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承担师范生培养,在大学扩招的潮流中,大量招收非师范类学生已是不可扭转之势。根据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范与非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找出共同点和差异性,采用基础理论相同,模块分流的方式进行的培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中职教育;模块培养;双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5-03
一、前言
自从1998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以后,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同时,也招收非师范类学生进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师范专业的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目前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数量已超过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类院校需要实现这两类不同社会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与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师范生培养资源的优势,探索新的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协调发展。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从2002年开始扩招,迄今为止已走过十个年头。目前在校非师范类学生已经超过师范类学生,如漳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每年的师范生比例仅占招生数的22%左右。2010年没有招师范类学生。2011年恢复招收师范类学生,但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分流的方法。而2012年初,对学生进行模拟分流选择,第一志愿填报师范专业的只占总人数的9.3%,师范教育前景不容乐观。下面就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进行简要分析。
二、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的设置,原本是为了培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而实际上历年到高职、中职、小学工作的毕业生亦不少。由于近些年不少中学要求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就业趋向小学化。同时随着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计算机的大量使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中小学层面。到中小学就业的对口岗位是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只是高中会考科目,不是高考主科,学校的总体需求量不大。近些年,中小学对此专业教师的需求趋向饱和,被录用的毕业生有些改从事数学教学等。此外,在一些小学,由于懂得电类知识的教师不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常被要求除了电梯之外,学校里所有带电的都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负责。在已有校园网的学校,校园网往往也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兼管。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还是有一定的需求,而且要求适应性广,知识面宽。
2.职业院校层面。师范类毕业生到中职、高职院校任教的也不在少数。职业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人才的需求并不拘泥于师范类或非师范类毕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强。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双证书”的人才。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随着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行,持证上岗,培养学生的各项计算机技能就尤其重要,否则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工作和生活。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在侧重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网络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职业学校里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无任何项目经验的基本理论型人才,本身的业务素质不高。显而易见,职校要培养“双证书”的人才,就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影响教学质量。[1,2]《漳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达到职业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可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三、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法
学校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类生的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2005年,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委员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四个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但没有对师范类学生指定分类方向。漳州师范学院于2007年开始实行按方向招生。在2011年实现大类招生之前,连续四届采取按方向招生的方式。师范类招生是按照计算机科学的方向进行培养,非师范类的是按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方向培养。
1.旧方案——计算机科学方向。师范类的学生当年参照计算机科学方向进行培养,是基于当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考虑中小学计算机老师不需要带学生去直接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将来准备去中小学担任教师的学生需要有较多的理论基础,毕业即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还应该能承担数学或物理、网络管理等其他的辅助工作。因此,师范类专业开设大学物理、电路、数学电路等基础课程是必要的,以使毕业生更能胜任学校的非本专业的特殊需求。但这一方案没有考虑到准备去职业学校担任教师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扎实技术能力。一般来说,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能胜任中职、高职教师工作,而不是师范类毕业生。这是计算机科学方向培养的弱点。学生每年到漳州某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校方始终反映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新方案——计算机工程方向。2011年,漳州师范学院实行大类招生。计算机系实行大类招生,含师范、非师范类,共设两个专业三个方向,即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计算机工程与软件工程两个方向和师范类方向。新方案的师范类学生不再参照计算机科学方向进行培养,而是参照计算机工程方向培养。这是基于社会对师范类学生的需求,也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岗位,同样能在其他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2012年,漳州师范学院将专门招收面向中职教师培养的师范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两个试点专业之一。方案是一、四年级在本校培养,二、三年级到职业学院培养。这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创设的一种全新的师范类学生的培养模式。如何完善师范类的职业学校师资的培养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高。 时代的变化催促着教师教育不断革新。高等师范院校从主要承担师范生培养,到在大学扩招的潮流中,大量招收非师范类学生已成不可扭转之势。但是,非师教育又促进了师范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为高师学校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提供了可能性,藉此来改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来自非师范类学校的现象。根据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不同需求,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类专业要分别面向中小学和面向职业学校,在基础理论相同,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块分流的方式进行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和国家急需的高水平技工人才。所以,从理论上,应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知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基础与前景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先进性。中职师资的培养,必须坚定不移地面向社会需求,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道路,使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做好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联合培养工作,优势互补。进一步深入研究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按照“树立品牌、打造特色、提升传统、扶持新兴”的原则推进专业建设,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指导、强化管理等方式,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3,4]
参考资料:
[1]王川.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福建教育,2012,4:23-25.
[2]游金水.加强我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J].福建教育,2012,4:26-27.
[3]陈小波.浅谈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14.
[4]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工学院.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化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EB/OL].
http://www.doc88.com/p-90581813430.html.
