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寓教于乐”的艺术,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几个环节入手,就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演讲引趣 品诗拾趣 活动得趣 阅读延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素质的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也认为,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学是求得知识的途径,而且要培养他们好学的兴趣,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让他们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兴趣,从而能够自觉的、热心的、专心致志的、念念不忘地去学习。正如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兴趣浓烈的学生,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寓教于乐”的艺术,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来,我立足于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从几个细微环节入手,就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坚持“每堂三分钟演讲” ,课前引趣
所谓“每堂三分钟演讲”,是指上语文课时由一名学生上讲台所作的约三分钟时间的演讲。此项活动可以分几轮进行,全班同学每人上讲台演讲一次为一轮。整个演讲分为五轮,即照讲稿演讲,脱稿演讲,拟提纲演讲、即兴演讲、自由式演讲。一轮演讲均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
“每堂三分钟演讲”要求题材多样,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法都可使用,如第一轮演讲时可以以记叙说明为主,学生可述自己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甚至还可讲笑话故事、成语故事、哲学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而第四轮演讲以鉴赏评析为主,可以分析某种现象,也可阐发某种道理。记得某生读了一篇名为《什么使我们“一鸣惊人” 》的文章后,又用“点将”抢答的形式进入赏析环节,同学们各抒己见,评古论今,尤其是以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密友为例,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每堂三分钟演讲”人人参与的要求,给每位同学都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均等机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给与了驰骋想象的自由。学生从参与中体味到实践的乐趣,就会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变被动参与为积极参与,就会受到锻炼,增长才干。
许多学生力求张扬独特的个性,常常能讲出“我有人无,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特”的见解。在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并且每位学生演讲完后,热烈的掌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的激情和学生听课的热情,为上好每节语文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每日一首小诗或一句名言,品中拾趣
凝聚前人思想和智慧结晶的优美诗文、格言警句,既有益于学生陶冶性情,又有益于培养鉴赏能力。特别是短小易记、含义精深的唐宋诗词是酌取学习趣味的不竭之源。
大型电视系列片《唐之韵》的欣赏,犹如给处于好奇猎奇层面的学生注入一支兴奋剂,我顺势从课本中的《望天门山》、《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着手,带领学生去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要求学生精心选诗、精心讲诗,每次早自习前,主讲者将所选诗词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摘录,然后介绍作者,分析内容,畅谈体会,多有声情并茂道出韵味者。这期间,上起《诗经》,下至清诗,均有采桔,诗有田园、边塞、古体、近体;词有豪放、婉约、长词小分;或现实、或浪漫;同学各取所“爱”、论短说长、名言名句,录于笔下。
我又尝试把优秀古典诗词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实践证明,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
三、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玩中得趣
首先,根据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的课型安排,努力搞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内容既立足文本,又从课内向课外知识延伸。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查找资料,又在组内加工、润色,以期在活动中有突出的表现。
如在教学活动课《漫游语文世界》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选定主题,围绕生活中的事例编排出小品,并在课堂上演出。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搜集素材,组织者认真筛选、整理、编排,熔铸全组成员智慧与心血的小品终于出炉了,有的反映社会上文字应用不全、用语不规范,有的反映环境保护这个迫切问题,还有的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广告词大杂烩……学生们的表演有声有色,惟妙惟肖,使课堂充满了欢乐,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其次,经常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利用晚上活动课的时间,以学习小组或同头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各种比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语文小百科竞赛、演讲比赛等;又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定时召开了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等。
如学完“探险家的故事”这一单元后,即将开展“漫话探险”的活动。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就探险“有益”与“无益”的话题查找资料,又经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整理后,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开始了……充足的论据,严密的推理,精辟的论断,闪光的思想…… 不用苛求最后有无定论,学生已在活动的过程中涤荡了灵魂,升华了思想,而且乐在其中。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宽松自由的环境、气氛中,心无旁忌、自由热情地把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让阅读成为习惯,课外延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史家冯钟芸在谈到对于语文教学以及教师素质的一些看法时说“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可见,单纯的依靠语文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来补给学生的精神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书读的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明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为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我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览课、写作课,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叶圣陶曾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实践后,我们又以语文组为单位,在图书馆组织全年级的讲座辅导和读书研讨会,《走近杜甫》、《闲话聊斋》、《一代文豪-----鲁迅》等专题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阅读大军”,掀起“图书馆热”的一个高潮。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施教于乐,这是我国历来教育家所大力提倡的。