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新课改以来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把政治教学落到实处,从教材、基础知识、学生、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教法学法上浅显地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的理念下把政治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政治教学; 观念; 教学形式
新课改以来,我们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我们在新的理念下,也在不断地探索,加强教学研讨。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我觉得在新的理念下的政治教学更应该落到实处:
1 把“实”落在教材上、落在基础知识上
新课改后政治教材做了很大的调整。还增设了《文化生活》版块,新教材系统全面、目标性强。既能与时代接轨,又能与学生的心灵接轨,深受师生的喜爱。我们要把教学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深挖教材。试问:你自己对教材都把握不准,单凭你所谓的新的教学形式,学生怎能不学得茫然?吃透了教材,我们还得研究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你的学生易学、乐学。
我们初中考试是开卷形式,学生不太重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大多学生不会记忆,不喜欢记忆政治知识;审题能力弱,每每拿到题目,题目还没看清楚,答案就出来了,但答案往往不全面,抓不住重点,或严重偏题,因而失分严重。这说明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模糊;审题能力缺乏;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强等。我觉得对于课本中的重点知识一定要加强理解性的记忆,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对于高一的教学,我们要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要让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在能力要求、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的教学仍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记忆、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丢分的原因,尤其是主观题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所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是教学和复习的重点,也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2 把“实”落在学生上、落在教学过程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看到学生每天来上课了,或考到高分了,就认为我们的教学成功了。我说不,这可能是个假象,我们的考试到底检测了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落实了哪些知识点?作为教师要了解到位,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我们要能探测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哪些值得肯定,哪些还需要指正。我们要培养学生持久思维能力,深入思维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喜欢课堂。例如,对于优等生,我们不能满足于他们的分数,我们得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人才。也许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课堂上我们要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要能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与之交流。对于中等生,我们要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出足够大的上升空间,课堂上我们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碰撞,我觉得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忽略他们,他们的基础可能是差点,思维能力也可能比较差,我们在课堂上就应该设法营造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情绪。这样他们就一定会对课堂、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他们也就会一天天地进步。对于问题学生、偏激学生我们要学会“冷”处理,“冷”处理并不是永远不理他不管他,而是在恰当的时候认同他的观点并引导他。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要以教师的身份频频找他谈话,可以在课外学生之间相处或交流时我“偶尔插话”,在学习以外的话题上慢慢靠近他们,认同他们,最终他们还是会慢慢回归课堂。
教学要重过程,要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根据材料联系理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试题提供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设计与生活、社会、国家、国际等相关的背景材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悟道理,把握知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要教会学生自主地将课本知识系统化、构成知识体系,做到能随时将知识线索从大脑的记忆库中提取起来。
3 把“实”落 理论联系实际上、落在教法学法上
很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重知识以及知识结构、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方法的总结积累,对重大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在如何联系课本重大原理、理论上缺少迁移能力,即使有同学记得一些理论,在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与生活、社会、国家、国际的联系上还是不能贯通。同时,在语言组织表达中没有“理论意识”、“术语意识”。特别是《政治生活》与《生活与哲学》。 很多学生对试卷分析了半天,不能联系书上的重大原理,只是用自己的口头语乱写一通,一些学生只会通过举例子来说明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产生联想的习惯。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对社会性、生活性问题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我们更多地使用的是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说的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去说,但我们要知道学生的知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讨论很难把教材吃透。更有甚者借讨论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讨论,同时我们也要参与到学生中去,把自己当作一名特殊的学生,这样既能把问题讨论得更透彻,学生又易于接受。对于深奥的学生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可先作讲解,在学生弄明白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效果会更好。
4 提倡“一课一得”,不指望每堂课都是“示范课”“优质课”
多则惑,少则得。想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初衷固然无可厚非,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主以备课时的教学重点为主,做到“一课一得”。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展成长,教学中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戒讲深贪多遇到什么讲什么,或教师储备多少便讲多少,在深度和广度上应有所限定。关键是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有没有理解记忆,会不会运用?通常我都会留出时间要求学生记忆,并在第二天进行抽查。虽然教学时间会很紧,但效果还是很好的。
“示范课”较一般的课教师所表现的教学技能和收到的教学效果都要良好。但是我认为没有那个教师天天堂堂都上 “示范课”、“优质课”,更多的是常态课,再好的“示范课”和 “优质课”也会有“美中不足”,一些教师为了上好这样的一节课,或许课前演示过好多遍,有的甚至有作秀的嫌疑。所以,在现实中,毕竟常态课是主流。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按照以上所说的“一课一得”上好常态课。
政治教学还要把“实”落在作业批改上,试卷的讲解上,规范书写上,转化学困生家访上,学生的学习状况上等等。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教师只有步步踩实,才能真正地落实并推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高中政治教学参考》.
