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武汉市第一所站在儿童立场创办的书院式小学。
她开创性地传承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中“止于至真,止于至善”的思想精髓,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确立了“人人可立,立德求真”的办学理念。
她就是武汉市育才可立小学。虽建校时间不长,但学校的碑刻亭廊、国学讲堂、善本藏书无不彰显书院之氛围、精神、气质。虽教师平均年龄不到27岁,但求真务实,积极探索求真学科课程,开设实践“书院·立德”校本课程。学校勇于创新,孜孜以求,正朝着“品中华书院文化内涵,构可立求真育人格局”的办学愿景进发。
2014年9月1日,育才可立小学在传统的开笔礼中开学。在悠扬的古乐中,家长亲手为孩子“正衣冠”,老师在孩子额头点上红色的启智朱砂,接着孩子们一起击鼓明智、启蒙描红,到榕树下许愿……回忆起育才可立小学的第一个开学典礼,校长袁洁意犹未尽。
作为武汉市江岸区最年轻的学校,袁洁在建校初就尝试办一所书院式的小学。为什么要办一所书院式小学?在办学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日前,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与校长袁洁展开对话。
湖北教育:袁校长,您好!创办书院式小学,这在江岸区甚至武汉市都是首创。请问您是怎么想到要办一所书院式小学的?
袁洁:这是基于学校特点以及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学校地处百步亭花园,社区庞大,人口激增,为满足社区居民子女上学的需求,江岸区教育局投入新建了本区最大规模的小学,并对这个新学校寄予厚望。2014年7月,当我接到筹建新校的任务来到工地考察的时候,发现这所学校建筑质朴大气,场地开阔,规模堪比学院,就想,这所学校的文化定位一定要高,当时脑海里立刻联想到“书院”。我曾经去过岳麓书院,深深地被它的气质与精神所感动;我还到成都青羊区的文翁书院(中学)考察学习过,见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中的传承与光大。
因此,定位在这里办一所书院式小学,我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该面向自己、面向传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院精神应该传承下去,古代学校的优秀传统应该在现代学校中得到创造性的发扬。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牵着传统的手,走向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既有中国心,又有世界观。第二,办好一所学校,能带动一方文明。学校周边的地域环境,既有高档社区,也有廉租房群,社会阶层有较大的分化。在这样的社区中,建设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对学生、对家长都是一种熏陶。而且,学校将来会举行很多文化活动,书院气息能让社区的居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湖北教育:那么,请问书院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袁洁:我理解的书院精神,是一种“止于至真,止于至善”的卓越境界。具体结合书院式小学来理解,就是在办学时,要体现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培养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倡导“人人可立”的教育理念,鼓励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躬行知行合一的践履理念。在我看来,书院精神并不是凝固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继承文化基因,创新求真之路,在继往开来中平心静气地办好基础教育,这便是对书院精神最好的诠释。
湖北教育:您为什么给学校命名为“可立”?这与书院精神有联系吗?
袁洁:《中庸》里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然禀赋和灵性,因而寄予学校“人人可立”的教育信念。此外,“可立”二字出自《诗经》“诗可言志,文可立言”,也是英语clever(聪明)读音的谐音。
可立是基于教育理念而定,书院是着力于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定位。如果要说两者的联系,只能说,这样定位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人可立”的教育理念。
湖北教育:与其他小学相比,学校的书院特色体现在哪里呢?
袁洁:一是营造一种书院式教育环境。如,学校的建筑都围绕着“立德、求真”两大宗旨来设计。我们的愿景是:在外观上,学校的门、廊、堂、斋、阁、亭、苑错落有致,书画草木相映成趣。营造这样一个静雅美丽的书院环境,有利于儿童无忧无虑地成长。二是在课程上,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即使像体育这样的户外课程,也必须有探究式的课程内容,如定向越野、绝壁攀援、生存挑战之类的户外探索运动。三是学校的一切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设计皆为“求真”服务,比如食堂会分为“静餐区”与“议餐区”,后者就是为了方便师生或师师之间交流设置。我们对学校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革,把通用的教研组改为了“教育研究所”,如语文教研组就是“语文教育研究所”,音乐美术就是“艺术教育研究所”。这样改名是为了让教师明白,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教书,而是兼顾教学与教研的。
湖北教育:现代人对书院教育文化都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年轻人。您是怎么让您的团队认同书院式的小学教育呢?
