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欧裔美国家长相比,华裔移民家长更愿意在睡觉时与孩子距离较近,更倾向于将孩子的独立看作是在家庭伴随下成长的结果,更强调家庭的整体性,更倾向于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遵守社会认同的价值观,维护家长的权威。欧裔美国家长则更能够接受孩子在家里赤身,更关注身体亲密接触对孩子心理层面发展的意义,尊重孩子自我表达的需要和感受,更倾向于认为孩子的独立是其独特性发展的结果,更重视获得愉悦与幸福感,更重视夫妻独处。在华裔移民家庭中,和谐是家庭关系的主要特征。在欧裔美国人家庭中,浪漫则是其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表达方式的差异,与文化差异有关。当然,文化也有共通之处。居住国的大环境在促进文化共通方面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华裔移民;欧裔美国人;身体亲密接触;家庭关系;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0-0048-05
广义上,我们把身体亲密接触定义为对自己与他人身体距离的处理方式,大致包括可视的最近距离(如孩子与家长住在同一房间),身体接触(如家长搂抱或亲吻孩子)及隐私问题(如赤身、洗澡、性)等方面。本研究试图探讨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方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家庭关系,进而分析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方式背后的文化差异。为了更深入分析文化的差异,我们选择以欧裔美国家庭和华裔移民家庭为研究对象,因为许多研究证实这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文化中的群体,前一个群体强调个人需要,而后一个群体强调集体需要。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我们以华裔移民家长和欧裔美国家长为访谈对象,他们孩子的年龄为3~7岁,平均年龄为4岁10个月。在两个群体中各选取来自40个不同家庭的20位母亲和20位父亲作为访谈对象,保证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位家长参与研究,且40个家庭中男女儿童的数量均等。被试均居住在波士顿城外的小镇上,家庭完整,不是单亲家庭,且多数人为中产阶级并受过高等教育(30位华裔被试和28位欧裔被试拥有硕士学位)。
在华裔家长中,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家长占35%,出生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家长占50%,出生于中国香港地区的家长占15%。这些家长人生的前20年都是在出生地度过的。尽管这些家长来自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同的地区,但是已有研究表明,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均体现了中国文化固有的强调集体主义的倾向,且这种文化倾向在移民后依然继续保留。〔1〕这些家长都会说汉语,其中在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中使用汉语的为27人,有一半时间在使用汉语的为10人。
所有参与研究的欧裔家长及其父母都出生并生长于美国。这些家长的祖父那一代在他们12岁以前就来美国了。他们的祖籍是欧洲国家。
尽管文化不同,但是两个群体在完整家庭的比例、孩子的数量、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父亲的工作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因此可以判定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不同是由个人或集体主义倾向的不同文化造成的,与家长或孩子的性别无关,与影响文化适应指数的变量(如母语种类、华裔家长来美国的时间、回国计划等)也无关。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每位家长接受一次访谈。访谈使用英语交流并录音。每次访谈大约持续80分钟。华裔家长被问及假如是在中国接受这一访谈所给出的回答是否一致时,大多数家长(占68%)表示他们的回答将是相同的。
为了确保访谈问题适用于两种不同文化中的被试,我们与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合作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如下访谈问题。
一是涉及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主要是访谈家长如何实施有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及家长如何看待这一行为。问题集中在睡觉(如和谁一起睡,在哪里睡)、赤身(如孩子在家里是否能赤身)、洗澡(如由谁洗,和谁一起洗)、性(如家长是否认为孩子会被异性家长吸引,孩子多大时会发展为性成熟个体)及其他身体接触(如拥抱、亲吻)方面。
