到“听全”。
3.坚持一句多义,模拟不同情境,指导使学生学会“听全”
对于同一句话在不同情境中的意思变化以及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意思难以区分的现状,我们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引导学生观察对方,根据其表情、动作、语气、重点字音、停顿等方面所传达的信息,揣摩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培养其“听全”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际进行的语言、文字交流,使其成为学生学会倾听的资源。不仅如此,还应该把听的训练渗透到课堂氛围以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让孩子主动做到“听到”、“听准”、“听全”,以达到能够“会音”、“会意”的基本水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会有所提升,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便随之养成。
参考文献:
[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7. 22.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
[3]《义乌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0. 63-64.
关键词:倾听;听到;听准;听全
“倾听”释义为“细心地听取” 。它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但更具倾向性和关注性,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在交流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倾听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阅读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所要着重培养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从“听到”、“听准”和“听全”三方面着手,层层递进,逐渐使学生从“会音”向“会意”,做到善于倾听。
一、“听到”——倾听的前提与基础
课堂上,常常有学生被叫到却不知回答什么问题的现象。显然,这是没有“听到”的现象之一。阅读教学中的“听到”,便是学生能够接收到教师、同伴、教科书编者、文本等传达给他的各种信息。信息中断,教育教学活动便随之停止。因此,“听到”是倾听的开始,是善于倾听的基础。学生能否“听到”且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本身,即是否拥有倾听的愿望。因此,我们可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乐于倾听。
1.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听到”
让课堂充满趣味是让学生主动“听到”的有效方法。如: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在角色的转换中产生新鲜感和趣味性,使孩子们乐于倾听。
2.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听到”
(1)以教师为榜样。
教师以身作则,成为榜样。当学生发言的时,教师认真仔细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回应他们,让发言的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孩子产生影响。
(2)以同伴为榜样。
同伴的影响不容小觑。课堂中,通过表扬认真倾听的同学,树立榜样,让孩子在相互影响中学会倾听。 “瞧,xx今天听得多认真啊!”“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也同样喜欢懂得倾听的孩子。”用温暖的话语激励每一个孩子,从而越来越主动地在实际行动中学会尊重,践习倾听。
(3)以课文所塑造的形象为榜样。
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利用文本这一直接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文中善于倾听的人物便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3.倡导相互提醒帮助学生“听到”
(1)教师提醒。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提醒帮助。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一个表情亦或是一个眼神都是促使孩子“听到”的一种方式。
(2)学生相互提醒。
相对于教师的提醒,学生间的相互提醒更为及时、全面和有效。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小伙伴”,相互帮助。当小伙伴开小差时的时候,悄悄提醒他,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乐于倾听。
二、“听准”——倾听的关键与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经常遇见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是学生还未达到“准”的倾听能力的体现。所谓“听准”,是指所接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它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进一步发展。其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督促学生“听准”
小组合作学习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也是相互监督、纠正的过程。交流中,学生能够明晰自己的看法,倾听其他成员的想法,相互交流。这也不失为“听准”的有效方法之一。
2.鼓励有感情地朗读增强孩子的“听准”能力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词句的轻重缓急及断句停顿,从而增强学生对重点字词句段的感悟,对文本进行的理解,促进“听准”。如《鸟的天堂》中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多”、“堆”、“一点儿”重读,以突出枝叶的多、密。
3.通过概括内容大意以培养“听准”能力
大意的概括是对内容意思的理解、总结。其中,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听准”,在多次的练习中做到“听准”。
4.扩大词汇量以增强孩子的“听准”能力
是否听准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对字词句的理解。增加词汇量的积累,降低倾听的难度,避免了因对词句的不解而降低其倾听能力,使学生能够完全地投入到所倾听的内容中,在听懂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达到“听准”的要求。
三、“听全”——倾听的达成与完善
课堂上,经常出现回答重复的现象。对于同一句话在不同情境中的意思变化以及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意思,孩子未能很好的进行区分。这些无不体现着孩子还未达到“全”的倾听要求。“听全”是指学生接受完整信息的能力,它是理解透彻的关键。
1.明晰要求增强学生“听全”意识
对于孩子来说,如何“听全”是一个模糊的话题。强烈表达的愿望常常使他们对他人的回答难以听全,故于倾听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我们必须明确要求。行源于神,神化与行。学生的表情、神态和动作直接反映他是否在倾听。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倾听时,眼睛需要看着对方等,专注地听清发言人的每一句话,做到听全。
2.运用复述练习增强学生“听全”能力
听、说密不可分,有了专注的听,才有准确的说。为此,可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复述练习,由简到难,以达到“听全”。
3.坚持一句多义,模拟不同情境,指导使学生学会“听全”
对于同一句话在不同情境中的意思变化以及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意思难以区分的现状,我们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引导学生观察对方,根据其表情、动作、语气、重点字音、停顿等方面所传达的信息,揣摩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培养其“听全”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际进行的语言、文字交流,使其成为学生学会倾听的资源。不仅如此,还应该把听的训练渗透到课堂氛围以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让孩子主动做到“听到”、“听准”、“听全”,以达到能够“会音”、“会意”的基本水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会有所提升,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便随之养成。
参考文献:
[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7. 22.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
[3]《义乌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0.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