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主要的形式,是细读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的读书方法。有效品读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应从有效品读入手。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从阅读教学入手。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品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等诸方面有所感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品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奠定基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2)抓住重点:合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3)精选内容:找准着力点。
所谓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品读的有效性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有效品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奠定基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学生使用的文本是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精心筛选出来的经典。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影响、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解读文本,一般来说包含三个过程:一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过程;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三是学生今后对文本自我顿悟、触景生情、升华创新的过程。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教材不进行准确深入地钻研就上课,是造成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我们要使学生有感悟,自己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自己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从这一点上说,准确解读文本,至关重要。
准确解读文本,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读者来赏读文本,投入其中。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那些教辅材料,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认识。对于有些文本来说,还要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语言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走进文本还要走出文本,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不应学什么?文本内容要有所取舍!解读文本要做到:深入浅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凡卡》(北师版五下)一课教学中,很多老师把品读的重点放在信的内容上,只顾引导学生品读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而忽视了课文插叙部分的品读,那么就造成学生感悟上的偏差:学生认为凡卡在城里生活很苦,但在乡下爷爷那里很快乐。实际上处于社会底层的凡卡在城里是死路一条,在乡下的日子也是过不下去,这一点只要仔细品读文中的插叙部分就能体会到。在插叙部分,写了爷爷巡夜的情景和祖孙俩砍圣诞树的经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爷爷是守夜人,凡卡的童年生活中甚至没有一个小伙伴。在严寒的季节,凡卡几乎冻僵了,但还要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爷爷也是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才会把唯一的小孙孙送走。如果教材把握不到位,学生的品读必然肤浅,感悟停留在浅层次。
再如《种子的梦》(北师版五下)一课中,如果我们解读文本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只把它作为“一粒种子”的梦想,解读的结果会是:这是一粒坚强的种子,在艰难的生长环境里依然怀有梦想。可是结合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当时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接受“劳动改造”,与家人分离,生活陷入“黑暗”。十年浩劫带给人无尽的灾难,可作者却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者以“种子”喻自己,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积极追求。文本解读到这种程度,课堂才会有厚度。
2 抓住重点:合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每一篇文本都有它的使命,有它承载的东西,大块上说就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讲读一篇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造成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合理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文中关键之处、精彩之笔深入品读,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2.1 循序渐进,一课一得
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全面考虑,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又要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因文而异。讲求一课一得,就是一节课训练点不要太多,有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即可。每节课都有一得,长期积累下来,阅读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2.2 因文而异,区别对待
不同类型的课文训练点也不同,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因文体、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三个方面的有关语句进行品读,自然就把握了教材的训练点,做到了有的放矢。
3 优化程序:找准品读着力点
目标的确立使阅读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目标意识,时时处处向着目标,才可能顺利达成目标。 优化品读的教学程序,就要对课文内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例如,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而言,如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做到长文短教。拿过一篇课文,我们应该把品读的着力点放在哪些地方呢?
