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第一课时:一一间隔排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规律的应用及变化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引出新知
1. 出示课题:找规律(生齐读)
2.师导入:找规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数学正是由许许多多的规律组合而成。人们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进行提升与总结,便形成了庞大的数学体系。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能不能找到它,就要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今天我们就让两位老朋友带领我们进入找规律的世界吧!
师用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
一个喜羊羊和一个灰太狼交替出现,第七个图像时用“ ? ”表示。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打问号的图像应该是什么?(指名回答,并说说想法)
2. 师:像这样一个喜羊羊、一个灰太狼、一个喜羊羊、一个灰太狼……两种物体交替出现,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3. 出示图片,你能判断下列哪组图形中的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吗?
(学生通过三组图片的判断,进一步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理解)
4. 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人感觉很有规律,很整齐,很漂亮!那么,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它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去兔子乐园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 出示兔子乐园情境图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这幅图中,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谁和谁是间隔排列的?
2. 找一找,数一数
我们找出了三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现在就请大家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
(2)有几朵蘑菇?有几只兔子?
(3)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根木桩?
(板书)兔子8只 蘑菇7朵
夹子10个 手帕9块
木桩13根 篱笆12块
3. 比较发现
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再看一看它们的排列位置,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两端物体相同)
你能发现这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规律吗?与同桌说说看。
(三)动手验证,完善规律
1. 师:同学们,刚刚在兔子乐园里发现了这样的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进一步验证。
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方格。数数小棒的根数与方格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适时指导摆出首尾不同和围成一圈的小棒)
2. 学生动手验证。
3. 指名汇报、展示。
4. 归纳规律。
全班交流后,引导归纳: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个数多1。
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总结:首尾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5. 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一一间隔排列的图片并观察。
师问:要让图中表示出我们找到的规律,应该怎样增加喜羊羊和灰太狼?
6. 联系生活。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现象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展示图片举例补充说明)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我们了解了一一间隔排列其中的规律,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规律,下面我们进入“才智大比拼”,看看哪些聪明的同学能够善于运用规律。
1. 基本练习
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问: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谁比谁多1?)
(2)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要锯多少次?
学生想想结果,可以用铅笔代替木料比划一下。
(交流想法后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并出示答案。)
小结:在锯木料时,锯成的木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1。
(3)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桃树有多少棵?
(4)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有困难时,用小棒摆一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规律,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秩序,让我们感受到规律所独特的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一一间隔)
(六)板书设计
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第一课时:一一间隔排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规律的应用及变化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引出新知
1. 出示课题:找规律(生齐读)
2.师导入:找规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数学正是由许许多多的规律组合而成。人们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进行提升与总结,便形成了庞大的数学体系。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能不能找到它,就要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今天我们就让两位老朋友带领我们进入找规律的世界吧!
师用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
一个喜羊羊和一个灰太狼交替出现,第七个图像时用“ ? ”表示。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打问号的图像应该是什么?(指名回答,并说说想法)
2. 师:像这样一个喜羊羊、一个灰太狼、一个喜羊羊、一个灰太狼……两种物体交替出现,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3. 出示图片,你能判断下列哪组图形中的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吗?
(学生通过三组图片的判断,进一步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理解)
4. 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人感觉很有规律,很整齐,很漂亮!那么,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它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去兔子乐园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 出示兔子乐园情境图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这幅图中,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谁和谁是间隔排列的?
2. 找一找,数一数
我们找出了三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现在就请大家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
(2)有几朵蘑菇?有几只兔子?
(3)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根木桩?
(板书)兔子8只 蘑菇7朵
夹子10个 手帕9块
木桩13根 篱笆12块
3. 比较发现
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再看一看它们的排列位置,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两端物体相同)
你能发现这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规律吗?与同桌说说看。
(三)动手验证,完善规律
1. 师:同学们,刚刚在兔子乐园里发现了这样的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进一步验证。
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方格。数数小棒的根数与方格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适时指导摆出首尾不同和围成一圈的小棒)
2. 学生动手验证。
3. 指名汇报、展示。
4. 归纳规律。
全班交流后,引导归纳: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个数多1。
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总结:首尾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5. 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一一间隔排列的图片并观察。
师问:要让图中表示出我们找到的规律,应该怎样增加喜羊羊和灰太狼?
6. 联系生活。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现象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展示图片举例补充说明)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我们了解了一一间隔排列其中的规律,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规律,下面我们进入“才智大比拼”,看看哪些聪明的同学能够善于运用规律。
1. 基本练习
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问: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谁比谁多1?)
(2)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要锯多少次?
学生想想结果,可以用铅笔代替木料比划一下。
(交流想法后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并出示答案。)
小结:在锯木料时,锯成的木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1。
(3)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桃树有多少棵?
(4)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有困难时,用小棒摆一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规律,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秩序,让我们感受到规律所独特的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一一间隔)
(六)板书设计
一一间隔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