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对对照组的病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对该组病患者进行常规的孕产期检查和护理;对观察组实施的是优质护理措施,除了上述的常规护理措施,还对该组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分娩期护理等优质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没有;对照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8例,轻度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3例。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结论:对于产后抑郁症病患者实施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 临床分析; 护理研究
前言
产后抑郁症是涉及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多因素疾病,对产妇状态的全面而准确的评估是及时进行护理干预的基础。文章阐述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对可能的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了分析,为临床防治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正文
1.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选择了我院某年度在本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8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病患者平均年龄为20—38岁,自然分娩的产妇共有80例,剖宫产的产妇有10例,对照组的病患者平均年龄为19—41岁,自然分娩的产妇共有75例,剖宫产的产妇有15例。两组研究对象都是租约分娩的产妇,不存在其他精神障碍以及产前合并症。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1.1病因分析
1.1.1生理因素方面:产妇在怀孕阶段其身体内在分泌处于非正常时期,雌性激素与甲状腺素等激素大量分泌。产妇生产后,其内在分泌激素出现急剧的下降,造成内在分泌不平衡,这是引起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所在。母体的内分泌随着分娩过程的进行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在产后的二十四小时内,产妇内分泌激素急剧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学方面造成抑郁症的基础。与此同时,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家庭遗传也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产妇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人,那么会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患病机率。
1.1.2心理因素方面:心理退化的现象通常会在产妇孕期的阶段以及产后月子期间发生,出现心理退化的产妇在情绪与行为方面都表现出孩子气的任性特征,由于生产前对于生产过程抱有过大的期望,以及生产后日常生活的秩序发生变化,导致产妇产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产后的生活,形成心理上明显的落差,情绪变得失落沮丧。
1.1.3社会因素方面:产妇在妊娠期阶段情感比较敏感,对于周围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反應比较强烈,如果产妇家庭出现不良的情况,容易造成产妇产后抑郁症。
1.2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的病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对该组病患者进行常规的孕产期检查和护理;对观察组实施的是优质护理措施,除了上述的常规护理措施,还对该组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分娩期护理等优质护理措施。
1.3护理措施
1.3.1护理人员应当对产妇做好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了:医院可以开展各种多样化的关于产妇恢复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例如宣传单、宣传栏、家访等等,正确指导病患者关于产后抑郁症疾病的相关知识、危害性以及正确的防治措施措施等,促使病患者养成科学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的良好习惯,同时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减低由外界刺激导致高血压发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发生的风险。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产生抑郁症可能性较高的孕妇做好咨询与指导,督促孕妇做好孕前检查,让孕妇加深对胎儿发育以及其自身身体情况的了解,正确对待分娩过程,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从而有效的预防长后抑郁症发生。
1.3.2医护人员对待产的孕妇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及时了解病患者的心理需要,一旦发现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当马上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负担,根据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具体的方案,同时对方案进行讲解,促进病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增加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信心。
1.3.3医护人员应当注重在孕妇分娩的过程中护理工作。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其缺少生产经验,在分娩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状况,因此,在分娩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帮助分娩的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以及高超的技术,而且要求护理人员要给予分娩中的产妇适当的护理,积极与产妇进行交流,缓解产妇对产房环境的陌生感与恐惧感,给予产妇适当的鼓励,对于腰腹腰酸的产妇,护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按摩来减轻其不适感。与此同时,对产妇进行精神上的鼓励,树立起自然分娩的信心。
1.3.4护理人员应当重视产妇产后的护理工作。产妇在产后的两周内对于周围环境以及事情都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通常产后抑郁症发生在产褥期,这也使产妇进行心理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对于产妇进行心理保健的护理工作,指导产妇家属关于产后母婴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对于存在母乳困难的搀扶,护理人员可以帮助其进行母乳喂养,通过按摩乳房来刺激奶水分泌。此外,分娩过后产妇体力精神都处于极差的状态,护理人员必须确保休息环境的舒适安静,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产后身体情况,检查阴道出血量等,以及注意各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了T值检验,当P<5%时,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研究结果
观察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没有;
对照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8例,轻度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3例。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3.研究结论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综合疾病,通常病患者发病时间在产后的一个月以内,也就是产褥期,对于该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家属、医院甚至于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方可实现。根据病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多方面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缓解孕妇与产妇的内心压力,关注孕妇产妇的内心需求,关心体贴她们的身心情况,促进孕妇产妇的心理健康发展,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对于产后抑郁症病患者实施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孕妇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缓解产妇不良的情绪,从而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心理压力、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产后抑郁症,因此需要家庭、医院、社会共同关注、预防同时进行积极治疗。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产后抑郁症病患者实施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潘颖丽,王洪娟,胡敏,等. 孕妇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03(12) .
