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难点,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此都有畏难情绪。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传授读题技巧等手段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提高解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数学应用题难教,他们认为应用题形式比较复杂。对于学生,经常出现不会读题目,不会分析数量关系等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无从下手呢?当然不是。对于一堂应用题教学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课前——更细致地预设教学过程
学生喜欢数学,往往觉得数学简单易学,学得好,有成就感,因此也就越感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要使数学简单易学,配合学生的口味,我们教材的内容就要处理的适当,对课堂有一个良好的预设,对可能会出现的低效率进行避免。
1.1 新课时,讲清概念
如:蓝花2朵,红花8朵,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学生可能会觉得红花是蓝花的3倍,因为他们看到红花比蓝花多3份,而不把同蓝花一样的2朵算进去,所以在讲解概念时要特别清楚。在后面学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后,如果概念不清楚,也容易列成8€?的算式。
1.2 练习时,着重理解
如:每枝铅笔3角,2元钱可以买几枝,还剩几角?学生也许会用3€?。
小芳拍了20下球,小强拍的比小芳多,小强最少拍多少下?学生看到问得是最少就用减法。
这些应用题都比较容易错,所以都应进行预设和做出相应措施,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另外一些词,如贵、便宜、长、短、高、矮、提高等的意义学生对其也比较模糊,需理解,才能帮助理解题意。
2 课上——能力培养中解决问题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土壤,但是一堂课40分钟十分有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知识,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2.1 走情景创设的有效之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题的教学,要借助儿童熟悉的事物、图片,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思路,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为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减轻负担,愉快地学习。
首先,应用题教材可选取儿童较熟悉的事物。比如,加法计算问题可以以踢毽子跳远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就能知道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要用加法计算。学生参照具体实物,避免出现看多就是加,看少就是减的毛病。
其次,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了36页,还有45页没有看,这本书有多少页?对于这样逆向思维的应用题,学生往往都很迷茫。这时,可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书,看看哪些是我们看过的,哪些是没有看的,并让他们指一指、说一说,在指和说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领悟到,这本书是由看过的和没看的两部分构成的。这比老师直白地讲来得更生动形象,益于学生了解。
2.2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与学
《中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主要从应用题的结构及关系上着手。理清其基本关系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再通过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分析找出解答的方法。
低年级应用题数量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关系;另一类是总分关系。
(1)比较关系就是含有“比”的题目。
如:左手拿6朵花,右手拿2朵,左手比右手多几朵?
苹果有8个,桔子比苹果多(少)4个,桔子有几个?
这类数学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差的=大数-小数,大数=小数+相差的,小数=大数-相差的,即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总分关系即包含关系。
总分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分为两份的,另一种是分成很多份的。分为两份的应用题,如一根绳子长20米,用去8米,还剩几米?分为“用去”和“剩下”两份;白兔18只,黑兔20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有白兔和黑兔两份;……这种两部分分分合合的事,一般用加减法解决。分为多份的应用题,如每盘有个苹果,4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儿平均分成了4份;又如56棵树,每行栽7棵,可以栽几行?这里平均分成了几份;……几个几这样的问题一般需要用乘除法来求了。
教师以这样的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也能以这样的策略教学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清楚简单地理清思路,还可以发展逻辑思维。
2.3 如何进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所在,特别是低年级,对题意的正确理解是学生解题的一大障碍。有些老师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学生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看不懂;(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41页)许多孩子拿到题目就做,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让他们再读几遍,可能就会了,我们一直认为是他们懒惰,其实是他们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读”题?是机械地“读”吗?当然不是,还要理解,还要具有一些“读”的技巧……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知道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求解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部分学生不会解题,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这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如小芳拍了20下球,小军拍的比小芳少,小军最多拍多少下?学生往往看到问题里最多就用加,没有真正读好题,一旦读通题目,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3 课外——生活事件变应用题
生活是课堂的延伸。课后我时常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然后写成数学日记。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吃肯德基,买了12个鸡腿,我就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可以用除法12€?=4。……可以说,这样的数学日记实际上就是一道数学练习题,但比起课本上的练习题更有其巩固复习的作用,因为它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在写日记的同时,达到了巩固复习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学生日记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改进教师教学。
总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方引导,逐步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还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进行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只有在不断享受解题成功的快乐之后,他们才能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李静.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J].新校园,2010(8):173.
[2]阚锋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策略[J].小学科学,2010(10):17.