作者简介:李建兰(1955-),女,福建省闽侯人,本科,漳州工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和教育管理;郭联志(1953-),男,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本科,漳州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中职教育;模块培养;双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5-03
一、前言
自从1998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以后,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同时,也招收非师范类学生进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师范专业的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目前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数量已超过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类院校需要实现这两类不同社会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与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师范生培养资源的优势,探索新的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协调发展。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从2002年开始扩招,迄今为止已走过十个年头。目前在校非师范类学生已经超过师范类学生,如漳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每年的师范生比例仅占招生数的22%左右。2010年没有招师范类学生。2011年恢复招收师范类学生,但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分流的方法。而2012年初,对学生进行模拟分流选择,第一志愿填报师范专业的只占总人数的9.3%,师范教育前景不容乐观。下面就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进行简要分析。
二、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的设置,原本是为了培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而实际上历年到高职、中职、小学工作的毕业生亦不少。由于近些年不少中学要求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就业趋向小学化。同时随着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计算机的大量使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中小学层面。到中小学就业的对口岗位是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只是高中会考科目,不是高考主科,学校的总体需求量不大。近些年,中小学对此专业教师的需求趋向饱和,被录用的毕业生有些改从事数学教学等。此外,在一些小学,由于懂得电类知识的教师不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常被要求除了电梯之外,学校里所有带电的都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负责。在已有校园网的学校,校园网往往也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兼管。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还是有一定的需求,而且要求适应性广,知识面宽。
2.职业院校层面。师范类毕业生到中职、高职院校任教的也不在少数。职业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人才的需求并不拘泥于师范类或非师范类毕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强。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双证书”的人才。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随着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行,持证上岗,培养学生的各项计算机技能就尤其重要,否则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工作和生活。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在侧重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网络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职业学校里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无任何项目经验的基本理论型人才,本身的业务素质不高。显而易见,职校要培养“双证书”的人才,就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影响教学质量。[1,2]《漳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达到职业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可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三、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法
学校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类生的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2005年,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委员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四个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但没有对师范类学生指定分类方向。漳州师范学院于2007年开始实行按方向招生。在2011年实现大类招生之前,连续四届采取按方向招生的方式。师范类招生是按照计算机科学的方向进行培养,非师范类的是按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方向培养。
1.旧方案——计算机科学方向。师范类的学生当年参照计算机科学方向进行培养,是基于当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考虑中小学计算机老师不需要带学生去直接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将来准备去中小学担任教师的学生需要有较多的理论基础,毕业即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还应该能承担数学或物理、网络管理等其他的辅助工作。因此,师范类专业开设大学物理、电路、数学电路等基础课程是必要的,以使毕业生更能胜任学校的非本专业的特殊需求。但这一方案没有考虑到准备去职业学校担任教师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扎实技术能力。一般来说,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能胜任中职、高职教师工作,而不是师范类毕业生。这是计算机科学方向培养的弱点。学生每年到漳州某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校方始终反映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新方案——计算机工程方向。2011年,漳州师范学院实行大类招生。计算机系实行大类招生,含师范、非师范类,共设两个专业三个方向,即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计算机工程与软件工程两个方向和师范类方向。新方案的师范类学生不再参照计算机科学方向进行培养,而是参照计算机工程方向培养。这是基于社会对师范类学生的需求,也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岗位,同样能在其他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2012年,漳州师范学院将专门招收面向中职教师培养的师范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两个试点专业之一。方案是一、四年级在本校培养,二、三年级到职业学院培养。这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创设的一种全新的师范类学生的培养模式。如何完善师范类的职业学校师资的培养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高。 时代的变化催促着教师教育不断革新。高等师范院校从主要承担师范生培养,到在大学扩招的潮流中,大量招收非师范类学生已成不可扭转之势。但是,非师教育又促进了师范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为高师学校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提供了可能性,藉此来改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来自非师范类学校的现象。根据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不同需求,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类专业要分别面向中小学和面向职业学校,在基础理论相同,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块分流的方式进行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和国家急需的高水平技工人才。所以,从理论上,应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知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基础与前景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先进性。中职师资的培养,必须坚定不移地面向社会需求,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道路,使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做好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联合培养工作,优势互补。进一步深入研究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按照“树立品牌、打造特色、提升传统、扶持新兴”的原则推进专业建设,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指导、强化管理等方式,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3,4]
参考资料:
[1]王川.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福建教育,2012,4:23-25.
[2]游金水.加强我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J].福建教育,2012,4:26-27.
[3]陈小波.浅谈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14.
[4]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工学院.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化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EB/OL].
http://www.doc88.com/p-90581813430.html.
作者简介:李建兰(1955-),女,福建省闽侯人,本科,漳州工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和教育管理;郭联志(1953-),男,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本科,漳州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