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3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来源 :医药界·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 要】目的:研究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孤立肾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一组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护理措施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取石效果一致,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肾肾结石患者,选择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治疗方法更安全,手术创伤小,而且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孤立肾肾结石;临床观察;护理
  孤立性肾结石临床中十分常见,多指患者对侧肾功能的代偿不足出现的结石,治療多在患者实实质和肾功能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将结石清除[1]。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孤立肾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应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孤立肾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38.5±3.6)岁;14例为盂结石,16例为铸型结石和多发肾结石;结石直径在1.7~4.5cm,平均直径(2.1±0.8)cm;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直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取石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经局部麻醉后逆行插管,在B超引导下,在患者第12、11和10肋间作为穿刺点,选择18号穿刺针对肾盏行穿刺,导入斑马丝,以高压灌注奈 对肾部冲洗,以钬激光将肾部结石击碎,以灌注泵水压把结石冲洗出来[2]。
  1.2.2护理方法
  术前护理:做好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尿路感染的情况,检查患者全身情况是否可以耐受手术。术前1d,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手术过程,疏导患者忧虑与紧张的心理,指导患者术后床上的活动方法与注意事项。
  术后观察和护理:做好出血护理、感染护理、漏尿护理、尿液外渗护理、冲洗液外渗护理及双J管护理等。对肾造瘘管和尿管要做好护理工作,固定好肾造瘘管和尿管,观察肾造瘘管通畅的情况,避免肾造瘘管发生引流不畅,使肾盂的压力过高,使感染加重[3]。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取石的成功率、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取石效果一致,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孤立性肾结石治疗多以传统开放手术和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治疗方法为主,这些手术方法都有很大局限性,传统开放手术的风险高,而体外冲击波碎石对患者肾功能会造成很大损伤,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发生肾衰竭[4]。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在临床上一经应用就广为推广。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应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取石成功率与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相同,均为100%,而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琼,邹静,陈艳,等.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孤立肾结石2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158.
  [2]冯甜霞,沈 燕. 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护理体会[J]. 微创医学,2011,18( 6):136-137.
  [3]谢绮妮.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 23):159-160.
  [4]刘晓艳.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体位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04-20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总结82 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经验,对于惊厥发作时的患儿应立即畅通呼吸道,迅速给予药物止惊、降温、吸氧等急救措施。同时做好惊厥、高热、基础护理、心里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患儿 高热惊厥 护理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发生的46例VAP。结果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湿化方式及鼻饲等与VAP发生相关。结论处理好机械通气时间、湿化方式、呼吸机管道消毒、吸痰方式及肺部物理治疗可以降低VAP的发生。  【关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 探讨辩证施护在优质服务活动中的应用 方法 在优质护理服务改革实施过程与中医辩证施护有机结合。结果 病人就已感受明显改善,护士灵活运用中医药基础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结论 将辩证施护灵活运用于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丰富了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辩证施护 优质护理 应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 要】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1月~2014 年4月呼吸科监护室内收治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复方氯已定漱口液口腔护理, 频次均为每日3次,实验组采用刷牙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棉球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术后监测以及各系统护理的方法总结和归纳,力求在更高层次追求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的护理方法框架和指南方法 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在本院急诊入住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前期救治和后期护理方法的总结和归纳。结果 16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各系统包括脑复苏之后的检测和护理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 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机械辅助循环标准之一,是治疗心肺功能不全有效的急救措施。总结我院8例ECMO在危重患者中临床管理经验。方法 自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对8例危重患者实施ECMO辅助治疗,将患者的基本资料,病种,使用的ECMO方式(V-A或V-V),辅助时间及其结果进行统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 探讨 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14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出现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回顾。结果 在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34例,使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之后,34例患者均出院,平均住院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 总结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5月我院救治8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包括迅速到达急救现场,伤情评估,现场急救,转运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3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2例转送途中失血过多,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78例患者抢救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的影响。 方法: 对2012-2014年收入本院的112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模式护理,实验组采用整体护理。 结果: 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率14.2%,护理满意度71.4%,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率1.7%,护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 总结了15例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为:护士积极落实降血脂药物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性呼吸衰竭、腹腔室隔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护理;对6例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落实原位高流量腹腔冲洗护理;针对性的做好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本组14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