二是身体亲密接触的形式变化,即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形式是否有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何种情感体验。为了掌握身体亲密接触形式的变化情况,我们为家长预设了两种形式变化过程,请家长选择一种。我们认为其中一种形式变化为东方形式,即家长在婴儿期给予孩子细致入微的看护,在童年早期给予照顾和抚慰,在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时期与孩子的身体亲密接触会很少;另一种形式变化为西方形式,即家长在婴儿期给予孩子必要的看护,在童年早期给予关爱,在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时期在某些方面减少与孩子的身体亲密接触,但依旧保持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较高频率。
为了探究与身体亲密接触形式变化相伴随的情感体验,我们选择了八种情感,分别是温情、自尊感、亲密感、愉悦感、家庭归属感、安全与舒适感、爱的回报、尊敬之情。我们将这八种情感分为两类,假设前四种情感对欧裔家长更重要,后四种情感对华裔家长更重要。家长要从中选择一类与他们行为观念联系最密切的情感。
三是家长对自身行为的思考。我们围绕家庭系统理论学家提出的家庭关系的五个主题,〔2〕请家长反思自己的行为。
第一个主题是看护的意义,主要是了解家长如何理解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意义。如果家长强调的是孩子的感受和爱与关心的言语表达,则被归为“关心孩子心理层面发展的意义”。如果家长强调行为所依据的合理的原因,则被归为“关心孩子非心理层面发展的意义”。
第二个主题是对儿童需要的考虑,是为了考察家长在作出看护决定时是否真正以儿童的需要为主旨。当家长真正考虑孩子的想法或喜好时就记录为“倾听儿童的声音”。当家长表示自己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在作决定时无需考虑孩子的想法时,就记录为“忽视儿童的声音”。例如,“我们认为他的年龄不适合与家长一起睡,自己睡最好”。
第三个主题是对独立概念的定义。我们从两个角度对家长的独立概念进行探讨。第一个角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家长把独立看作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脱离家庭的过程。另一类是家长把独立看作是孩子与家庭相依存的成长过程。第二个角度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家长把独立看作是孩子独特性发展的结果。另一类是家长不把独立看作是孩子独特性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他按我们的期望发展,就能更好地为家庭服务”。 第四个主题是家庭核心结构,是为了探讨家长是否把家庭看作是一个整体。如果家长强调家庭的需要,尤其是家庭成员间的合作与忠诚,就归为“紧密家庭整体”。如果家长强调家庭内部的个体需要而不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需要,重视的是家庭成员不同的个性特点,就归为“家庭成员分离”。当“紧密家庭整体”被提及的次数是“家庭成员分离”的两倍或更多时,就记录为“紧密家庭整体”;当“家庭成员分离”被提及的次数是“紧密家庭整体”的两倍或更多时,则记录为“家庭成员分离”;当倍数不足两倍时,则记录为“家庭成员关系松散”,即家长既重视家庭整体,又重视个体成员。
第五个主题是家庭的功能特点,是为了调查家长看重家庭的哪些功能(详见下表)。
二、研究结论
1.涉及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
研究发现,在睡觉方面存在显著文化差异。华裔家长(占75%)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经常和孩子一起睡(经常是指一周1~2次),而采取这种做法的欧裔家长只占43%,差异显著(p<0.005)。在孩子4岁后,55%的华裔家长偶尔会与孩子一起睡,而仅有27%的欧裔家长会这么做,差异同样显著(p<0.05)。
在隐私(包括赤身、洗澡、性)方面,同样存在显著文化差异。关于赤身的问题,大多数欧裔家长(占85%)认为孩子在家里赤身是可以接受的,而华裔家长中只有23%的人认为能接受这一行为,差异显著(p<0.001)。与欧裔家长(占3%)相比,更多华裔家长(占30%)表示他们从不与孩子一起洗澡,差异显著(p=0.001)。与华裔家长相比,欧裔家长更能接受孩子在年龄较小时就获得性意识的观点。例如,43%的欧裔家长认为孩子在童年早期(6岁)就有性意识,而仅有5%的华裔家长认同这一看法。与华裔家长(占39%)相比,欧裔家长(占68%)更倾向于认为孩子存在吸引异性家长的想法,差异显著(p<0.05)。
2.身体亲密接触的形式变化
不同文化群体家长所选的身体亲密接触形式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p<0.01)。绝大多数欧裔家长(占92%)选择了研究者预设的西方形式。华裔家长中有38%的人选择了研究者预设的东方形式。虽然只有38%的华裔家长选择东方形式,但这一比率仍显著高于选择这一形式的欧裔家长(占8%)。
