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家庭观众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观众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多样化活动,对博物馆的家庭观众展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剖析博物馆对于家庭观众的重要意义,定位家庭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和参与博物馆活动时面临的困境,并针对相关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措施,进而达到优化家庭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参观体验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家庭观众;亲子活动;参观体验;建议
  博物馆观众研究在博物馆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博物馆内的工作中心从“物”向“人”的转移,更应该对于博物馆内不同类型的观众展开充分的研究。家庭观众是当下各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家庭观众是由未成年子女与至少一名家长组成的群体观众。只有更加明确家庭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实际需求,才能够解决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和利用博物馆资源时所面临的困境,最终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1 博物馆对于家庭观众的重要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对于今天的家庭观众而言,不仅仅是共同消遣时光的旅游景点,更是开展亲子互动的理想场所。亲子互动不单限于共同参观陈列展览,一些博物馆组织的教育活动更是鼓励亲子双方共同参与其中,比如共同参与社会教育活动课程的手工环节制作,共同参与亲子游学活动等。“在当今社会,家庭观众不仅将参观博物馆视作一个分享经历和学习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另外,博物馆参观在改善亲子关系和完善子女教育方面也有积极作用。”①在博物馆内,若安排合理,家庭观众不仅可以共同学习和了解文物的相关信息,满足双方的知识需求;并且通过语言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双方情感的沟通,满足情感需要。父母与孩子同时身处作为社会重要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内,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公共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良好契机。有研究表明,“父母更多地陪同孩子参观博物馆,会显著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②。
  不仅仅家庭观众在博物馆内可以有所收获,当下的博物馆也需要更多的家庭观众走入博物馆。这主要是因为一组家庭观众在博物馆内的良好参观体验,不仅满足了父母和孩子当下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求,更是无形当中培养了更多的未来家庭观众。若博物馆可以成为儿童喜爱的游历之所,他们可以充分地享受博物馆内的文化氛围,当他们组成家庭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博物馆的家庭观众,这将有助于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明日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更需要重视今日的家庭观众需要。
  2 当前问题
  当下在家庭观众参观博物馆和参与博物馆内的活动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家庭观众的参观体验,不利于家庭观众对于博物馆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也不利于博物馆为家庭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问题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家庭观众对于博物馆以及馆内的教育资源认知并不充分;另一方面则是博物馆没有充分意识到家庭观众的重要性。
  2.1 家庭观众对于博物馆的认知不充分
  家庭观众在利用博物馆资源时的主要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当下许多父母在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时,对于自身角色定位较为模糊。很多父母将自身仅仅定位为陪同者,认为在博物馆内父母的主要作用更多的是确保孩子的安全和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忽视了自身和孩子的知识需求及情感需求。比如许多家长在博物馆空间内只是陪在孩子身边走马观花地参观,本人并没有办法专注地观看陈列展览和获取知识信息,而当孩子针对展品提出问题时,也不能够与孩子有效地互动和沟通,只是简单地敷衍。再如,和孩子参与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时,部分家长只是坐在等候区休息、闲聊和浏览手机,他们选择让孩子参与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的动机不外乎是消遣时间,并不关心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收获。另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在博物馆内公共空间的参观行为规范并未做到充分的正面引导,对儿童在展厅内的不文明参观行为如大声喧哗、奔跑嬉戏、随地乱扔垃圾、触摸展品等置之不理,甚至在工作人员提出干预时以恶劣态度顶撞,这不仅会干扰和影响其他参观者的良好参观体验,也未能给孩子起到正面的榜样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还存在这样一类家长群体,他们将自身定位为教育者角色,对于孩子在馆内的活动提出非常严格的任务式要求,如抄写展板文字信息、复述讲解内容、写出800字的观后感等。这其实是将学校教育的学习方式延续到了作为社会教育空间的博物馆内,在这样的硬性要求下,儿童缺少对于文物和展品本身的关注,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相关文字信息,无法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更无从谈及将博物馆视为喜爱的社会教育场所。而相比较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游乐场所,充满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对于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本来便略显不足,在家庭观众中的父母角色定位模糊性的影响下,只会将许多儿童观众越推越远。
  家庭观众在利用博物馆资源的问题,另一方面體现在许多家庭观众在参与博物馆活动时的准备非常不充分。当下许多观众来到博物馆时,并不充分了解博物馆内的陈列展览和文物信息情况,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明星效应”心理,即一定要去看知名度最高和热度最高的展品,往往忽视陈列展览的整体结构和体系,更谈不上与已知信息建立一种有效连接。
  家庭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和参与博物馆活动时出现的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本质问题便是许多家长对于博物馆本身以及博物馆所发挥的教育作用认知并不充分,仍在沿用学校教育的模式来衡量博物馆教育,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也是近些年才得以重视,而“许多父母在学习时代并没有接触过博物馆教育,在知识技能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会反映在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而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就是要减小这种代际流动性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尽量满足家长的教育诉求,尽量减小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对青少年的影响,才能提高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①。但遗憾的是,当下许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并未充分意识到家庭观众在博物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家庭观众的基本诉求,对于家庭观众的重视仍未落实到工作的实处。
