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狗之城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gu0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达雷州的第一站,是雷城夏江天后宫,即妈祖庙。妈祖庙是中国当下每一个沿海城市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绝大多数的天后宫门前屹立的是两尊威严的石狮子,但雷城夏江这座天后宫,屹立门前的,却是两尊憨态可掬的石狗!
  随后,我们参观雷州博物馆,果然在博物馆内的石狗奇观展厅看到上千尊石狗,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 厘米,最小的仅高10 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大大小小的石狗摆放在一起,奇趣盎然。它们造型多样,有原始类、抽象类、具象类、人格化类、文相武相类,等等,这些不同时代的石狗,各具特色。展厅里,在狗形狗态区域,展出的是形态各异的各个时代的一群石狗;狗兄狗弟区,展出狗的不同种类,如土狗、野狗、猎狗、沙皮狗、卷毛狗、哈巴狗等;狗神狗职区域的每个石狗造型,代表一种内涵和寓意,它们分文相和武相,文相石狗有仰脸向天的“风雨之神”,有迎面平视的“财神”“福神”,它们一般为坐式,面目较和善,神态安详,有石鼓、铜钱、龟、小狗等附加雕刻,象征生育之神的石狗又有阳具勃起型、抱子型,寓意“生育”“送子”,主司繁衍生育!武相石狗一般为蹲式,雄壮威武,有的面目狰狞呈怒鬃、伺机扑杀的状貌,有八卦、乌蛇、帅印等附加雕刻,属“守护神”类,它们所司职能分别为:镇邪护法、司风雨雷电、主正义等。
  馆中一石狗,单看身高与体重,在石狗群中只算中等,但却享有“王”的待遇:展台基座明显高于其他石狗,脖子上还系着红绸花,宝座后面写着“石狗王”三个大字。何以成为“石狗王”?解说人告诉我们,此石狗与其他石狗相比,有硕大的生殖器显于胸前,狗头人身的模样,突出的是生殖崇拜!古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而狗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在当地又有“报喜得贵子”的传说,最受雷州古民的崇拜,于是他们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尊为石狗之王,进行祭拜祈祷,以求赐他们多子多福……大家正在对石狗王品头论足时,当地一文友插入一个小故事: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乡下发现这尊“王”时,它还“落难”在乡下某一角落,八个小伙子都搬不动它,有人过去拍拍它的“头”说:“跟我们去市里吧,那儿的花花世界里有好多女伴的。”说完,四个小伙子便轻而易举地把它搬上了车。这个故事虽不足为信,但却以当下的审美情趣,从一个侧面解读了这尊“石狗王”雕塑艺术的主题。
  浏览着博物馆中千奇百态的石狗,但觉它们质朴可爱,趣稚感人。我的心一下子变得柔软,眼前的石狗,唤起了我内心深处一抹温暖的记忆。
  小时候家在农村,村里每家每户都养狗,那时,我家里养的是一只本土狗“姑娘”,它有一身顺滑的乳白色毛发,还有一双悲天悯人的黑眼睛,我们都管它叫小白。小白行动敏捷、善解人意、聪明乖巧,获得了全家人的怜爱。而小白最喜欢跟我,是我忠实的伙伴。70 年代中末期,夏季在农村小孩儿中流行疮疾,我也不幸中招儿,膝盖处生了一个疮,那个年代的乡村,少医缺药的,这个疮疾拖延了半年不得痊愈,让我很痛苦。小白对我抱以同情之心,总是悲悯地凝望我。后来,小白做了狗妈妈,一年生两窝狗崽,它生的狗崽品相超群,是邻里抢着定购的狗娃娃。但好景不长,有一年流行狂犬病,家犬被大量屠杀,那段时间,整个村子都飘着狗肉味,可我们却无法对小白下手,而村干部则三番五次来我家催促,并警告,再不处理,他们将自行将小白乱棍打死了事。看着他们手持打狗棒的绝情样子,我好害怕好心疼,我多想保护好我的小白啊。
  可是最终,小白还是失踪了。我后来才知道,我家与邻村一户人家易狗而烹。
  那次小白被烹,对我和家人的精神打击很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我家没有再养狗。
  在雷州行走,看到石狗的频率相当高。在夏江埠头,有大石狗;镇守在渡口码头的,有石狗;民间香火供奉的,也有石狗!此外,庙宇门前、村庄里、荒野地、河边,还有庄稼地,都有石狗!据说,雷州境内现存有1.5 万至2.5 万尊古石狗,被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雷州先民对石狗的崇拜,还有一个强化的过程:在生产力和认知能力低下的古代,雷州先民对当地频发的雷电等自然天象产生恐惧,继而崇拜。雷州是世界上第三大雷电频发区,当地有着这样的古老传说:雷神爱惜万物,怕太阳把万物晒枯,常遣天狗去食太阳,有“日食”现象就说是“天狗食日”。雷州先民因对雷神强烈崇拜,进而对狗也强烈崇拜。
其他文献