在情感体验方面,不同文化下家长的选择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例如,选择前四种情感的华裔家长仅占47%,而欧裔家长则占70%。
3.家庭关系
在看护的意义方面,与华裔家长相比,欧裔家长更强调看护对孩子心理层面发展的意义。例如,谈到与隐私相关的看护时(如赤身、洗澡、性),华裔家长中强调其心理层面发展意义和非心理层面发展意义的家长分别占19%和42%,而欧裔家长分别占43%和13%,差异显著(p<0.01)。欧裔家长大多认为看护的意义在于孩子能从中获得自尊和快乐,而华裔家长更强调看护的安全和教育意义。
在对儿童需要的考虑方面,大多数欧裔家长会更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喜好,倾听孩子的声音。除隐私问题外,他们很少代替孩子作决定。大多数欧裔家长在倾听孩子声音的同时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供孩子参考。与欧裔家长(占68%)相比,选择“倾听儿童的声音”的华裔家长仅占36%,差异显著(p<0.005)。不过,在“忽视儿童的声音”方面,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独立概念的定义方面,华裔家长与欧裔家长有很大不同(p<0.001)。与欧裔家长(占40%)相比,华裔家长(占77%)更倾向于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是和家庭相依存的过程。此外,华裔家长(占40%)也不像欧裔家长(占83%)那样重视孩子独特性的发展。
在家庭核心结构方面,大多数华裔家长(占74%)和欧裔家长(占83%)认为“家庭成员关系松散”。选择“紧密家庭整体”的华裔家长占20%,而没有欧裔家长认同这一选项。选择“家庭成员分离”的欧裔家长和华裔家长分别占17%和5%。在这两个选项上,二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
在家庭的功能特点方面,同样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与欧裔家长相比,更多的华裔家长强调含蓄的表达(华裔为77%,欧裔为20%,p<0.001),遵守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华裔为57%,欧裔为20%, p<0.001),家长专制(华裔为43%,欧裔为15%,p<0.01)。自我牺牲则是华裔家庭独有的特点。与华裔家长相比,欧裔家长更强调获得愉悦与幸福感(欧裔为93%,华裔为63%,p<0.01),配偶专属(欧裔为33%,华裔为10%,p<0.05),亲密关系(欧裔为67%,华裔为25%,p<0.001)。平等则是欧裔家庭独有的特点。
三、分析与讨论
1.家庭关系的主要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身体亲密接触和家庭关系方面,华裔家长与欧裔家长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我们所了解的集体主义定向与个人主义定向的价值取向差异是一致的。例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和谐、集体优先和社会义务,个人主义则强调自我表达、个人权利和个人义务。〔3〕不过我们也发现,很难仅仅通过研究涉及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特点,如睡觉安排、赤身等,就能推断出不同文化下家庭成员的关系。例如,虽然很多华裔家长与婴儿住在同一房间,但他们却不允许孩子在房间中赤身。又如,尽管很多欧裔家长把“独立”视为孩子逐渐脱离家庭的过程,但是在孩子长大后,家长与孩子的身体亲密接触频率却不会降低。我们认为,这种复杂性与不同文化中家庭关系的主要特征有关。
华裔家庭强调个人需要服从他人需要,这表明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和谐是其主要特征。例如,和孩子睡在一个房间里既是看护的需要,也是促进家庭成员间相互适应和协调的需要。同样的,强调家庭中的等级制度,视家长为无可争议的权威和正确价值观的代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成员间产生紧张关系的可能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所期望形成的和谐关系与身体亲密接触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正如一位华裔家长所说:“在孩子长大后,有身体接触也不意味着孩子与你的关系密切。即使她拥抱或亲吻你,也不代表她信任你。在我们的文化中,信任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在很多华裔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中,并不是很注重孩子的独特个性,他们更注重孩子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依赖。例如,在孩子表达对家庭事物的看法时,华裔家长不会给予过多的关注,至少在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时是如此。这些家长更关注孩子非心理层面发展的需要。华裔家长虽然重视孩子的独立,但是不认为孩子在独立过程中应该疏远家庭并成为独特个体。