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一座有理趣的思维之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2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依托教材中的两篇例文,设计了一系列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群,教会了学生学习此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方法,并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落实了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統编教材;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
  【文本课程定位】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由《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课文组合而成。
   本单元的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学习方法是“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最终学习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7课的学习任务,在“学习提示”中被限定为“理清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过程,关注那些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还要注意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领会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关注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探索历程”的表述方法。
   【文本内容解读】
   一、细读文本,理清结构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由屠呦呦2011年9月23日接受拉斯克奖时的获奖感言和2011年10月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的题为“The
其他文献
一、概述:自读课文与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俨然构成了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其“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加稳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
摘 要 笔者三次执教《驿路梨花》,均设计了“分析‘梨花’作用”教学环节,但三次教学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每次都有局部、微观的调整,从求多求全走向求少求精,从逐个分析走向整体认知。这样的调整,一则优化整合了文本,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则建构了学科认知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通向知识终点的脚手架,三则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较系统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调整;优化整合;学科情境
【评析样本】  曹玉峰《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现状概述》(文教资料,2012年第12期);孔建《警惕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四化”现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第11期);郑林渊《农村小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咨询,2012年第8期);徐建利《初中语文如何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李琳《发展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笔者按照以往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之后,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秦晋联盟,在烛之武的几句话之后,就宣告瓦解呢?难道两国之间交战与否,还能如此儿戏?“一言可退百万兵”难道在生活中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些盲区,而基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本文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亦即战争的发起与消弥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开战有开战的理由
一、以古鉴今:古代语文教材编制对当今的启示  [评议文章] 胡根林、李可《浅谈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编制经验》,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5期。  [原文摘要] 当我们放眼世界,学习西方语文教材先进做法的同时,也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古代教材重视育人功能、儿童的可接受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儿童能力的发展性。古代语文教材在编排设计上隐含了丰富的编制思路同样值得今人学习。  古代语文
小时候总期盼自己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束那段总被老爸老妈打屁股的历史“耻辱”。当时间在懵懵懂懂的天真中溜过瞬间的触觉时,才发现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那一切都是如此的温馨,就像碎碎的白絮在蓝色的天空洋溢着发质的轻柔,宽大而莹白,光洁的软缎在空中飘逸的醉意电流。  ——题记     回眸那些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起先是深深的脚印,再后来逐渐朦胧起来,最后成了斑斑点点的小脚印,消失在岁月
摘 要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关键词 叶圣陶;精读思
一、故乡“苍黄”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这段写景,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苍黄。悲凉。阴晦。压抑。荒凉。  师:荒村横卧,天地苍黄,天气阴晦,一片苍凉。这就是迅哥“我”的故乡,阴沉沉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刘邦和项羽在宴上的对话,明显是胡言乱语,不合逻辑。比如刘邦一会称自己是臣,称项羽为将军;后面又说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称项羽为项王,前后不一致啊?”“哪里看出不合情理?”我问。学生这样回答:“既然称自己为臣,那称项羽应为大王,怎么会称将军?再说当时两人都是起义军领袖,地位也差不多,怎么会称自己为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邦真的不会讲话吗?面对学生的疑
《赤壁赋》教完之后,浮想联翩,觉得心动手痒痒,就敲敲键盘将心得体会写出来,以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提高。  《赤壁赋》真是奇文,文章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皆值得好好玩味,如能引导学生理解、欣赏文章,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爱文学的热情,修身养性都有帮助。所以,教学本文,我反复推敲,用心设计教学,力图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达到寓教于乐效果,符合快乐语文教学要求。  介绍苏轼时,突出他的经历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