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的中职教学改革思路,以项目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引领等教学法为特色的一体化课程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历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的形成,不仅在于政府的有力推动,更是源于中职学校自身强烈的改革意愿。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全国课程开发专家来校指导工作。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理念,主动承担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工作。结合我校示范校建设核心课程开发的经验,笔者谈一些看法。
一、核心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以知识构建为主,而职业教育是以知识、技能、任务和产品为主要元素,知识和技能是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产品是完成任务的结果。四种元素对照职业教育的四方面课程内容,即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任务课程和项目课程。学科课程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反复练习单项技能;任务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即能力本位课程;项目课程则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一体化综合环境中学习。
二、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开发的意义
从近几年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核心课程教材的使用情况来分析,中职学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校是借用高职甚至是本科教材。实践证明,这类教材大多基于学科课程体系,理论内容偏多、偏深、偏难,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数控技术应用行业迅速发展,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联系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外延及人才规格的桥梁。职业教育改革不但从教学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而且在教材的使用上也要打破传统教材的模式,解构传统的学科课程,适应特定行业或特定专业的教学需要。
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职教育教学与培训的需要,凸显学校的专业特色,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搭建快捷平台,也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核心课程的开发机制
1.教材开发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机制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属于课程建设范畴,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体系不同,项目课程教材的内容构成和要求也不一样。如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了普车车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和数控机床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据此开发项目课程教材,以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也会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现阶段,各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理实分离”教学模式,二是“项目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前者是各中职学校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后者则是各中职学校正在探索试用的教学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理实分离”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分别编写与开发的;而在“项目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合二为一的,理论教材同时也是实训教材,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同步的问题。在本教材中,我们采用任务对应实训,用相关知识对应理论。其中,知识是为项目任务的完成服务的,项目任务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的。
2.校企联合开发机制
开发实用性强、与生产任务无缝对接、能充分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教材,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来自企业一线岗位的原始素材作为典型案例,以及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操作工艺、方法和技巧等。所有这些,对于那些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来说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初步方案确定之后,一定要经过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课教师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取长补短力求完善。
四、开发核心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
1.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中职核心课程教材开发不是传统学科型教材的简单改造,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整合,具体有三点:一是结构的项目化、任务化、理实一体化。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二是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应当先描绘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工作任务中。三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教师引导。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由原来的知识阐述变为与学习者对话。教材要有学习活动设计。
2.理论知识的安排要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
按多元智能理论理解,中职生只是抽象思维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较弱而已,而其他智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却并不逊色。因此,在核心课程的专业教材编写和内容选择上,基础理论知识的安排要把握好“必须”与“够用”这两个度。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动手操作实践为主,“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学习为辅。构建职业能力模块结构,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五、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实践
1.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核心课程的具体学习任务
为了使本核心课程教材体现社会发展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反映数控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和技术应用现状,增强核心课程教材中所采用教学项目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通过与行业的专家座谈,开展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进行定位,确定大纲。其次,我们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了解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我们根据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搜集、整理和设计课程项目,加大了技能训练内容。再次,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原则设置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工学“四对接”,即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生产产品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环境对接。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材内容
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的项目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也要结合企业、行业的需要。学生实训结束要拿到技能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所以教材与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配套,与国家数控技术应用行业颁发的“普通车床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操作”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衔接。
在教材的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的编写模式,即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宗旨。按实际生产中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的顺序,以职业能力逻辑线索编排教材内容。教材将理论与实训进行整合,按任务描述—知识技术链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训练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中职教育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随企业的需求变化比较大。其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内涵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教材开发是中职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材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中职教育特色。
(责编 王鹏飞)
一、核心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以知识构建为主,而职业教育是以知识、技能、任务和产品为主要元素,知识和技能是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产品是完成任务的结果。四种元素对照职业教育的四方面课程内容,即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任务课程和项目课程。学科课程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反复练习单项技能;任务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即能力本位课程;项目课程则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一体化综合环境中学习。
二、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开发的意义
从近几年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核心课程教材的使用情况来分析,中职学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校是借用高职甚至是本科教材。实践证明,这类教材大多基于学科课程体系,理论内容偏多、偏深、偏难,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数控技术应用行业迅速发展,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联系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外延及人才规格的桥梁。职业教育改革不但从教学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而且在教材的使用上也要打破传统教材的模式,解构传统的学科课程,适应特定行业或特定专业的教学需要。
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职教育教学与培训的需要,凸显学校的专业特色,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搭建快捷平台,也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核心课程的开发机制
1.教材开发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机制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属于课程建设范畴,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体系不同,项目课程教材的内容构成和要求也不一样。如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了普车车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和数控机床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据此开发项目课程教材,以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也会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现阶段,各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理实分离”教学模式,二是“项目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前者是各中职学校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后者则是各中职学校正在探索试用的教学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理实分离”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分别编写与开发的;而在“项目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合二为一的,理论教材同时也是实训教材,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同步的问题。在本教材中,我们采用任务对应实训,用相关知识对应理论。其中,知识是为项目任务的完成服务的,项目任务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的。
2.校企联合开发机制
开发实用性强、与生产任务无缝对接、能充分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教材,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来自企业一线岗位的原始素材作为典型案例,以及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操作工艺、方法和技巧等。所有这些,对于那些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来说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初步方案确定之后,一定要经过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课教师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取长补短力求完善。
四、开发核心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
1.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中职核心课程教材开发不是传统学科型教材的简单改造,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整合,具体有三点:一是结构的项目化、任务化、理实一体化。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二是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应当先描绘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工作任务中。三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教师引导。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由原来的知识阐述变为与学习者对话。教材要有学习活动设计。
2.理论知识的安排要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
按多元智能理论理解,中职生只是抽象思维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较弱而已,而其他智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却并不逊色。因此,在核心课程的专业教材编写和内容选择上,基础理论知识的安排要把握好“必须”与“够用”这两个度。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动手操作实践为主,“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学习为辅。构建职业能力模块结构,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五、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实践
1.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核心课程的具体学习任务
为了使本核心课程教材体现社会发展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反映数控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和技术应用现状,增强核心课程教材中所采用教学项目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通过与行业的专家座谈,开展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进行定位,确定大纲。其次,我们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了解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我们根据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搜集、整理和设计课程项目,加大了技能训练内容。再次,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原则设置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工学“四对接”,即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生产产品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环境对接。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材内容
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的项目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也要结合企业、行业的需要。学生实训结束要拿到技能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所以教材与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配套,与国家数控技术应用行业颁发的“普通车床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操作”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衔接。
在教材的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的编写模式,即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宗旨。按实际生产中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的顺序,以职业能力逻辑线索编排教材内容。教材将理论与实训进行整合,按任务描述—知识技术链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训练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中职教育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随企业的需求变化比较大。其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内涵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教材开发是中职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材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中职教育特色。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