一位华裔家长说:“中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根深蒂固,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孩子长大而被割裂开。” 在欧裔美国人中,中产阶级视浪漫为影响家庭关系的首要因素。浪漫与性本能有关(即热情、性冲动等),是欧裔美国人与华裔移民的首要区别。〔4〕许多欧裔家长认为孩子从童年早期开始就具有性意识,他们允许孩子探索自己的身体,强调愉快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区分自己与他人。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欧裔家长反复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例如不与孩子同睡一个房间,强调独立是孩子的基本需要等。“孩子长大后希望走出家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交自己的朋友,过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之路。”我们认为,欧裔家长对独立的看法使孩子更容易从家庭中分离出去,从而激发了孩子对新关系的需要和重视。欧裔家长在睡觉安排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已婚夫妻有共度美好时光的权利。这一原则为孩子树立了一种夫妻间亲密关系的榜样。正如几位欧裔家长所说:“孩子和家长都需要各自的独立空间。”
家庭系统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于家庭关系中的和谐与浪漫因素及其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家庭虽然由单独个体组成,但是个体要依靠与其他个体相互联系才能发挥作用。〔5〕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所有家庭成员间都存在基本的相互依赖,而相互依赖的表现方式及其对家庭成员的意义则是以文化为中介的。
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大家庭是优先于个人分支系统与夫妻分支系统的。华裔家长更注重家庭的整体性。因此,在孩子成年后,家长仍希望孩子与家人在一起。家长与孩子间的界线保证了家长的权威地位。
在浪漫的家庭关系中,个人分支系统与夫妻分支系统是同样重要的。夫妻二人与他人的界线使得夫妻成为集合体。虽然夫妻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分支系统,但是也要保证权利的平等。这表现在注重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和家长与孩子间相互尊重等方面。
2.文化的共通之处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文化差异,但事实上文化间也存在着令人吃惊的共通之处。例如,在对家庭核心结构的理解方面,虽然有一部分华裔家长选择“紧密家庭整体”,一部分欧裔家长选择“家庭成员分离”,但是大多数华裔和欧裔家长均把家庭视为二者的中和,即认为家庭成员关系松散。又如,虽然对看护行为的安排有文化差异,但是不论哪种文化中的家长,都希望自己提供的看护是有益于孩子的,并力图促使孩子独立。
两类家长的相似之处可能与华裔移民被同化有关。从相关研究看,华裔移民正在探索一种介于美国人和传统中国人之间的折中方式。我们认为,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共通方面,居住国的大环境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研究的这些华裔家长,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且自愿移民。在环境允许时,他们很可能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个人主义倾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CHIU L H. Child-rearing attitudes of Chinese, Chinese-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mot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7,(22):409-419.
〔2〕〔5〕MINUCHIN P.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J〕.Child Development,1985,56:289-302.
〔3〕TRIANDIS H.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M〕.Boulder,CO:Westview,1995.
〔4〕HSU F L K.Rugged individualism reconsidered: Essays in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M〕.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3.
