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ong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关键词 叶圣陶;精读思想;新课改;启示
  一、叶圣陶精读思想的内涵
   1.寻源——是什么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下面尊称为叶老)将语文阅读课型大致分为精读课与略读课两种,所谓精读课,即精细阅读。“精”讲究仔细琢磨,慢慢品味,“读”则包含涵咏深入,咀嚼透彻,最后做到“纤尘不遗,发挥净尽”。
   2.问法——如何开展
   关于如何开展精读,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部分已有提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预习、课堂讨论、练习。
   首先是预习,叶老极其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他认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细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通读全文,要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并且得在课上指名通读,以作为考察。二是认识生字词,不仅只是知道它的读音跟解释,更要了解它的适用情场合。三是学会自己查参考书。当学生自己摸索或者思考过后,再来听教师的指导,这种思索的过程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内容。
   其次是课堂讨论。一是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充分,这样才能保证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二是得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多多历练,才能胸有成竹。三是教师应以客观的态度为学生提供简明的提要,有效的引导学生。
   最后是练习,一是吟诵,要做到合于规律,把握其语调,通体纯熟,多读多练,将吟诵作为一种享受。二是参读相关的文章,一种是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体裁虽相似,但是必定会有不同之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便能体会不同的魅力所在。一种是将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展开,读相似的、有共同点的、有所启发的书。三是应对教师的考问。旨在以练习做到温故知新,同时精读过后要有所总结,给予分数较差的同学以帮助。
   3.支架——用什么开展
   第一,用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叶老明确提出:“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1]既要注重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同时若选取现成的文章,他强调:“加工之事,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诵,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长所短而加工焉。”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理解作者的本意,反复阅读之后才能使用,并且要加以辨别,取长补短。
   第二,用自己创作的文章读。叶老甚至认为: “倘若自己不敢创作,而唯赖编辑先生信手拈来的作品以临事,乃是教师的奇耻。”[2]在这里,一是教师要学会自己习作,自己能写会做,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再反过来指导学生阅读,无疑是切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教材。在这一点上,叶老身体力行,他所创作的《稻草人》等儿童文学,就是很好的印证。二是教师不可完全依赖教材的自然编排顺序,教师要有统领教材的大局观念,敢于创作、编排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灵活的运用教材,将教材作为例子,而不是教学大纲。
   二、叶圣陶精读思想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
   1.重视习惯养成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基本理念包含:以核心素养为本,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叶老的核心思想也是强调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精读教学中,师生花费精力较多,但是以精读为引子,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触类旁通,通过单篇的阅读掌握阅读长篇大论的能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助力良好习惯的养成。
   2.强调学生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后形成的共识,在叶老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对师生授受观也有相似的描绘:“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空袋子里装东西进去,还可以容受,完全不接头的头脑里装知识进去,能不能容受却是说不定的。”[4]257可见,两者都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而且在叶老的精读教学步骤中,无论是预习中让学生先自学再进行课堂的讨论,还是练习中讲究教授学生阅读方法,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走向自主的学习。
   3.主张讨论交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导向,用学习项目来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多个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目的与学习要求与叶老的精读教学思想中的课堂讨论观有相同之处。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中“应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讨论交流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与叶老精读开展的步骤相似。
   三、叶圣陶精读思想的实践启示
   1.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快速的获取信息,用其他媒体来代替书籍阅读,读书开始被看改编电影、看书评所替代,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寻其根本,就是学生缺乏精读的习惯。学生们习惯快速获取,习惯简单的接受方式,放弃自主阅读,拒绝主动思考,养成了不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老也曾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4]98而精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精读习惯。教学时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不可草草翻阅只了解一个大概,应引导其深入理解并做好笔记。习惯的养成需要能力的支撑,所以对学生精读的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要学会综合运用语感教学、鉴赏教学、对话教学、情境教学进行阅读总而言之就是要关注对學生学法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能读,会读,慢慢通过自己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会激发心中想读的愿望,探索更多文章的奥妙。    2.预习先行,讨论为主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叶老的精读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尤为明显。预习、课堂讨论、练习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从未脱离主体地位。那么叶老是如何做到的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得益于课前的预习,在上课之前,学生要自己先阅读文本,解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只有学生自己阅读了、预习了,才会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想法与理解,在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毫无疑问,预习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次,得益于叶老将讨论作为课堂的主心骨,有了预习的铺垫,学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自然畅谈。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真诚的投入对话。“讨论进行得当,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4]259教师应充当民主对话的掌舵手,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既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同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对学生思维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引导思维的正确发展。
   3.探寻美文,群文阅读
   在精读教学的练习中,叶老就明确提出应参读相关的文章。当下,群文阅读如火如荼的开展,提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融合,教师一头雾水,倍感压力,不妨取法于叶老。可从两方面出发,一是选择同一体裁的文章,提高学生对某一体裁的熟悉度,能做到拿到文章心中有数,自觉地运用之前练习的方法阅读。二是选择同一种主题的文章,使得学生对这一主题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这两点外,还需要将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原则,这不仅是叶老选文的原则,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材编写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5]群文阅读作为拓展阅读,选文时也应严格遵循这一标准。既考虑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又考虑文章的辞采、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既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又能感受文章的筋骨,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M].北京:三联书店,2008.370.