  2.2 博物馆对于家庭观众的需求关注不足   如前文所述,当前越来越多的家庭观众选择走入博物馆,而国内的多家博物馆也推出了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家庭观众的参与。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的“野孩子”亲子活动,南京博物院推出的系列亲子课程中还专门研发了亲子课程导览手册,吉林省博物院的品牌青少年教育项目“奇趣博览大课堂”中也提倡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到活动的游戏互动和手工制作环节当中。虽然现在博物馆的亲子活动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提升,但当下大多数博物馆对于家庭观众的关注仍然略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许多博物馆在设计亲子教育活动时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形式通常比较单一,更多的是考虑到了家庭观众中的儿童需求,忽视了家庭观众中成年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许多家长被迫充当“陪同者”的角色,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许多博物馆进行展览和活动宣传时,没有将家庭观众视为推广的主要对象,缺少针对性的宣传策略。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论是哪一维度,其背后折射出的仍然是我国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充分,普及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扭转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仍然需要一定时间,博物馆的工作者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3 提高家庭观众在博物馆内参观体验的策略
  通过上文内容可以看出,当下大部分家庭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参观体验无法达到较良好的状态,其原因主要聚焦于家庭观众自身以及博物馆工作开展两个层面。下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尝试对如何提高家庭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参观体验以及博物馆如何吸引更多家庭观众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3.1 家庭观众应该树立参观博物馆的正确观念
  家庭观众中的父母应该在博物馆学习中发挥更加充分的引导作用。在前往博物馆参观前,家长应该尝试与儿童共同对博物馆内的陈列展览及文物情况进行基本的梳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结合儿童和自身兴趣所在,有侧重地选择参观博物馆内的陈列展览和参与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而非“求全求满”。这样在避免“博物馆疲劳”到来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双方参观和参与活动的热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并且家长应该做到在馆内参观时引导不主导,双方做到尊重地互相沟通。在博物馆空间内,双方基于此前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些虽然看似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其实际上是“在家庭文化的引导下形成的一种有目的的、策略性的交互实践”①。同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支持儿童的一些参观行为,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待,相互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需求,家长引导孩子,但并不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思想和主张。”②这样既可以有力扭转儿童对于博物馆的固有刻板印象和激发儿童继续参观博物馆的兴趣,点燃儿童的参观热情,也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互动不仅给家长提供教育子女的机会,而且也为孩子树立行为的榜样,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态度,这对孩子今后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③
  而在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过程中,家长应该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主动思考和探究能力的,而非文物知识信息的死记硬背。近些年出台的政府文件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学生个人思辨能力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更应该主动与家庭教育密切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儿童的主动思考和探究能力。
  3.2 博物馆应该给予家庭观众更多的关注
  在提升家庭观众的参观体验方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应该更加重视家庭观众,给予家庭观众更充分的关注。比如在宣传层面和活动设计层面,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和教育活动的推广时,可以对家庭观众采取一定的宣传策略,宣传册页中明确家庭观众的参观和学习重点;或者博物馆可根据不同的展览内容推出家庭观众参观路线图,引导家庭观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博物馆可以为家庭观众提供参观前的材料内容,包含设问内容,方便家长对于儿童的引导;博物馆也应该采取多种宣传渠道和平台,能够让家庭观众第一时间获悉馆内的陈列展览和活动情况,“需要建立起一个博物馆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的平台,方便家长充分利用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博物馆”④。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要善于利用并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充分对馆内的陈列展览和教育资源情况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家庭观众可以了解博物馆进而参与到博物馆内的活动中来。
  博物馆在做好宣传的同时,在馆内的教育活动设计上,工作人员也应该掌握和学习更多亲子互动的相关理论,遵循先进的教育和亲子互动理念,进行博物馆家庭教育活动的研发。而且需要将家庭观众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摆脱固有的家庭观众中以儿童为主的工作模式,将父母的兴趣爱好也予以充分的考量,推出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動。比如可以考虑设计教育活动让父母了解如何更好地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使家长能够对博物馆的文物展品形成较为直观的了解,在能够丰富他们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便于他们更直接地定位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时的重点所在。英国普利茅斯市立博物馆和美术馆与普利茅斯大学共同策划了自然史家庭项目,这个项目强调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项目中来,“每个月开发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动手制作类、互动类和游戏类,在这些活动中成年人和儿童可以一起学习”⑤。再如法国的教育部和博物馆局还联合策划过每年一次的“博物馆之春”活动—“带着你的父母去看博物馆”,在这当中儿童发挥着主导作用。“博物馆教育中家长担任儿童副手或搭档角色,对儿童裨益最大,可协助儿童提高实务技巧并提升自信心。”⑥其实在博物馆内开展亲子活动的重点并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的频繁创新,而是考虑到家庭观众的全面性,活动设计的角度应该更加多元化,为成年人和儿童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兼顾多样化的需要。
  4 结束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助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好互动的循环系统的形成。归根结底,提高博物馆影响力的前提便是做好全民的博物馆,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成年人走进博物馆,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进博物馆。为了明日有更多成年观众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今日每一个博物馆都应满足家庭观众的需要。
  【作者简介】赵芮暄,女,硕士,助理馆员,就职于吉林省博物院公众服务部,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
  ①王心怡,傅翼,张晖.博物馆家庭观众研究—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2(5):322-330.