袁洁: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可能会有一些老师不熟悉它的历史。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校内部组织所有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进行“书院特色”的研讨。在研讨之前,学校购买了有关书院的书籍,并计划让老师们去全国各地的书院参观。为了使研讨深入、有效,我们设计了几个主题让老师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可立的书院式教育环境,会文、会讲制度的传承与创新,可立书院的课程开发,《可立书院院规》的制订,书院的师生关系与礼仪以及书院式的学校管理。
学校文化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只有让老师们都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才能真正使这种文化为大家所共享。
湖北教育:目前,建设书院式小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袁洁:我校建校还不到一年,万事开头难。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书院与儿童的关系。因为古代书院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但育才可立是一所小学。如何让传统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适应现在的小学生,这需要动很多脑筋。比如,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如何让小学生去“求真”?可能在小学阶段这种“求真”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探究。我们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不仅是记诵,那是“口舌之儒”,更多的是践行儒家义理。所以,我们要开展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儿童体验儒家经典的价值,从而提升品格,做知书达礼之君子。
她开创性地传承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中“止于至真,止于至善”的思想精髓,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确立了“人人可立,立德求真”的办学理念。
她就是武汉市育才可立小学。虽建校时间不长,但学校的碑刻亭廊、国学讲堂、善本藏书无不彰显书院之氛围、精神、气质。虽教师平均年龄不到27岁,但求真务实,积极探索求真学科课程,开设实践“书院·立德”校本课程。学校勇于创新,孜孜以求,正朝着“品中华书院文化内涵,构可立求真育人格局”的办学愿景进发。
2014年9月1日,育才可立小学在传统的开笔礼中开学。在悠扬的古乐中,家长亲手为孩子“正衣冠”,老师在孩子额头点上红色的启智朱砂,接着孩子们一起击鼓明智、启蒙描红,到榕树下许愿……回忆起育才可立小学的第一个开学典礼,校长袁洁意犹未尽。
作为武汉市江岸区最年轻的学校,袁洁在建校初就尝试办一所书院式的小学。为什么要办一所书院式小学?在办学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日前,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与校长袁洁展开对话。
湖北教育:袁校长,您好!创办书院式小学,这在江岸区甚至武汉市都是首创。请问您是怎么想到要办一所书院式小学的?
袁洁:这是基于学校特点以及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学校地处百步亭花园,社区庞大,人口激增,为满足社区居民子女上学的需求,江岸区教育局投入新建了本区最大规模的小学,并对这个新学校寄予厚望。2014年7月,当我接到筹建新校的任务来到工地考察的时候,发现这所学校建筑质朴大气,场地开阔,规模堪比学院,就想,这所学校的文化定位一定要高,当时脑海里立刻联想到“书院”。我曾经去过岳麓书院,深深地被它的气质与精神所感动;我还到成都青羊区的文翁书院(中学)考察学习过,见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中的传承与光大。
因此,定位在这里办一所书院式小学,我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该面向自己、面向传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院精神应该传承下去,古代学校的优秀传统应该在现代学校中得到创造性的发扬。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牵着传统的手,走向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既有中国心,又有世界观。第二,办好一所学校,能带动一方文明。学校周边的地域环境,既有高档社区,也有廉租房群,社会阶层有较大的分化。在这样的社区中,建设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对学生、对家长都是一种熏陶。而且,学校将来会举行很多文化活动,书院气息能让社区的居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湖北教育:那么,请问书院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袁洁:我理解的书院精神,是一种“止于至真,止于至善”的卓越境界。具体结合书院式小学来理解,就是在办学时,要体现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培养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倡导“人人可立”的教育理念,鼓励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躬行知行合一的践履理念。在我看来,书院精神并不是凝固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继承文化基因,创新求真之路,在继往开来中平心静气地办好基础教育,这便是对书院精神最好的诠释。
湖北教育:您为什么给学校命名为“可立”?这与书院精神有联系吗?
袁洁:《中庸》里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然禀赋和灵性,因而寄予学校“人人可立”的教育信念。此外,“可立”二字出自《诗经》“诗可言志,文可立言”,也是英语clever(聪明)读音的谐音。
可立是基于教育理念而定,书院是着力于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定位。如果要说两者的联系,只能说,这样定位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人可立”的教育理念。
湖北教育:与其他小学相比,学校的书院特色体现在哪里呢?
袁洁:一是营造一种书院式教育环境。如,学校的建筑都围绕着“立德、求真”两大宗旨来设计。我们的愿景是:在外观上,学校的门、廊、堂、斋、阁、亭、苑错落有致,书画草木相映成趣。营造这样一个静雅美丽的书院环境,有利于儿童无忧无虑地成长。二是在课程上,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即使像体育这样的户外课程,也必须有探究式的课程内容,如定向越野、绝壁攀援、生存挑战之类的户外探索运动。三是学校的一切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设计皆为“求真”服务,比如食堂会分为“静餐区”与“议餐区”,后者就是为了方便师生或师师之间交流设置。我们对学校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革,把通用的教研组改为了“教育研究所”,如语文教研组就是“语文教育研究所”,音乐美术就是“艺术教育研究所”。这样改名是为了让教师明白,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教书,而是兼顾教学与教研的。
湖北教育:现代人对书院教育文化都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年轻人。您是怎么让您的团队认同书院式的小学教育呢?
袁洁: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可能会有一些老师不熟悉它的历史。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校内部组织所有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进行“书院特色”的研讨。在研讨之前,学校购买了有关书院的书籍,并计划让老师们去全国各地的书院参观。为了使研讨深入、有效,我们设计了几个主题让老师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可立的书院式教育环境,会文、会讲制度的传承与创新,可立书院的课程开发,《可立书院院规》的制订,书院的师生关系与礼仪以及书院式的学校管理。
学校文化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只有让老师们都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才能真正使这种文化为大家所共享。
湖北教育:目前,建设书院式小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袁洁:我校建校还不到一年,万事开头难。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书院与儿童的关系。因为古代书院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但育才可立是一所小学。如何让传统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适应现在的小学生,这需要动很多脑筋。比如,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如何让小学生去“求真”?可能在小学阶段这种“求真”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探究。我们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不仅是记诵,那是“口舌之儒”,更多的是践行儒家义理。所以,我们要开展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儿童体验儒家经典的价值,从而提升品格,做知书达礼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