Immigrant-Chinese and Euro-American Parents’ Physical Closeness with Young Children:Themes of Family Relatedness
under Different Cultures
Fred Rothbaum1, Gilda Morelli2, Martha Pott1, Yvonne Liu3
(1Tufts University)(2Boston College)(3Lesley University)
【Abstract】Compared with Euro-American parents, immigrant-Chinese par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sleep in closer proximity with their children; more often view children’s independence as a result of growing up with the family; are more likely to emphasize the family unity; and place greater importance on inhibition of expression, adherence to correct values, and hierarchy of relations. Euro-American parents, by contrast, are more accepting of nudity; place more emphasis on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physical closeness and on the child’s expression of wants and feelings; more often view independence as celebrating the child’s distinctiveness; and place greater importance on pleasure, happiness and spousal exclusivenes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close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an overarching theme of harmony in immigrant-Chinese families and by an overarching theme of romance in Euro-American families. The different physical closeness types are related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ourse, different cultures also share similarities. The culture of the country the immigrants are living in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Keywords】immigrant-Chinese; Euro-American; physical closeness; family relationship; cultural differences
【关键词】华裔移民;欧裔美国人;身体亲密接触;家庭关系;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0-0048-05
广义上,我们把身体亲密接触定义为对自己与他人身体距离的处理方式,大致包括可视的最近距离(如孩子与家长住在同一房间),身体接触(如家长搂抱或亲吻孩子)及隐私问题(如赤身、洗澡、性)等方面。本研究试图探讨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方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家庭关系,进而分析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方式背后的文化差异。为了更深入分析文化的差异,我们选择以欧裔美国家庭和华裔移民家庭为研究对象,因为许多研究证实这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文化中的群体,前一个群体强调个人需要,而后一个群体强调集体需要。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我们以华裔移民家长和欧裔美国家长为访谈对象,他们孩子的年龄为3~7岁,平均年龄为4岁10个月。在两个群体中各选取来自40个不同家庭的20位母亲和20位父亲作为访谈对象,保证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位家长参与研究,且40个家庭中男女儿童的数量均等。被试均居住在波士顿城外的小镇上,家庭完整,不是单亲家庭,且多数人为中产阶级并受过高等教育(30位华裔被试和28位欧裔被试拥有硕士学位)。
在华裔家长中,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家长占35%,出生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家长占50%,出生于中国香港地区的家长占15%。这些家长人生的前20年都是在出生地度过的。尽管这些家长来自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同的地区,但是已有研究表明,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均体现了中国文化固有的强调集体主义的倾向,且这种文化倾向在移民后依然继续保留。〔1〕这些家长都会说汉语,其中在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中使用汉语的为27人,有一半时间在使用汉语的为10人。
所有参与研究的欧裔家长及其父母都出生并生长于美国。这些家长的祖父那一代在他们12岁以前就来美国了。他们的祖籍是欧洲国家。
尽管文化不同,但是两个群体在完整家庭的比例、孩子的数量、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父亲的工作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因此可以判定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不同是由个人或集体主义倾向的不同文化造成的,与家长或孩子的性别无关,与影响文化适应指数的变量(如母语种类、华裔家长来美国的时间、回国计划等)也无关。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每位家长接受一次访谈。访谈使用英语交流并录音。每次访谈大约持续80分钟。华裔家长被问及假如是在中国接受这一访谈所给出的回答是否一致时,大多数家长(占68%)表示他们的回答将是相同的。