  ②梁文艳,叶晓梅,李涛.父母参与如何影响流动儿童认知能力—基于CEPS基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18,14(1):80-94.
  ①林娜.代际学习—让博物馆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融合[J].福建文博,2016(1):87-89.
  ①郑旭东,王婷.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场馆学习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52-59.
  ②王菊.博物馆开展亲子活动的体会与思考—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5(3):72-76.
  ③林碧云.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文理导航:中旬,2013(z2):108.
  ④罗德燕.对博物馆系列亲子活动中家长认知的调研[J].科普研究,2016,11(2):72-95.
  ⑤朱莉·德克尔.宾至如归:博物馆如何吸引观众[M].王欣,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44.
  ⑥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488.
其他文献
摘 要:金坛戴王府彩绘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氧气、酸性气体、湿气、盐分、微生物、灰尘等侵蚀,加之保管不善,戴王府彩绘已经出现褪色、残缺、剥落、酥松、水渍及污物覆盖等现象,对戴王府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刻不容缓。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对戴王府彩绘进行除尘清洗、去除污物层(白霉等)、预加固保护、精细保护处理(落架后)、局部修复、封护等修复,戴王府彩绘这块“古玉”经过约一年时间“
期刊
摘 要:明清祖先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墨线勾勒轮廓,着以重彩,注重写实传神,是祭祀祖先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工笔画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因其入馆收藏之前,长年被供奉于宗庙祠堂,受环境影响较大,所存病害较多。文章通过修复实例,综述此类文物的修复过程和要点。  关键词:祖先画像;修复;保护  明清祖先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被称为“写真”“写像”“留影”或“真容”,同时具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入驻重庆,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重庆和西南地区长期稳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章通过对重庆博物馆所收藏的几件该时期重要文物的基础研究,回顾西南局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的发展建设历史。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西南地区;发展;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将重庆市、四川省、西康省、云南省、
期刊
摘 要:文章根据清代钱币收藏家鲍康描述的雕母穿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分析了雕母穿口的作用以及形态,指出穿口是雕母的合格标志,并通过钱局的这一规定推断了雕母穿口曾经出现过不同形态。  关键词:雕母;穿口;金口;合格标志;穿口形态  0 前言  古代翻砂铸造的古钱币中的圆形钱币大都有穿口,穿口的开凿是制作雕母的一道重要工序。通过分析雕母穿口“非钱局人不能凿”的原因,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及清早期黄铜雕母的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像其他所有生命形态一样,满载着人类的历史和记忆,并不断地发展演变。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博物馆究竟该如何自我呈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探索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国博与肯德基的联合文化传播个案“国宝耀中华”项目的深入探讨,透析项目团队的价值生产及价值分享过程,看传播的实体空间如何融入互联网造就超时空的文化传播空间,以期对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模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随着美术场馆的建设兴起,广大市民对城市内美术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美术馆文创产品作为美术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如何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呢?这正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美术馆;文创;特色;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及各种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赫哲族在长期以来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但随着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以及传承断代问题的影响日益严重,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存遭受严峻挑战。文章分析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局限性,通过将数字化档案技术应用于保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赫哲
期刊
摘 要: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较大,总体处于气候相对寒冷期。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气候都比较偏向寒冷,在物候、气温、降水、植被等方面都有巨大体现。云南安宁温泉地区在同一时期内有较多文人墨客所著石刻,而其中对于当时本地气候的反映也较为具体,从中探讨其可利用性从而可以反映明清大时期内的气候变化。  关键词:明清气候;温泉摩崖石刻;局部反映  气候的变迁在历史时期内是一个常见现象,通过对于某一历史时期内降水、气温
期刊
摘 要:石窟寺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承载体、文明的象征物。做好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章在分析石窟寺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石窟寺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石窟寺;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0 引言  石窟寺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类型,包括洞窟造像、摩崖造像、题刻、碑刻、石像生,集造像、壁画、建筑艺术于一体,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承载体、文明的象征物。在世界遗产
期刊
摘 要:通过解读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颁布的重要文件,以及研读关于高校会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等相关参考文献,得出会展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活动,与作为文化核心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应该在会展专业教育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高校;会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文化  0 引言  21世纪初,我国从上海开始把会展单独纳入高等教育序列。  2004年,为了应对上海筹办20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