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辛苦,选择了清贫。十九年的孜孜耕耘,有初涉教坛的迷茫,有深入探索的艰辛,有教书育人的困惑,也有收获成功的喜悦、日渐成长的美丽。新课改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激发了我的教育热情,唤醒了我的教育理念,催开我的教育生命之花。
一、经历:精彩课堂的钥匙
新课程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感悟到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反思。只有敢于让学生试一试,才会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灵,放飞学生囚禁的思维,把知识与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里。
圆柱是初中几何中的第一个立体图形,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对立体图形缺乏感性的认识,利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总是掌握得很不理想。新课改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放开了我的手脚。我决定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首先,课前布置了一个动手实验,让学生从菜园中寻找圆柱的“实物”——萝卜。接下来,是动手探究:选取一个较标致的大萝卜,削掉两头就是一个很好的圆柱。用小刀顺着它的一条母线把皮切开,拨下来,展开,就得到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矩形。学生第一次对圆柱的侧面这一曲面展开成平面中的矩形有了直观确切的认识,自觉纠正了圆柱侧面是矩形这一错误的认识,突破了本节的第一个难点。其次,利用萝卜的结构,学生容易找出圆柱的轴,顺轴让学生切下去,一分为二,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矩形就是圆柱的轴截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弄清了平面图形中两个矩形的意义:一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边为底面圆的周长(2r),另一边是母线(L)的矩形,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展开图的矩形的面积2;二是学生对圆柱的轴剖面是由底面圆的直径和母线组成的矩形,为以后解答轴剖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前者呈“显性”,后者为“隐性”,只有将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思想的层面,遇到质同而形异的问题才不会无从下手,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指导学生在经历之后,对体验进行反思。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时,学生马上就理解了。但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体验、反思新讲的知识。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己想出例子来表明函数关系。在这里,学生重新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问题的本质,知识的联系。只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知识和方法才能顺利转化为智慧。
二、尊重:润泽心靈的鸡汤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人类有兽性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为天使的一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追求独立、多情叛逆的矛盾心理,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他们的蒙昧无知及所干的傻事,我总是给予应有的尊重、恰当的教育,唤醒他们沉睡的自尊,促使其健康成长。
曲维英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大闹包,在八年级时和班主任老师对着干,拉帮结派,影响很不好。他是校篮球队队员,纪律散漫,九年级开学半个月后才来上学。俗话说“无事生非”,对学习没兴趣必然破坏纪律。和他第一次接触,我发现他对我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一些问题不作正面回答,只是用“不知道、我忘了……”敷衍。他聪明,记忆力好,特别具有演讲口才,但对老师有很深的抱怨,敌对情绪很强。我感到要真正走进他心里,就必须让他认识我的存在,我的威力。他到校的三天发生了三件事:一是上午课间操时间聚集三人在食堂吃饭,二是不写作业,三是政治课唱反调。第一件事我的处理方法是三人去操场补跑三圈,根据各自的认识再跑一圈,我要看到的是他们认识错误的态度。当我的目的实现后,我又对他们及时评价,说出我要他们跑圈是欣赏军人的风范,严明的纪律就是在操场上训练出来的。第二件事的处理方法是对不完成作业的11个学生补交作业,当天完成。轮到他时,我说:“你可以选择,做九(一)班的学生就补作业,不做就走人。”我就是要他感觉他和其他学生一样,而不是什么另类。他说:“我甘愿受罚。”我看出他只是个在成长中急需帮助的孩子。当我从政治老师嘴里得知第三件事时,我觉得该和他谈谈了,他欣然接受。接下来的谈话很成功,对我的问题,不论是他过去的做法,还是他现在的想法,他都作出了坦诚的回答,我适时地给予合理化建议,他向我保证以后一定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母亲常打电话说孩子变化很大,从那天开始他又动笔写作业了,在家里的表现比以前好多了,对我深表感谢。
三、超越:改变生命的属性
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曾说过:“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到:一个教师的教育幸福,就在于不停地超越,超越课本,超
越课堂,超越自我。
2006年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中,我抽到的题目是《位似图形》,这是八年级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对于多年从事初四工作的我感到很棘手。这时组内老师主动“全组总动员”,与我一起来钻研新教材,共同设计教学环节,经过多次交流、辩论、切磋,最终达成共识,电脑高手毕永君老师根据教案制作课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主讲的《位似图形》被评为市级优质课。在这次集体活动中,我体会到同伴互助的力量,只有超越个人的小圈子,把自己融入集体,超越狭隘的个人竞争,走向和谐合作,才能真正地成长。于是,我把自己这个教研组长的职责视为“泵”,建造交流、探讨、共享的“成长场”,和组内成员一起“漂洗”自我,直面课堂忧患和艰辛,沉淀着理性思考,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把反思变成超越,凭着连续几年骄人的中考成绩,2006年我们数学组被评为荣成市优秀教研组。成长,让自己赢得尊重,积累尊严,活出精彩。教育大师朱永新教授说过:行动就会有收获!所以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努力改变一些,我们会受益,我们的学生也会受益,教育这方热土必将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个性花开别样红。”