[2] 胡巧红,宁玉萍. 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探讨[J]. 护理学杂志. 2003(12) .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对对照组的病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对该组病患者进行常规的孕产期检查和护理;对观察组实施的是优质护理措施,除了上述的常规护理措施,还对该组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分娩期护理等优质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没有;对照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8例,轻度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3例。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结论:对于产后抑郁症病患者实施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 临床分析; 护理研究
前言
产后抑郁症是涉及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多因素疾病,对产妇状态的全面而准确的评估是及时进行护理干预的基础。文章阐述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对可能的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了分析,为临床防治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正文
1.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选择了我院某年度在本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8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病患者平均年龄为20—38岁,自然分娩的产妇共有80例,剖宫产的产妇有10例,对照组的病患者平均年龄为19—41岁,自然分娩的产妇共有75例,剖宫产的产妇有15例。两组研究对象都是租约分娩的产妇,不存在其他精神障碍以及产前合并症。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1.1病因分析
1.1.1生理因素方面:产妇在怀孕阶段其身体内在分泌处于非正常时期,雌性激素与甲状腺素等激素大量分泌。产妇生产后,其内在分泌激素出现急剧的下降,造成内在分泌不平衡,这是引起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所在。母体的内分泌随着分娩过程的进行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在产后的二十四小时内,产妇内分泌激素急剧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学方面造成抑郁症的基础。与此同时,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家庭遗传也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产妇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人,那么会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患病机率。
1.1.2心理因素方面:心理退化的现象通常会在产妇孕期的阶段以及产后月子期间发生,出现心理退化的产妇在情绪与行为方面都表现出孩子气的任性特征,由于生产前对于生产过程抱有过大的期望,以及生产后日常生活的秩序发生变化,导致产妇产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产后的生活,形成心理上明显的落差,情绪变得失落沮丧。
1.1.3社会因素方面:产妇在妊娠期阶段情感比较敏感,对于周围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反應比较强烈,如果产妇家庭出现不良的情况,容易造成产妇产后抑郁症。
1.2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的病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对该组病患者进行常规的孕产期检查和护理;对观察组实施的是优质护理措施,除了上述的常规护理措施,还对该组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分娩期护理等优质护理措施。
1.3护理措施
1.3.1护理人员应当对产妇做好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了:医院可以开展各种多样化的关于产妇恢复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例如宣传单、宣传栏、家访等等,正确指导病患者关于产后抑郁症疾病的相关知识、危害性以及正确的防治措施措施等,促使病患者养成科学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的良好习惯,同时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减低由外界刺激导致高血压发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发生的风险。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产生抑郁症可能性较高的孕妇做好咨询与指导,督促孕妇做好孕前检查,让孕妇加深对胎儿发育以及其自身身体情况的了解,正确对待分娩过程,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从而有效的预防长后抑郁症发生。
1.3.2医护人员对待产的孕妇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及时了解病患者的心理需要,一旦发现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当马上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负担,根据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具体的方案,同时对方案进行讲解,促进病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增加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信心。
1.3.3医护人员应当注重在孕妇分娩的过程中护理工作。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其缺少生产经验,在分娩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状况,因此,在分娩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帮助分娩的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以及高超的技术,而且要求护理人员要给予分娩中的产妇适当的护理,积极与产妇进行交流,缓解产妇对产房环境的陌生感与恐惧感,给予产妇适当的鼓励,对于腰腹腰酸的产妇,护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按摩来减轻其不适感。与此同时,对产妇进行精神上的鼓励,树立起自然分娩的信心。
1.3.4护理人员应当重视产妇产后的护理工作。产妇在产后的两周内对于周围环境以及事情都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通常产后抑郁症发生在产褥期,这也使产妇进行心理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对于产妇进行心理保健的护理工作,指导产妇家属关于产后母婴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对于存在母乳困难的搀扶,护理人员可以帮助其进行母乳喂养,通过按摩乳房来刺激奶水分泌。此外,分娩过后产妇体力精神都处于极差的状态,护理人员必须确保休息环境的舒适安静,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产后身体情况,检查阴道出血量等,以及注意各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了T值检验,当P<5%时,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研究结果
观察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没有;
对照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8例,轻度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3例。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3.研究结论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综合疾病,通常病患者发病时间在产后的一个月以内,也就是产褥期,对于该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家属、医院甚至于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方可实现。根据病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多方面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缓解孕妇与产妇的内心压力,关注孕妇产妇的内心需求,关心体贴她们的身心情况,促进孕妇产妇的心理健康发展,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对于产后抑郁症病患者实施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孕妇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缓解产妇不良的情绪,从而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心理压力、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产后抑郁症,因此需要家庭、医院、社会共同关注、预防同时进行积极治疗。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产后抑郁症病患者实施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潘颖丽,王洪娟,胡敏,等. 孕妇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03(12) .
[2] 胡巧红,宁玉萍. 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探讨[J]. 护理学杂志. 20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