为了确保访谈问题适用于两种不同文化中的被试,我们与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合作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如下访谈问题。
一是涉及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主要是访谈家长如何实施有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及家长如何看待这一行为。问题集中在睡觉(如和谁一起睡,在哪里睡)、赤身(如孩子在家里是否能赤身)、洗澡(如由谁洗,和谁一起洗)、性(如家长是否认为孩子会被异性家长吸引,孩子多大时会发展为性成熟个体)及其他身体接触(如拥抱、亲吻)方面。
二是身体亲密接触的形式变化,即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形式是否有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何种情感体验。为了掌握身体亲密接触形式的变化情况,我们为家长预设了两种形式变化过程,请家长选择一种。我们认为其中一种形式变化为东方形式,即家长在婴儿期给予孩子细致入微的看护,在童年早期给予照顾和抚慰,在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时期与孩子的身体亲密接触会很少;另一种形式变化为西方形式,即家长在婴儿期给予孩子必要的看护,在童年早期给予关爱,在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时期在某些方面减少与孩子的身体亲密接触,但依旧保持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较高频率。
为了探究与身体亲密接触形式变化相伴随的情感体验,我们选择了八种情感,分别是温情、自尊感、亲密感、愉悦感、家庭归属感、安全与舒适感、爱的回报、尊敬之情。我们将这八种情感分为两类,假设前四种情感对欧裔家长更重要,后四种情感对华裔家长更重要。家长要从中选择一类与他们行为观念联系最密切的情感。
三是家长对自身行为的思考。我们围绕家庭系统理论学家提出的家庭关系的五个主题,〔2〕请家长反思自己的行为。
第一个主题是看护的意义,主要是了解家长如何理解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意义。如果家长强调的是孩子的感受和爱与关心的言语表达,则被归为“关心孩子心理层面发展的意义”。如果家长强调行为所依据的合理的原因,则被归为“关心孩子非心理层面发展的意义”。
第二个主题是对儿童需要的考虑,是为了考察家长在作出看护决定时是否真正以儿童的需要为主旨。当家长真正考虑孩子的想法或喜好时就记录为“倾听儿童的声音”。当家长表示自己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在作决定时无需考虑孩子的想法时,就记录为“忽视儿童的声音”。例如,“我们认为他的年龄不适合与家长一起睡,自己睡最好”。
第三个主题是对独立概念的定义。我们从两个角度对家长的独立概念进行探讨。第一个角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家长把独立看作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脱离家庭的过程。另一类是家长把独立看作是孩子与家庭相依存的成长过程。第二个角度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家长把独立看作是孩子独特性发展的结果。另一类是家长不把独立看作是孩子独特性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他按我们的期望发展,就能更好地为家庭服务”。 第四个主题是家庭核心结构,是为了探讨家长是否把家庭看作是一个整体。如果家长强调家庭的需要,尤其是家庭成员间的合作与忠诚,就归为“紧密家庭整体”。如果家长强调家庭内部的个体需要而不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需要,重视的是家庭成员不同的个性特点,就归为“家庭成员分离”。当“紧密家庭整体”被提及的次数是“家庭成员分离”的两倍或更多时,就记录为“紧密家庭整体”;当“家庭成员分离”被提及的次数是“紧密家庭整体”的两倍或更多时,则记录为“家庭成员分离”;当倍数不足两倍时,则记录为“家庭成员关系松散”,即家长既重视家庭整体,又重视个体成员。
第五个主题是家庭的功能特点,是为了调查家长看重家庭的哪些功能(详见下表)。
二、研究结论
1.涉及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
研究发现,在睡觉方面存在显著文化差异。华裔家长(占75%)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经常和孩子一起睡(经常是指一周1~2次),而采取这种做法的欧裔家长只占43%,差异显著(p<0.005)。在孩子4岁后,55%的华裔家长偶尔会与孩子一起睡,而仅有27%的欧裔家长会这么做,差异同样显著(p<0.05)。
在隐私(包括赤身、洗澡、性)方面,同样存在显著文化差异。关于赤身的问题,大多数欧裔家长(占85%)认为孩子在家里赤身是可以接受的,而华裔家长中只有23%的人认为能接受这一行为,差异显著(p<0.001)。与欧裔家长(占3%)相比,更多华裔家长(占30%)表示他们从不与孩子一起洗澡,差异显著(p=0.001)。与华裔家长相比,欧裔家长更能接受孩子在年龄较小时就获得性意识的观点。例如,43%的欧裔家长认为孩子在童年早期(6岁)就有性意识,而仅有5%的华裔家长认同这一看法。与华裔家长(占39%)相比,欧裔家长(占68%)更倾向于认为孩子存在吸引异性家长的想法,差异显著(p<0.05)。
2.身体亲密接触的形式变化
不同文化群体家长所选的身体亲密接触形式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p<0.01)。绝大多数欧裔家长(占92%)选择了研究者预设的西方形式。华裔家长中有38%的人选择了研究者预设的东方形式。虽然只有38%的华裔家长选择东方形式,但这一比率仍显著高于选择这一形式的欧裔家长(占8%)。
在情感体验方面,不同文化下家长的选择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例如,选择前四种情感的华裔家长仅占47%,而欧裔家长则占70%。
3.家庭关系
在看护的意义方面,与华裔家长相比,欧裔家长更强调看护对孩子心理层面发展的意义。例如,谈到与隐私相关的看护时(如赤身、洗澡、性),华裔家长中强调其心理层面发展意义和非心理层面发展意义的家长分别占19%和42%,而欧裔家长分别占43%和13%,差异显著(p<0.01)。欧裔家长大多认为看护的意义在于孩子能从中获得自尊和快乐,而华裔家长更强调看护的安全和教育意义。