一、经历:精彩课堂的钥匙
新课程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感悟到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反思。只有敢于让学生试一试,才会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灵,放飞学生囚禁的思维,把知识与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里。
圆柱是初中几何中的第一个立体图形,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对立体图形缺乏感性的认识,利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总是掌握得很不理想。新课改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放开了我的手脚。我决定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首先,课前布置了一个动手实验,让学生从菜园中寻找圆柱的“实物”——萝卜。接下来,是动手探究:选取一个较标致的大萝卜,削掉两头就是一个很好的圆柱。用小刀顺着它的一条母线把皮切开,拨下来,展开,就得到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矩形。学生第一次对圆柱的侧面这一曲面展开成平面中的矩形有了直观确切的认识,自觉纠正了圆柱侧面是矩形这一错误的认识,突破了本节的第一个难点。其次,利用萝卜的结构,学生容易找出圆柱的轴,顺轴让学生切下去,一分为二,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矩形就是圆柱的轴截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弄清了平面图形中两个矩形的意义:一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边为底面圆的周长(2r),另一边是母线(L)的矩形,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展开图的矩形的面积2;二是学生对圆柱的轴剖面是由底面圆的直径和母线组成的矩形,为以后解答轴剖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前者呈“显性”,后者为“隐性”,只有将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思想的层面,遇到质同而形异的问题才不会无从下手,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指导学生在经历之后,对体验进行反思。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时,学生马上就理解了。但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体验、反思新讲的知识。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己想出例子来表明函数关系。在这里,学生重新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问题的本质,知识的联系。只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知识和方法才能顺利转化为智慧。
二、尊重:润泽心靈的鸡汤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人类有兽性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为天使的一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追求独立、多情叛逆的矛盾心理,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他们的蒙昧无知及所干的傻事,我总是给予应有的尊重、恰当的教育,唤醒他们沉睡的自尊,促使其健康成长。
曲维英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大闹包,在八年级时和班主任老师对着干,拉帮结派,影响很不好。他是校篮球队队员,纪律散漫,九年级开学半个月后才来上学。俗话说“无事生非”,对学习没兴趣必然破坏纪律。和他第一次接触,我发现他对我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一些问题不作正面回答,只是用“不知道、我忘了……”敷衍。他聪明,记忆力好,特别具有演讲口才,但对老师有很深的抱怨,敌对情绪很强。我感到要真正走进他心里,就必须让他认识我的存在,我的威力。他到校的三天发生了三件事:一是上午课间操时间聚集三人在食堂吃饭,二是不写作业,三是政治课唱反调。第一件事我的处理方法是三人去操场补跑三圈,根据各自的认识再跑一圈,我要看到的是他们认识错误的态度。当我的目的实现后,我又对他们及时评价,说出我要他们跑圈是欣赏军人的风范,严明的纪律就是在操场上训练出来的。第二件事的处理方法是对不完成作业的11个学生补交作业,当天完成。轮到他时,我说:“你可以选择,做九(一)班的学生就补作业,不做就走人。”我就是要他感觉他和其他学生一样,而不是什么另类。他说:“我甘愿受罚。”我看出他只是个在成长中急需帮助的孩子。当我从政治老师嘴里得知第三件事时,我觉得该和他谈谈了,他欣然接受。接下来的谈话很成功,对我的问题,不论是他过去的做法,还是他现在的想法,他都作出了坦诚的回答,我适时地给予合理化建议,他向我保证以后一定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母亲常打电话说孩子变化很大,从那天开始他又动笔写作业了,在家里的表现比以前好多了,对我深表感谢。
三、超越:改变生命的属性
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曾说过:“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到:一个教师的教育幸福,就在于不停地超越,超越课本,超
越课堂,超越自我。
2006年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中,我抽到的题目是《位似图形》,这是八年级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对于多年从事初四工作的我感到很棘手。这时组内老师主动“全组总动员”,与我一起来钻研新教材,共同设计教学环节,经过多次交流、辩论、切磋,最终达成共识,电脑高手毕永君老师根据教案制作课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主讲的《位似图形》被评为市级优质课。在这次集体活动中,我体会到同伴互助的力量,只有超越个人的小圈子,把自己融入集体,超越狭隘的个人竞争,走向和谐合作,才能真正地成长。于是,我把自己这个教研组长的职责视为“泵”,建造交流、探讨、共享的“成长场”,和组内成员一起“漂洗”自我,直面课堂忧患和艰辛,沉淀着理性思考,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把反思变成超越,凭着连续几年骄人的中考成绩,2006年我们数学组被评为荣成市优秀教研组。成长,让自己赢得尊重,积累尊严,活出精彩。教育大师朱永新教授说过:行动就会有收获!所以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努力改变一些,我们会受益,我们的学生也会受益,教育这方热土必将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个性花开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