3.1 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找的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好的切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我在执教《窗前的气球》(人教二上)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利亚病了,一开始为什么觉得真没意思,后来为什么高兴地笑了”然后以孩子提出的问题为品读全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这一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科里亚前后变化又如此大,因此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大都自觉投入到读书、思考的学习活动中去。为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3.2 抓住关键点
一篇课文,围绕中心内容总有几处重点的语句,我们可以把这几处称为关键点。品读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点组织教学,关键点处理得当,往往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例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精彩之处很多。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品读的是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夜莺语言、动作、神态的几个词句进行品读,用时简短,但成效显著。如“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一句中,我抓住了“快活”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刚刚结束,面对一队凶残的德国兵,这个孩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他为什么不害怕,反而很“快活”?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很自然想到这是个不寻常的孩子。再让学生找出其它也能表现这个孩子不寻常的句子,细细阅读。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3.3 落实拓展点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外学习中延伸,“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学生必然受益不浅。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年龄和心理特征,适当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编创手抄报、做读书笔记等,展示语文阅读的收获。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品读,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学习所得出的点滴体会。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从阅读教学入手。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品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等诸方面有所感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品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奠定基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2)抓住重点:合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3)精选内容:找准着力点。
所谓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品读的有效性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有效品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奠定基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学生使用的文本是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精心筛选出来的经典。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影响、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解读文本,一般来说包含三个过程:一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过程;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三是学生今后对文本自我顿悟、触景生情、升华创新的过程。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教材不进行准确深入地钻研就上课,是造成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我们要使学生有感悟,自己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自己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从这一点上说,准确解读文本,至关重要。
准确解读文本,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读者来赏读文本,投入其中。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那些教辅材料,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认识。对于有些文本来说,还要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语言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走进文本还要走出文本,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不应学什么?文本内容要有所取舍!解读文本要做到:深入浅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凡卡》(北师版五下)一课教学中,很多老师把品读的重点放在信的内容上,只顾引导学生品读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而忽视了课文插叙部分的品读,那么就造成学生感悟上的偏差:学生认为凡卡在城里生活很苦,但在乡下爷爷那里很快乐。实际上处于社会底层的凡卡在城里是死路一条,在乡下的日子也是过不下去,这一点只要仔细品读文中的插叙部分就能体会到。在插叙部分,写了爷爷巡夜的情景和祖孙俩砍圣诞树的经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爷爷是守夜人,凡卡的童年生活中甚至没有一个小伙伴。在严寒的季节,凡卡几乎冻僵了,但还要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爷爷也是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才会把唯一的小孙孙送走。如果教材把握不到位,学生的品读必然肤浅,感悟停留在浅层次。
再如《种子的梦》(北师版五下)一课中,如果我们解读文本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只把它作为“一粒种子”的梦想,解读的结果会是:这是一粒坚强的种子,在艰难的生长环境里依然怀有梦想。可是结合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当时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接受“劳动改造”,与家人分离,生活陷入“黑暗”。十年浩劫带给人无尽的灾难,可作者却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者以“种子”喻自己,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积极追求。文本解读到这种程度,课堂才会有厚度。
2 抓住重点:合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每一篇文本都有它的使命,有它承载的东西,大块上说就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讲读一篇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造成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合理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文中关键之处、精彩之笔深入品读,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2.1 循序渐进,一课一得
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全面考虑,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又要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因文而异。讲求一课一得,就是一节课训练点不要太多,有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即可。每节课都有一得,长期积累下来,阅读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2.2 因文而异,区别对待
不同类型的课文训练点也不同,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因文体、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三个方面的有关语句进行品读,自然就把握了教材的训练点,做到了有的放矢。
3 优化程序:找准品读着力点
目标的确立使阅读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目标意识,时时处处向着目标,才可能顺利达成目标。 优化品读的教学程序,就要对课文内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例如,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而言,如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做到长文短教。拿过一篇课文,我们应该把品读的着力点放在哪些地方呢?
3.1 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找的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好的切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我在执教《窗前的气球》(人教二上)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利亚病了,一开始为什么觉得真没意思,后来为什么高兴地笑了”然后以孩子提出的问题为品读全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这一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科里亚前后变化又如此大,因此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大都自觉投入到读书、思考的学习活动中去。为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3.2 抓住关键点
一篇课文,围绕中心内容总有几处重点的语句,我们可以把这几处称为关键点。品读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点组织教学,关键点处理得当,往往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例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精彩之处很多。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品读的是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夜莺语言、动作、神态的几个词句进行品读,用时简短,但成效显著。如“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一句中,我抓住了“快活”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刚刚结束,面对一队凶残的德国兵,这个孩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他为什么不害怕,反而很“快活”?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很自然想到这是个不寻常的孩子。再让学生找出其它也能表现这个孩子不寻常的句子,细细阅读。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3.3 落实拓展点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外学习中延伸,“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学生必然受益不浅。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年龄和心理特征,适当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编创手抄报、做读书笔记等,展示语文阅读的收获。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品读,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学习所得出的点滴体会。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