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現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高关注,也注定了高诉求。因此,身边不乏有人说,家长是学校教育最大的阻力。也有另外的观点,家长是学校教育最好的助力。到底家长是“阻力”还是“助力”?初为人师的我,期待能找到确切的答案。
信任的崩塌
“陈老师,是你叫我的女儿剪头发的吗?”周日晚上,突如其来的电话,咄咄逼人的质问让我猝不及防,神经紧绷。哎,又是她,小华的妈妈。
“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我尽力保持平静。
“你就回答我,有还是没有?”
这样的情形,并不是第一次。这位家长的女儿,叫小华。因父母的离异,小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华爸爸曾向我夸耀,小华在幼儿园的时候是开朗的小明星,可现在的她却总是沉默。
于是我向小华爸爸了解情况,才知因为我善意的一句“该剪头发了”,小华爸爸就帮小华剪短了长发。小华妈妈的声讨,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一句简单的建议竟能造成她如此激烈的反应?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对话,只有质问和责备?我很委屈,不知所措的我只好选择了回避。在家长眼里,是我们老师的教育管得太泛了,剪头发属于家长操心的事,所以一句生活上的提醒也显得“管得太过”。我也因此得到了答案:或许家长把老师当成了“敌人”。
伸出信任之手
可是上二年级后,小华的学习态度愈加消极:课堂走神,作业不交,独来独往。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再次审问自己:难道我还能视而不见吗?要因为我的逃避而使小华失去她原有的光彩吗?今后面对同样的家校沟通障碍,我还是一直选择退缩吗?或许,我要正视问题,不能回避了。于是我开始查阅书籍,向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寻求帮助。谢校长告诉我:“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主动和家长沟通才是唯一办法。”
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着手机凝视了许久,最终还是拨通了小华妈妈的电话。
“您好,小华妈妈。”
“哎,您好您好,陈老师!”
耳边的声音竟如此爽朗,语气如此平和,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理防线消除了。一番交谈后,我才发现,原来,小华妈妈也在默默地关注着小华的学习态度,只是她因之前的误会而没打电话给我。那一天,我们似乎要把过去一年没有说的话都说出来一样,聊了很久。这一次,我们的沟通终于不是质问和责备了,而是理解。
原来,我们不是敌人。
在这之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交流孩子的情况,甚至互相倾诉生活烦恼。我们因孩子而“结怨”,也因孩子而成了朋友。
小华在一次语文课上,鼓起了勇气悄悄地举起了手,我立马抓住时机,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她那小小的嗓音里,有着一股不自信。而我鼓励她:“你想说出的答案肯定在你的小脑袋里徘徊了很久,你要打开门,让它帮你说出心里话。”她笑了笑,大胆地把想法分享出来。这是她的第一次主动分享。我把她的进步记录下来,并告诉了小华妈妈。小华妈妈得知这个消息,立马打过电话来表示对我的感谢。
信任关系重建
在小华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因家庭复杂因素带给她的影响,她乐观、自信的心态需要得到保护。因此,我更希望在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教育下,让小华也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那样欢笑、游戏、学习、交友……于是,我请小华妈妈到学校来,我们进一步面对面地交流。这一次,我们彼此间的信任再次得到了提升。
小华从我的肯定和鼓励中,慢慢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变得更阳光开朗。我和小华妈妈的合作初见成效。看到小华的点滴进步,我比谁都感到高兴。如果当时,我仍未放下曾经的茫然和嫌隙,耽误与家校沟通的时机,错过转化孩子的契机,小华会是怎样?想着想着,我不禁为自己曾经的退缩而自责,也为如今自己的“转变”而自豪,更为自己和小华妈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冰释前嫌的气度而动容。
一次家长会上,我们的主题是家校合作,小华妈妈作为特别嘉宾分享她和我的教育合作经验,帮助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许多孩子的问题都因此而得到家长们的教育助力。看着她在台上的风采以及向我示意的笑容,我突然醒悟,我们本应是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教育人、培养人的要素中,家庭和学校分别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它们互为依存,家校的关系一如鱼和水,密不可分。因此,只有家、校成为朋友,教育共襄,结为同盟,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信任的崩塌
“陈老师,是你叫我的女儿剪头发的吗?”周日晚上,突如其来的电话,咄咄逼人的质问让我猝不及防,神经紧绷。哎,又是她,小华的妈妈。
“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我尽力保持平静。
“你就回答我,有还是没有?”