[3]谈丽英.善用教材,创设数学有效问题情境[J].教育科研论坛,2008(2):2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数学应用题难教,他们认为应用题形式比较复杂。对于学生,经常出现不会读题目,不会分析数量关系等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无从下手呢?当然不是。对于一堂应用题教学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课前——更细致地预设教学过程
学生喜欢数学,往往觉得数学简单易学,学得好,有成就感,因此也就越感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要使数学简单易学,配合学生的口味,我们教材的内容就要处理的适当,对课堂有一个良好的预设,对可能会出现的低效率进行避免。
1.1 新课时,讲清概念
如:蓝花2朵,红花8朵,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学生可能会觉得红花是蓝花的3倍,因为他们看到红花比蓝花多3份,而不把同蓝花一样的2朵算进去,所以在讲解概念时要特别清楚。在后面学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后,如果概念不清楚,也容易列成8€?的算式。
1.2 练习时,着重理解
如:每枝铅笔3角,2元钱可以买几枝,还剩几角?学生也许会用3€?。
小芳拍了20下球,小强拍的比小芳多,小强最少拍多少下?学生看到问得是最少就用减法。
这些应用题都比较容易错,所以都应进行预设和做出相应措施,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另外一些词,如贵、便宜、长、短、高、矮、提高等的意义学生对其也比较模糊,需理解,才能帮助理解题意。
2 课上——能力培养中解决问题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土壤,但是一堂课40分钟十分有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知识,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2.1 走情景创设的有效之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题的教学,要借助儿童熟悉的事物、图片,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思路,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为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减轻负担,愉快地学习。
首先,应用题教材可选取儿童较熟悉的事物。比如,加法计算问题可以以踢毽子跳远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就能知道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要用加法计算。学生参照具体实物,避免出现看多就是加,看少就是减的毛病。
其次,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了36页,还有45页没有看,这本书有多少页?对于这样逆向思维的应用题,学生往往都很迷茫。这时,可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书,看看哪些是我们看过的,哪些是没有看的,并让他们指一指、说一说,在指和说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领悟到,这本书是由看过的和没看的两部分构成的。这比老师直白地讲来得更生动形象,益于学生了解。
2.2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与学
《中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主要从应用题的结构及关系上着手。理清其基本关系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再通过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分析找出解答的方法。
低年级应用题数量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关系;另一类是总分关系。
(1)比较关系就是含有“比”的题目。
如:左手拿6朵花,右手拿2朵,左手比右手多几朵?
苹果有8个,桔子比苹果多(少)4个,桔子有几个?
这类数学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差的=大数-小数,大数=小数+相差的,小数=大数-相差的,即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总分关系即包含关系。
总分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分为两份的,另一种是分成很多份的。分为两份的应用题,如一根绳子长20米,用去8米,还剩几米?分为“用去”和“剩下”两份;白兔18只,黑兔20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有白兔和黑兔两份;……这种两部分分分合合的事,一般用加减法解决。分为多份的应用题,如每盘有个苹果,4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儿平均分成了4份;又如56棵树,每行栽7棵,可以栽几行?这里平均分成了几份;……几个几这样的问题一般需要用乘除法来求了。
教师以这样的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也能以这样的策略教学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清楚简单地理清思路,还可以发展逻辑思维。
2.3 如何进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所在,特别是低年级,对题意的正确理解是学生解题的一大障碍。有些老师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学生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看不懂;(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41页)许多孩子拿到题目就做,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让他们再读几遍,可能就会了,我们一直认为是他们懒惰,其实是他们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读”题?是机械地“读”吗?当然不是,还要理解,还要具有一些“读”的技巧……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知道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求解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部分学生不会解题,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这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如小芳拍了20下球,小军拍的比小芳少,小军最多拍多少下?学生往往看到问题里最多就用加,没有真正读好题,一旦读通题目,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3 课外——生活事件变应用题
生活是课堂的延伸。课后我时常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然后写成数学日记。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吃肯德基,买了12个鸡腿,我就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可以用除法12€?=4。……可以说,这样的数学日记实际上就是一道数学练习题,但比起课本上的练习题更有其巩固复习的作用,因为它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在写日记的同时,达到了巩固复习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学生日记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改进教师教学。
总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方引导,逐步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还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进行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只有在不断享受解题成功的快乐之后,他们才能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李静.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J].新校园,2010(8):173.
[2]阚锋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策略[J].小学科学,2010(10):17.
[3]谈丽英.善用教材,创设数学有效问题情境[J].教育科研论坛,200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