在对儿童需要的考虑方面,大多数欧裔家长会更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喜好,倾听孩子的声音。除隐私问题外,他们很少代替孩子作决定。大多数欧裔家长在倾听孩子声音的同时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供孩子参考。与欧裔家长(占68%)相比,选择“倾听儿童的声音”的华裔家长仅占36%,差异显著(p<0.005)。不过,在“忽视儿童的声音”方面,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独立概念的定义方面,华裔家长与欧裔家长有很大不同(p<0.001)。与欧裔家长(占40%)相比,华裔家长(占77%)更倾向于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是和家庭相依存的过程。此外,华裔家长(占40%)也不像欧裔家长(占83%)那样重视孩子独特性的发展。
在家庭核心结构方面,大多数华裔家长(占74%)和欧裔家长(占83%)认为“家庭成员关系松散”。选择“紧密家庭整体”的华裔家长占20%,而没有欧裔家长认同这一选项。选择“家庭成员分离”的欧裔家长和华裔家长分别占17%和5%。在这两个选项上,二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
在家庭的功能特点方面,同样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与欧裔家长相比,更多的华裔家长强调含蓄的表达(华裔为77%,欧裔为20%,p<0.001),遵守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华裔为57%,欧裔为20%, p<0.001),家长专制(华裔为43%,欧裔为15%,p<0.01)。自我牺牲则是华裔家庭独有的特点。与华裔家长相比,欧裔家长更强调获得愉悦与幸福感(欧裔为93%,华裔为63%,p<0.01),配偶专属(欧裔为33%,华裔为10%,p<0.05),亲密关系(欧裔为67%,华裔为25%,p<0.001)。平等则是欧裔家庭独有的特点。
三、分析与讨论
1.家庭关系的主要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身体亲密接触和家庭关系方面,华裔家长与欧裔家长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我们所了解的集体主义定向与个人主义定向的价值取向差异是一致的。例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和谐、集体优先和社会义务,个人主义则强调自我表达、个人权利和个人义务。〔3〕不过我们也发现,很难仅仅通过研究涉及身体亲密接触的看护行为特点,如睡觉安排、赤身等,就能推断出不同文化下家庭成员的关系。例如,虽然很多华裔家长与婴儿住在同一房间,但他们却不允许孩子在房间中赤身。又如,尽管很多欧裔家长把“独立”视为孩子逐渐脱离家庭的过程,但是在孩子长大后,家长与孩子的身体亲密接触频率却不会降低。我们认为,这种复杂性与不同文化中家庭关系的主要特征有关。
华裔家庭强调个人需要服从他人需要,这表明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和谐是其主要特征。例如,和孩子睡在一个房间里既是看护的需要,也是促进家庭成员间相互适应和协调的需要。同样的,强调家庭中的等级制度,视家长为无可争议的权威和正确价值观的代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成员间产生紧张关系的可能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所期望形成的和谐关系与身体亲密接触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正如一位华裔家长所说:“在孩子长大后,有身体接触也不意味着孩子与你的关系密切。即使她拥抱或亲吻你,也不代表她信任你。在我们的文化中,信任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在很多华裔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中,并不是很注重孩子的独特个性,他们更注重孩子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依赖。例如,在孩子表达对家庭事物的看法时,华裔家长不会给予过多的关注,至少在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时是如此。这些家长更关注孩子非心理层面发展的需要。华裔家长虽然重视孩子的独立,但是不认为孩子在独立过程中应该疏远家庭并成为独特个体。一位华裔家长说:“中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根深蒂固,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孩子长大而被割裂开。” 在欧裔美国人中,中产阶级视浪漫为影响家庭关系的首要因素。浪漫与性本能有关(即热情、性冲动等),是欧裔美国人与华裔移民的首要区别。〔4〕许多欧裔家长认为孩子从童年早期开始就具有性意识,他们允许孩子探索自己的身体,强调愉快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区分自己与他人。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欧裔家长反复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例如不与孩子同睡一个房间,强调独立是孩子的基本需要等。“孩子长大后希望走出家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交自己的朋友,过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之路。”我们认为,欧裔家长对独立的看法使孩子更容易从家庭中分离出去,从而激发了孩子对新关系的需要和重视。欧裔家长在睡觉安排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已婚夫妻有共度美好时光的权利。这一原则为孩子树立了一种夫妻间亲密关系的榜样。正如几位欧裔家长所说:“孩子和家长都需要各自的独立空间。”
家庭系统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于家庭关系中的和谐与浪漫因素及其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家庭虽然由单独个体组成,但是个体要依靠与其他个体相互联系才能发挥作用。〔5〕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所有家庭成员间都存在基本的相互依赖,而相互依赖的表现方式及其对家庭成员的意义则是以文化为中介的。