这样的情形,并不是第一次。这位家长的女儿,叫小华。因父母的离异,小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华爸爸曾向我夸耀,小华在幼儿园的时候是开朗的小明星,可现在的她却总是沉默。
于是我向小华爸爸了解情况,才知因为我善意的一句“该剪头发了”,小华爸爸就帮小华剪短了长发。小华妈妈的声讨,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一句简单的建议竟能造成她如此激烈的反应?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对话,只有质问和责备?我很委屈,不知所措的我只好选择了回避。在家长眼里,是我们老师的教育管得太泛了,剪头发属于家长操心的事,所以一句生活上的提醒也显得“管得太过”。我也因此得到了答案:或许家长把老师当成了“敌人”。
伸出信任之手
可是上二年级后,小华的学习态度愈加消极:课堂走神,作业不交,独来独往。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再次审问自己:难道我还能视而不见吗?要因为我的逃避而使小华失去她原有的光彩吗?今后面对同样的家校沟通障碍,我还是一直选择退缩吗?或许,我要正视问题,不能回避了。于是我开始查阅书籍,向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寻求帮助。谢校长告诉我:“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主动和家长沟通才是唯一办法。”
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着手机凝视了许久,最终还是拨通了小华妈妈的电话。
“您好,小华妈妈。”
“哎,您好您好,陈老师!”
耳边的声音竟如此爽朗,语气如此平和,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理防线消除了。一番交谈后,我才发现,原来,小华妈妈也在默默地关注着小华的学习态度,只是她因之前的误会而没打电话给我。那一天,我们似乎要把过去一年没有说的话都说出来一样,聊了很久。这一次,我们的沟通终于不是质问和责备了,而是理解。
原来,我们不是敌人。
在这之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交流孩子的情况,甚至互相倾诉生活烦恼。我们因孩子而“结怨”,也因孩子而成了朋友。
小华在一次语文课上,鼓起了勇气悄悄地举起了手,我立马抓住时机,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她那小小的嗓音里,有着一股不自信。而我鼓励她:“你想说出的答案肯定在你的小脑袋里徘徊了很久,你要打开门,让它帮你说出心里话。”她笑了笑,大胆地把想法分享出来。这是她的第一次主动分享。我把她的进步记录下来,并告诉了小华妈妈。小华妈妈得知这个消息,立马打过电话来表示对我的感谢。
信任关系重建
在小华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因家庭复杂因素带给她的影响,她乐观、自信的心态需要得到保护。因此,我更希望在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教育下,让小华也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那样欢笑、游戏、学习、交友……于是,我请小华妈妈到学校来,我们进一步面对面地交流。这一次,我们彼此间的信任再次得到了提升。
小华从我的肯定和鼓励中,慢慢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变得更阳光开朗。我和小华妈妈的合作初见成效。看到小华的点滴进步,我比谁都感到高兴。如果当时,我仍未放下曾经的茫然和嫌隙,耽误与家校沟通的时机,错过转化孩子的契机,小华会是怎样?想着想着,我不禁为自己曾经的退缩而自责,也为如今自己的“转变”而自豪,更为自己和小华妈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冰释前嫌的气度而动容。
一次家长会上,我们的主题是家校合作,小华妈妈作为特别嘉宾分享她和我的教育合作经验,帮助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许多孩子的问题都因此而得到家长们的教育助力。看着她在台上的风采以及向我示意的笑容,我突然醒悟,我们本应是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教育人、培养人的要素中,家庭和学校分别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它们互为依存,家校的关系一如鱼和水,密不可分。因此,只有家、校成为朋友,教育共襄,结为同盟,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