我父亲1941 年出生,快80 岁了,大半辈子,不容易,前前后后盖了5 起房子。  1962 年,爷爷把结了婚的父亲分出去,让我父母单独过日子。分家的家当,是一口八印锅。分家以后,我父亲在乡里乡亲的帮衬下,盖起了自己的三间土坯屋。那时,我刚刚出生不久。  1974 年,父亲33 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时,我们全家6 口人挤在三间又矮又窄的土屋里,父亲觉得有些憋屈,不甘心。父亲从小要强,年轻时在
期刊
如果一个人环游世界,他将注意到,不论在印度、美洲、欧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么的相似。在学院、大学里,情形尤其如此。我们好像用着模型制造出一种人的典型——以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尽可能少思考而过着舒服日子,为其主要关心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
期刊
其实我也是蚁族,在北京  加入黑甲兵的队伍  搬运梦想。搬运青春  还有少得可怜的爱情  我的搬运  总是丢盔弃甲  一次丢了结婚照  一次丢了流氓兔  还有一次丢了诗稿和酱油  如今我能搬运的  唯有余生  中年以后  我微笑说话  情绪平稳  不再爱一个人  我爱猫,也爱狗  我爱路边的蚂蚁  拖着食物的样子  我爱葱茏的夏日  水晶帘动微风起  一院蔷薇撲鼻香  中年以后  我的爱像群星一样
期刊
阳光驾临,唐古拉山的雪水奔流而下。它们并不知道自己前程未卜。能不能到大海安身立命?那是上天的决定。  他們,只顾奔流。  夏夜,蝉鸣和汽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分不出胜负。  我在等细雨,洗去记忆的尘埃。  桂花一夜之间开出千树万树。你来与不来,我都会在黎明之前,捧出那坛菊花酒。  月亮不再柔情似水,夜空星满为患。  白雪飞舞。炉中火正旺。  一只来不及筑巢的鸟站在光秃秃的树干上,紧盯着冷冰冰的山崖。
期刊
1  喜欢看一些比较冷门的书,沱沱的《去漂流》,一本另类的写长江和江边日常生活的书,大概没有多少人关注过。在网上已找不到这本书,在作家里也找不到沱沱。沱沱离开重庆在人间漂流了一圈,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手绘强人,又回到了重庆。因为一个悲伤得不能自持的梦,他用14年时间画了这本书。长江、索道、轮渡、老房子、大轮船、台阶、小巷、拆迁、洪水、一群向往远方的山城少年……生活在下游的我所熟悉的这一切,以画面加文字
期刊
爷爷的每一天,那是从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开始的。  爷爷大名邹彩民,外号大狗子,长得高挑,白净,清瘦,慈眉善目,儒雅随放,让人看起来便觉得亲切,舒服。年轻的时候,爷爷开有猪行、粮行,坐商于双溪南街。爷爷的行铺沿中心河大码头南侧河岸展开,生意曾一度触及上海、姑苏一线。作为一个水乡人,就离不开水。他们喜茶,对汤则更讲究。头汤面,二道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对伴水而居之人则似乎更甚。  清晨,天色
期刊
2016年,我随帮扶队伍来到健安村参加扶贫工作。  健安村是个大村,有11 个自然村,占地38 平方公里,离镇区很近,村东头的健安大桥连着镇区。我帮扶的五户贫困户都在桥头附近,分布在主干道的两边。过了健安大桥,拐进右边的小竹林,走到竹林尽头便是坤姐的家。  坤姐中年丧偶,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她为人随和,大大咧咧,跟人聊天总是笑呵呵的,天生的乐天派,跟她聊天极容易受她感染而快乐起来,这也是我喜欢跟她聊
期刊
水神不在?灯火成了靠近它的唯一仪式  阳光举起一日,月光守候半夜  荷的精神边疆,是你无法抵达的  一些词语正在走向复兴  一些词语早已开始颓废  嗯,她,不需要一座远山投靠  在大雪来临之前  白 露  白露,要赋予谁的真相  其实,融入泥草的,青春是不可以苟同的  凜冽远不是秋天的溢美之词  总有一个人暗自失语  邂逅一支芦苇,耳畔单曲回放《致爱丽丝》  去哄哄太阳吧,说一些愉快的决定  高低
期刊
认识小靖,是因为她的医术。四年前,偶然的一次,朋友说起了她。朋友有灰指甲,难看,是小靖帮助护理好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妻的个别手指上也有灰指甲。听后,我们决定去看看。  初见小靖,是在古城南门纸箱厂北侧她的店里。未进门,就看到长发飘飘的她露出迷人的笑脸迎接我们。落座,端来咖啡,小靖煞是热情。妻直奔主题,向她咨询指甲的护理。我一脸的严肃。虽然品着她的咖啡,看着她眉飞色舞的笑脸,听着她清脆悦耳的介绍
期刊
我一定是记错节气了,不然,我不会在飘雪的季节还穿着单薄的衣服,也不会,把今冬最早的一場雪,记成诗经里的最瘦的诗句。  不会竖起衣领,等待寒风卷起落叶,把雪花,描写成水蛇腰的舞者,也更不会,把结冰的湖面,当作一面镜子,或者把沿街的冰凌,当作通风的木梳,拼命地梳理自己的思绪,细长的风。  扁扁的星光,在寒风中叹息,我从街道的另一端出发,看着雪花落下,一句一句洁白的问候,从无休止,是在问候临窗的老人,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