   [2]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 温莹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作者通联: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实用倾向要留心。2017年版课标用“综合性”“实践性”两个词指明了高中语文学习特点,也凸显了语言文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相比2020年及之前的全国卷,2020年山东卷(即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2021年测试卷(即2021年江苏、重庆等8省市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不再把“现代文阅读Ⅰ”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块内容,之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变成“现代文阅读Ⅱ”。这种不同文体的变化,就是阅读讲求“实用”的体现,相比文体,文章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才是阅读重点。更不用说“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连贯填写”“病句修改”“新闻压缩”等题目考查“真实运用”特点了。
   值得留心的是,“语用之变”带来了题型的变化。比如2020年山东卷和2021年测试卷,在“语言文字运用”的5道题中,除了病句修改,其他4道题都不相同。山东卷题型分别为选择破折号作用、分析比喻特点、比较改写效果、新闻压缩,测试卷分别是选择填写语句、选择修辞手法、据语境填写语句、概括段意。这种大幅度的题型变化,在之前的高考试卷中是不可想象的。从“语用”角度看,善变且无套路,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形态。
   这种变化意味着,试卷中出现陌生的文本内容和没见过的题型将成为常态。这提醒我们,最后阶段的复习,应多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战”,切实提升自己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國教育报》2021年05月07日 作者系浙江省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2016年11期刊载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成龙老师的文章《〈项脊轩志〉教学价值的取舍、实现及启示》①(以下简称“成文”)。文章首先对《项脊轩志》作为一篇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核心的结论是《项脊轩志》的教学重点应该舍“言”而取“文”,其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理解“文”的深层内涵;接着阐述其教学价值实现的路径,即在6个问题引领下,逐层解读文本,最终得出文本的“深层
“一点四面”和“核心素养”成为了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关键概念,彰显出大国情怀和精神素养。探究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会帮助我们有效把握今后的作文命题趋势,特别是教育部命制的三套课标卷以及引领全国高考的北京卷,为我们探析今后作文命题提供了重要窗口。  新课改以来的作文命题,经历了众多变化的历程。2015年以前,均为新材料作文,这样的作文命题考生容易套作,不利于写作能力的真正体现,201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出处及其时代背景。  2.朗诵课文,感受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语境,解读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字词积累: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与课文内容中找出本文涉及的四种人,体会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细读课文,概括分析
《杨修之死》无疑是一场悲剧。  只是——谁的悲剧?杨修的?曹操的?还是所有人的?  是因为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吗?是因为杨修干预立嗣,屡闯政治禁区吗?是因为杨家乃汉室忠臣,杨修的舅父袁绍乃曹操政敌吗?  一、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像狄更斯所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
一、概述:自读课文与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俨然构成了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其“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加稳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
摘 要 笔者三次执教《驿路梨花》,均设计了“分析‘梨花’作用”教学环节,但三次教学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每次都有局部、微观的调整,从求多求全走向求少求精,从逐个分析走向整体认知。这样的调整,一则优化整合了文本,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则建构了学科认知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通向知识终点的脚手架,三则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较系统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调整;优化整合;学科情境
【评析样本】  曹玉峰《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现状概述》(文教资料,2012年第12期);孔建《警惕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四化”现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第11期);郑林渊《农村小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咨询,2012年第8期);徐建利《初中语文如何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李琳《发展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笔者按照以往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之后,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秦晋联盟,在烛之武的几句话之后,就宣告瓦解呢?难道两国之间交战与否,还能如此儿戏?“一言可退百万兵”难道在生活中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些盲区,而基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本文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亦即战争的发起与消弥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开战有开战的理由
一、以古鉴今:古代语文教材编制对当今的启示  [评议文章] 胡根林、李可《浅谈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编制经验》,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5期。  [原文摘要] 当我们放眼世界,学习西方语文教材先进做法的同时,也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古代教材重视育人功能、儿童的可接受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儿童能力的发展性。古代语文教材在编排设计上隐含了丰富的编制思路同样值得今人学习。  古代语文
小时候总期盼自己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束那段总被老爸老妈打屁股的历史“耻辱”。当时间在懵懵懂懂的天真中溜过瞬间的触觉时,才发现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那一切都是如此的温馨,就像碎碎的白絮在蓝色的天空洋溢着发质的轻柔,宽大而莹白,光洁的软缎在空中飘逸的醉意电流。  ——题记     回眸那些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起先是深深的脚印,再后来逐渐朦胧起来,最后成了斑斑点点的小脚印,消失在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