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和学生自主锻炼的转折点,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新指导,对更好的发挥衔接和转折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课程改革
引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需要的方向发展,基本理念是“开放、放开”教学过程、扩大学习自主权,使学生达到运动技能的“最近发展区”,向终身体育能力建设发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对全国高校中的非体育专业性质院校为调查对象,进行“大学”和“学院”两个层面的分层抽样调查。选取对象为2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体育教师和参与选修课的学生。
调查方式: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对调查对象的意见进行收集。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6份,回收率为95.2%。按照“很有效、有效、基本有效、基本无效、无效”五级对问卷效度进行审核,评定有效问卷455份,有效率为95.6%。按照“5%原调查人群分类重测法”对有效问卷的信度进行审核,评定问卷可信度符合要求。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2、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2.1公共体育的目标设置。在目标设置上,2002版《纲要》更加注重课程目标与生活实际需要和教学场地环境的适应,更加注重科学健身知识和基本运动方法的教育,更加注重健康运动习惯和健身养生能力的养成。通过调查问卷可知,100%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在公共体育课上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类运动项目,38%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将课程目标与日常生活保健的需求相联系,42%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场地来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的需要,67%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把科学的运动常识作为一块教育重点,90%的高校师生认为打好健身和运动的基本功十分重要。应该在目标设置上再考虑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把执照考取和目标设置相结合,把体育项目的爱好和体育能力的认定结合起来,在体育相关项目中为学生搭建考取执照的桥梁。另一方面是把运动氛围和目标设置相结合,把快乐、舒适、自然等氛围的培养作为设置教学和练习形式的重要因素,让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以避免学生花费较多时间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寻找团队、竞争和成功的体验。
2.2公共体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2002版《纲要》增加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的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可知,90%的高校有体育选项课,其中长春工业大学设置了速度滑冰、攀岩、橄榄球等项目。65%的高校有体育必修课。85%的高校有体育选修课,其中中国地质大学设置了《中华养生易筋经》课程、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置了《中国传统射艺》课程、渤海大学设置了《高尔夫》课程、西南交通大学设置了《真人CS拓展训练》课程。30%的高校有体育保健学类课程。15%的高校有其他类课程。应该广泛建立选项课和选修课制度,课程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尽量与当地特色和有利条件相结合,建立贴近学生身体需求和兴趣爱好的特色课程。
2.3公共体育的理论教学。在理论设置上,2002版《纲要》总的要求是体育教学不少于4个学期288个学时,其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学时要求是总学时的一成,即每学期要有3个半学时讲授体育理论。通过调查问卷可知,85%的高校符合要求,15%的高校学时不足。通过调查问卷可知,达到此要求的高校为80%,但是,大多数高校并非采取满学时集中讲授的方式,而是采取在每节课上半段时间分散讲授的方式完成理论教学。采取满学时讲授的高校中,满学时课程为5学时以上的占15%、3-5学时的占60%、3学时以下的占25%。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需求上,82%的学生希望有卫生保健知识、61%的学生希望有运动营养医学、49%的学生希望有竞赛规则裁判法、25%的学生希望有体育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应该多为学生介绍历史、心理、营养、保健等相关交叉学科中与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知识,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加强“思想锻炼”。
2.4公共体育的实践教学。在项目设置上,100%的高校有足球、篮球、排球、中国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基础项目,60%的高校有体育舞蹈项目,70%的高校有网球项目,30%的高校有瑜伽项目、35%的高校有游泳项目(场地有校内外两种)、30%的高校有跆拳道等其他武术项目,另外还有根据高校周边资源和教师资源开发的特色教学项目。我们发现,课程设置多以现代竞技项目为主、传统健身项目和新兴健身项目为辅,多以受场地和器材限制小的项目为主、以场地和器材要求高的项目为辅。应该不断引入塑身、咏春等学生呼声高、易于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体育项目,同时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避免湮没中国传统体育精华。
2.5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法上,2002版《纲要》提倡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倡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互动。通过调查问卷可知,100%的高校使用了“讲解示范法”、“循环练习法”和“分解教学法”,80%的高校使用了“团体竞赛法”,15%的高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法”,5%的高校使用了“自主讨论法”。我们还发现,在发挥学生能动性方面,高校普遍注重的是在團体竞赛中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战略战术的能力,不太注重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分析能力,对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引导较少。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充分调动各类教学资源,达成“教的准确、学的开心”的效果,避免单调枯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
3、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塑造其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高校体育改革要适应中国国情,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因素和心理特点因素,尽量与当地特色和有利条件相结合,形成基础牢固、各具特点的高校体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大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57:46-4