【关键词】政治教学; 观念; 教学形式
新课改以来,我们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我们在新的理念下,也在不断地探索,加强教学研讨。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我觉得在新的理念下的政治教学更应该落到实处:
1 把“实”落在教材上、落在基础知识上
新课改后政治教材做了很大的调整。还增设了《文化生活》版块,新教材系统全面、目标性强。既能与时代接轨,又能与学生的心灵接轨,深受师生的喜爱。我们要把教学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深挖教材。试问:你自己对教材都把握不准,单凭你所谓的新的教学形式,学生怎能不学得茫然?吃透了教材,我们还得研究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你的学生易学、乐学。
我们初中考试是开卷形式,学生不太重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大多学生不会记忆,不喜欢记忆政治知识;审题能力弱,每每拿到题目,题目还没看清楚,答案就出来了,但答案往往不全面,抓不住重点,或严重偏题,因而失分严重。这说明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模糊;审题能力缺乏;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强等。我觉得对于课本中的重点知识一定要加强理解性的记忆,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对于高一的教学,我们要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要让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在能力要求、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的教学仍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记忆、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丢分的原因,尤其是主观题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所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是教学和复习的重点,也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2 把“实”落在学生上、落在教学过程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看到学生每天来上课了,或考到高分了,就认为我们的教学成功了。我说不,这可能是个假象,我们的考试到底检测了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落实了哪些知识点?作为教师要了解到位,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我们要能探测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哪些值得肯定,哪些还需要指正。我们要培养学生持久思维能力,深入思维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喜欢课堂。例如,对于优等生,我们不能满足于他们的分数,我们得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人才。也许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课堂上我们要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要能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与之交流。对于中等生,我们要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出足够大的上升空间,课堂上我们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碰撞,我觉得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忽略他们,他们的基础可能是差点,思维能力也可能比较差,我们在课堂上就应该设法营造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情绪。这样他们就一定会对课堂、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他们也就会一天天地进步。对于问题学生、偏激学生我们要学会“冷”处理,“冷”处理并不是永远不理他不管他,而是在恰当的时候认同他的观点并引导他。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要以教师的身份频频找他谈话,可以在课外学生之间相处或交流时我“偶尔插话”,在学习以外的话题上慢慢靠近他们,认同他们,最终他们还是会慢慢回归课堂。
教学要重过程,要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根据材料联系理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试题提供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设计与生活、社会、国家、国际等相关的背景材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悟道理,把握知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要教会学生自主地将课本知识系统化、构成知识体系,做到能随时将知识线索从大脑的记忆库中提取起来。
3 把“实”落 理论联系实际上、落在教法学法上
很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重知识以及知识结构、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方法的总结积累,对重大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在如何联系课本重大原理、理论上缺少迁移能力,即使有同学记得一些理论,在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与生活、社会、国家、国际的联系上还是不能贯通。同时,在语言组织表达中没有“理论意识”、“术语意识”。特别是《政治生活》与《生活与哲学》。 很多学生对试卷分析了半天,不能联系书上的重大原理,只是用自己的口头语乱写一通,一些学生只会通过举例子来说明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产生联想的习惯。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对社会性、生活性问题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我们更多地使用的是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说的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去说,但我们要知道学生的知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讨论很难把教材吃透。更有甚者借讨论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讨论,同时我们也要参与到学生中去,把自己当作一名特殊的学生,这样既能把问题讨论得更透彻,学生又易于接受。对于深奥的学生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可先作讲解,在学生弄明白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效果会更好。
4 提倡“一课一得”,不指望每堂课都是“示范课”“优质课”
多则惑,少则得。想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初衷固然无可厚非,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主以备课时的教学重点为主,做到“一课一得”。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展成长,教学中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戒讲深贪多遇到什么讲什么,或教师储备多少便讲多少,在深度和广度上应有所限定。关键是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有没有理解记忆,会不会运用?通常我都会留出时间要求学生记忆,并在第二天进行抽查。虽然教学时间会很紧,但效果还是很好的。
“示范课”较一般的课教师所表现的教学技能和收到的教学效果都要良好。但是我认为没有那个教师天天堂堂都上 “示范课”、“优质课”,更多的是常态课,再好的“示范课”和 “优质课”也会有“美中不足”,一些教师为了上好这样的一节课,或许课前演示过好多遍,有的甚至有作秀的嫌疑。所以,在现实中,毕竟常态课是主流。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按照以上所说的“一课一得”上好常态课。
政治教学还要把“实”落在作业批改上,试卷的讲解上,规范书写上,转化学困生家访上,学生的学习状况上等等。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教师只有步步踩实,才能真正地落实并推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高中政治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