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大家庭是优先于个人分支系统与夫妻分支系统的。华裔家长更注重家庭的整体性。因此,在孩子成年后,家长仍希望孩子与家人在一起。家长与孩子间的界线保证了家长的权威地位。
在浪漫的家庭关系中,个人分支系统与夫妻分支系统是同样重要的。夫妻二人与他人的界线使得夫妻成为集合体。虽然夫妻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分支系统,但是也要保证权利的平等。这表现在注重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和家长与孩子间相互尊重等方面。
2.文化的共通之处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文化差异,但事实上文化间也存在着令人吃惊的共通之处。例如,在对家庭核心结构的理解方面,虽然有一部分华裔家长选择“紧密家庭整体”,一部分欧裔家长选择“家庭成员分离”,但是大多数华裔和欧裔家长均把家庭视为二者的中和,即认为家庭成员关系松散。又如,虽然对看护行为的安排有文化差异,但是不论哪种文化中的家长,都希望自己提供的看护是有益于孩子的,并力图促使孩子独立。
两类家长的相似之处可能与华裔移民被同化有关。从相关研究看,华裔移民正在探索一种介于美国人和传统中国人之间的折中方式。我们认为,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共通方面,居住国的大环境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研究的这些华裔家长,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且自愿移民。在环境允许时,他们很可能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个人主义倾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CHIU L H. Child-rearing attitudes of Chinese, Chinese-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mot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7,(22):409-419.
〔2〕〔5〕MINUCHIN P.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J〕.Child Development,1985,56:289-302.
〔3〕TRIANDIS H.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M〕.Boulder,CO:Westview,1995.
〔4〕HSU F L K.Rugged individualism reconsidered: Essays in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M〕.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3.
Immigrant-Chinese and Euro-American Parents’ Physical Closeness with Young Children:Themes of Family Relatedness
under Different Cultures
Fred Rothbaum1, Gilda Morelli2, Martha Pott1, Yvonne Liu3
(1Tufts University)(2Boston College)(3Lesley University)
【Abstract】Compared with Euro-American parents, immigrant-Chinese par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sleep in closer proximity with their children; more often view children’s independence as a result of growing up with the family; are more likely to emphasize the family unity; and place greater importance on inhibition of expression, adherence to correct values, and hierarchy of relations. Euro-American parents, by contrast, are more accepting of nudity; place more emphasis on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physical closeness and on the child’s expression of wants and feelings; more often view independence as celebrating the child’s distinctiveness; and place greater importance on pleasure, happiness and spousal exclusivenes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close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an overarching theme of harmony in immigrant-Chinese families and by an overarching theme of romance in Euro-American families. The different physical closeness types are related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ourse, different cultures also share similarities. The culture of the country the immigrants are living in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Keywords】immigrant-Chinese; Euro-American; physical closeness; family relationship; cultural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