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z1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课是高校本科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之一,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纲要”课的教学却存在着诸多矛盾,面对这一现状,只有不断创新“纲要”课教学模式,才能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现状;有效性
  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决定性阶段。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亿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自学、自立、自强、自护的社会主义新人。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四有新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构建”的主要阵地。[2]
  一、“纲要”课教学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诠释
  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早在2005年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列入调整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为本科学生的四门公共必修课之一,学分2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3]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和建设史。 “纲要”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息息相关,指引他们如何思考社会、国家的大问题,也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正确抉择。
  二、“纲要”课的教学现状与原因探析
  “05方案”实施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然而,现实中思政课的教学却不是那么乐观,就“纲要”课而言,大概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政策的重视与现实边缘化的矛盾
  对于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党中央很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使用的教材由教育部统编,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授课学时受到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统筹,不能随意变动,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还出台了相关文件,同时要求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而事实上,鉴于一系列现实因素,很多高校甚至不给保证本来就很少的课时;同时,上课时间,往往是排完专业课之后,安插在下午,或者是晚上;另外,一般都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在一百人以上,有时甚至近150人,老师被迫跨专业合班(比如,体育专业与数学专业的合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不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从《纲要》教材来看,其内容涉及1840年以来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节及思想理论,时间跨度之长、知识容量之大,是高校政治理论课设置史上前所未有的,但其课堂教学只有36课时。而事实上除去节假日,学校的大型活动,新生军训等原因,一学期下来,是难以保证36个学时的。如果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授课,其结果肯定是不能按质保量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学生基础薄弱与认知参差不齐的矛盾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遍布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等各种专业。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理论上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事实上现代大学生由于高中阶段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历史教学对他们的影响极其有限,文科学生仅仅是应付高考,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进程以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往往基础薄弱;而理工科学生由于早早分科,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无知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尽管我们把学生进行了文理科的分开教学,但是,不同的专业,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
  (四)“有用”与“无用”的矛盾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大学的人文精神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有用”与“无用”的判断取代了“好”与“坏”的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于西部三线城市二本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不再有以往大学生所有的优越感,他们一进大学就很关注未来的就业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空间,关心在大学期间如何发展自己,更利于毕业时谋得的一个心仪的工作。在这个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奔波于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取上,对于开设与专业似乎无关的思政课很不理解,能逃就逃,不能逃就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对于未来,他们看重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对民族、国家的需求满不在乎,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岗位锻炼自己。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有些大学生甚至丢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愿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对国家的历史、未来漠不关心。
  三、“纲要”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提高实效性探究
  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纲要”课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素质:
  1.高尚的师德,坚定的政治信仰。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全校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和学校产生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据很多学生反馈,在大学阶段,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思政课老师,教的最好的最差的都是思政课老师。如何维护老师和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尊严,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我们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才配得上教师的称号,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正面引导学生。   2.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我们“纲要”课的任课教师必需具有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学功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同时,作为一所地处陕西宝鸡的地方二本院校,老师还应熟谙陕西及宝鸡的文史资料,在《纲要》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机地引入地方文史特色资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情乡情的了解,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意识到国家命运与地方兴衰的紧密关系,把爱国与爱家乡统一起来。同时,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注意做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教材与现实的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真诚交流,教学相长。
  (二)重视典型历史人物的教学
  结合讲课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教学,往往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时期人物的历史价值,在讲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时,融入历史人物教育。譬如,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慈禧,曾国藩,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中的孙中山、北洋军阀的独裁者袁世凯,新文化运动中的蔡元培、鲁迅、胡适,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宋美龄、宋子文,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战争中的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张自忠,抗美援朝中的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这些人物或正面或反面,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对历史人物介绍和讲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不仅如此,历史人物教育还可以纳入第二课堂教学,利用历史人物逢五逢十纪念日,以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比赛、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卷面分数是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会让部分学生认为,平时来与不来,学的好与不好都不要紧,只要考试考好就行了,同时,只要考试不被挂科,分数高低关系也不大,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部分学生平时翘课,或者做与本学科不相关的事情,到考试时就想通过作弊等方式蒙混过关,这些现状完全背离了“纲要”课的教学初衷。我们的课堂怎样留住学生的身体,留住学生的心?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考核学习结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不仅考核期末,还要考核平时;不仅考核知识,还要考核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考核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学习态度。考核要将普遍性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统一,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个性、良好的人文素养。在重视理论学习评价与实践能力考核结合的同时,加强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将平时上课表现、调查报告、讨论、辩论、演讲赛、出勤率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如可将平时作业、出勤、实践论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按照1:1:3:5的比例进行分配。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核算,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20分、期末卷面成绩50分、实践课成绩30分。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对于主动发言,认真讨论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其平时成绩。在新的考核机制面前,学生自然会积极上课,重视作业的写作和质量,不会应付了事。
  对于工作在一线的“纲要”课教师,我能比较清楚思政课的教学现状,也明白现象存在原因的是多元性,我能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做好自己,给学生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004-10-15.