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终生的习惯,这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愿与广大同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雍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关键词:演讲引趣 品诗拾趣 活动得趣 阅读延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素质的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也认为,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学是求得知识的途径,而且要培养他们好学的兴趣,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让他们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兴趣,从而能够自觉的、热心的、专心致志的、念念不忘地去学习。正如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兴趣浓烈的学生,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寓教于乐”的艺术,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来,我立足于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从几个细微环节入手,就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坚持“每堂三分钟演讲” ,课前引趣
所谓“每堂三分钟演讲”,是指上语文课时由一名学生上讲台所作的约三分钟时间的演讲。此项活动可以分几轮进行,全班同学每人上讲台演讲一次为一轮。整个演讲分为五轮,即照讲稿演讲,脱稿演讲,拟提纲演讲、即兴演讲、自由式演讲。一轮演讲均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
“每堂三分钟演讲”要求题材多样,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法都可使用,如第一轮演讲时可以以记叙说明为主,学生可述自己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甚至还可讲笑话故事、成语故事、哲学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而第四轮演讲以鉴赏评析为主,可以分析某种现象,也可阐发某种道理。记得某生读了一篇名为《什么使我们“一鸣惊人” 》的文章后,又用“点将”抢答的形式进入赏析环节,同学们各抒己见,评古论今,尤其是以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密友为例,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每堂三分钟演讲”人人参与的要求,给每位同学都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均等机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给与了驰骋想象的自由。学生从参与中体味到实践的乐趣,就会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变被动参与为积极参与,就会受到锻炼,增长才干。
许多学生力求张扬独特的个性,常常能讲出“我有人无,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特”的见解。在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并且每位学生演讲完后,热烈的掌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的激情和学生听课的热情,为上好每节语文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每日一首小诗或一句名言,品中拾趣
凝聚前人思想和智慧结晶的优美诗文、格言警句,既有益于学生陶冶性情,又有益于培养鉴赏能力。特别是短小易记、含义精深的唐宋诗词是酌取学习趣味的不竭之源。
大型电视系列片《唐之韵》的欣赏,犹如给处于好奇猎奇层面的学生注入一支兴奋剂,我顺势从课本中的《望天门山》、《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着手,带领学生去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要求学生精心选诗、精心讲诗,每次早自习前,主讲者将所选诗词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摘录,然后介绍作者,分析内容,畅谈体会,多有声情并茂道出韵味者。这期间,上起《诗经》,下至清诗,均有采桔,诗有田园、边塞、古体、近体;词有豪放、婉约、长词小分;或现实、或浪漫;同学各取所“爱”、论短说长、名言名句,录于笔下。
我又尝试把优秀古典诗词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实践证明,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
三、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玩中得趣
首先,根据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的课型安排,努力搞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内容既立足文本,又从课内向课外知识延伸。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查找资料,又在组内加工、润色,以期在活动中有突出的表现。
如在教学活动课《漫游语文世界》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选定主题,围绕生活中的事例编排出小品,并在课堂上演出。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搜集素材,组织者认真筛选、整理、编排,熔铸全组成员智慧与心血的小品终于出炉了,有的反映社会上文字应用不全、用语不规范,有的反映环境保护这个迫切问题,还有的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广告词大杂烩……学生们的表演有声有色,惟妙惟肖,使课堂充满了欢乐,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其次,经常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利用晚上活动课的时间,以学习小组或同头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各种比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语文小百科竞赛、演讲比赛等;又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定时召开了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等。
如学完“探险家的故事”这一单元后,即将开展“漫话探险”的活动。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就探险“有益”与“无益”的话题查找资料,又经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整理后,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开始了……充足的论据,严密的推理,精辟的论断,闪光的思想…… 不用苛求最后有无定论,学生已在活动的过程中涤荡了灵魂,升华了思想,而且乐在其中。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宽松自由的环境、气氛中,心无旁忌、自由热情地把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让阅读成为习惯,课外延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史家冯钟芸在谈到对于语文教学以及教师素质的一些看法时说“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可见,单纯的依靠语文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来补给学生的精神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书读的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明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为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我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览课、写作课,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叶圣陶曾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实践后,我们又以语文组为单位,在图书馆组织全年级的讲座辅导和读书研讨会,《走近杜甫》、《闲话聊斋》、《一代文豪-----鲁迅》等专题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阅读大军”,掀起“图书馆热”的一个高潮。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施教于乐,这是我国历来教育家所大力提倡的。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终生的习惯,这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愿与广大同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雍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