  [2]刘贵芹,宇文利.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J].教学与研究, 2007,(9).
  [3]胡锦涛.会见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代 表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09.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而民办高校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是在高等院校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广东科技学院为研究典型,全面总结了该院在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方面的做法和成效,提出了继续创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 ; 品牌 ;研究;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东省委教育工委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诠释的“中国梦”,高屋建瓴,意蕴厚重,沦肌浃髓。概言之,“中国梦”不仅深度激活中华民族主体的自信感、光荣感、豪迈感,而且强力唤起神州儿女你我的自觉感、使命感、责任感。当下今后,每一位炎黄子孙必须倾注生命的全部能量,合力托起我们的“中国梦”。“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一、“中国梦”:历史发展之必然逻辑  (一)“中国梦”:贯穿近现代奋斗史的红线  自1840年始,为置换
期刊
摘要:先秦是中国历史和思想的真正诞生地。由于“绝地天通”的宗教政治改革,致使神权为王权所把持,并使神为人间拖累,无法抽象到创造世界的彼岸之物的高度,由此人格神渐渐隐去,为带有自然意味的“天”所替代。春秋时兴起的道、儒、墨三家都是在神权与王权合流、进而无法使人真正获得存在依据的背景下展开的,虽然他们各自解释或解构了神并褫夺了部分王权,但由于人格神始终不能现身,最终不能撼动王权,甚至成为王权的附庸。神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广东金融学院党建带团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新形势下,该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在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党团联系和入党推优上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可以从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创新工程、建立互动机制和优化推优工作四方面着力。  关键词:高校;党建带团建;广东金融学院  党建带团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建设的光荣传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高
期刊
摘要:针对云南农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大学生头脑困难的情况,进而从教学研究、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大学生头脑的有效路径,主要路径包括:在教学研究中探寻结合点,自觉内化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宣教力度,探寻进头脑的有效路径、在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核心价值体系进头脑的多样形式的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生头脑;路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原理》是四门思
期刊
民主生活会的质量,直接决定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开一个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它反映了学习教育和听取意见的成果,决定着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的效果。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下功夫扫除各种“拦路虎”。归纳起来,需要解决浅、怕、泛、诚、改五大问题。  “浅”,是一些民主生活会的突出症状。对教育实践活动意义认识太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查摆问题置身事外,自我批评避实就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要:当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南宁市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明显实效,但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就当前而言,南宁市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需要举全市全社会之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使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南宁市;
期刊
摘要: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福建省建宁县为例进行了调研、分析,概括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包括加强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党员文化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大胆开拓创新发挥作
期刊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学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运用叙事法,完善教学方式,尝试走出一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叙事教学之路。  关键词:叙事;叙事法;叙事文本;思想政治理论课  面对由于内容有些僵化和教学手段相对单调而引发的
期刊
摘要: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十余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是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析除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苏联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苏联转型表现出来的“变革激烈”与“参与冷漠”并存等特征的影响,从中总结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苏联;转型;社会建设  苏联的解体及社会转型是20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