2、吴琳.高校体育教学观念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体育世界.2007,4:11-13
作者简介:郑玉光(1975.11—),男,汉,籍贯:山东陵县,学历:本科,讲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课程改革
引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需要的方向发展,基本理念是“开放、放开”教学过程、扩大学习自主权,使学生达到运动技能的“最近发展区”,向终身体育能力建设发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对全国高校中的非体育专业性质院校为调查对象,进行“大学”和“学院”两个层面的分层抽样调查。选取对象为2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体育教师和参与选修课的学生。
调查方式: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对调查对象的意见进行收集。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6份,回收率为95.2%。按照“很有效、有效、基本有效、基本无效、无效”五级对问卷效度进行审核,评定有效问卷455份,有效率为95.6%。按照“5%原调查人群分类重测法”对有效问卷的信度进行审核,评定问卷可信度符合要求。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2、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2.1公共体育的目标设置。在目标设置上,2002版《纲要》更加注重课程目标与生活实际需要和教学场地环境的适应,更加注重科学健身知识和基本运动方法的教育,更加注重健康运动习惯和健身养生能力的养成。通过调查问卷可知,100%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在公共体育课上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类运动项目,38%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将课程目标与日常生活保健的需求相联系,42%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场地来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的需要,67%的高校师生认为应该把科学的运动常识作为一块教育重点,90%的高校师生认为打好健身和运动的基本功十分重要。应该在目标设置上再考虑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把执照考取和目标设置相结合,把体育项目的爱好和体育能力的认定结合起来,在体育相关项目中为学生搭建考取执照的桥梁。另一方面是把运动氛围和目标设置相结合,把快乐、舒适、自然等氛围的培养作为设置教学和练习形式的重要因素,让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以避免学生花费较多时间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寻找团队、竞争和成功的体验。
2.2公共体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2002版《纲要》增加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的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可知,90%的高校有体育选项课,其中长春工业大学设置了速度滑冰、攀岩、橄榄球等项目。65%的高校有体育必修课。85%的高校有体育选修课,其中中国地质大学设置了《中华养生易筋经》课程、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置了《中国传统射艺》课程、渤海大学设置了《高尔夫》课程、西南交通大学设置了《真人CS拓展训练》课程。30%的高校有体育保健学类课程。15%的高校有其他类课程。应该广泛建立选项课和选修课制度,课程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尽量与当地特色和有利条件相结合,建立贴近学生身体需求和兴趣爱好的特色课程。
2.3公共体育的理论教学。在理论设置上,2002版《纲要》总的要求是体育教学不少于4个学期288个学时,其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学时要求是总学时的一成,即每学期要有3个半学时讲授体育理论。通过调查问卷可知,85%的高校符合要求,15%的高校学时不足。通过调查问卷可知,达到此要求的高校为80%,但是,大多数高校并非采取满学时集中讲授的方式,而是采取在每节课上半段时间分散讲授的方式完成理论教学。采取满学时讲授的高校中,满学时课程为5学时以上的占15%、3-5学时的占60%、3学时以下的占25%。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需求上,82%的学生希望有卫生保健知识、61%的学生希望有运动营养医学、49%的学生希望有竞赛规则裁判法、25%的学生希望有体育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应该多为学生介绍历史、心理、营养、保健等相关交叉学科中与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知识,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加强“思想锻炼”。
2.4公共体育的实践教学。在项目设置上,100%的高校有足球、篮球、排球、中国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基础项目,60%的高校有体育舞蹈项目,70%的高校有网球项目,30%的高校有瑜伽项目、35%的高校有游泳项目(场地有校内外两种)、30%的高校有跆拳道等其他武术项目,另外还有根据高校周边资源和教师资源开发的特色教学项目。我们发现,课程设置多以现代竞技项目为主、传统健身项目和新兴健身项目为辅,多以受场地和器材限制小的项目为主、以场地和器材要求高的项目为辅。应该不断引入塑身、咏春等学生呼声高、易于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体育项目,同时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避免湮没中国传统体育精华。
2.5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法上,2002版《纲要》提倡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倡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互动。通过调查问卷可知,100%的高校使用了“讲解示范法”、“循环练习法”和“分解教学法”,80%的高校使用了“团体竞赛法”,15%的高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法”,5%的高校使用了“自主讨论法”。我们还发现,在发挥学生能动性方面,高校普遍注重的是在團体竞赛中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战略战术的能力,不太注重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分析能力,对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引导较少。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充分调动各类教学资源,达成“教的准确、学的开心”的效果,避免单调枯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
3、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塑造其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高校体育改革要适应中国国情,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因素和心理特点因素,尽量与当地特色和有利条件相结合,形成基础牢固、各具特点的高校体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大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57:46-4
2、吴琳.高校体育教学观念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体育世界.2007,4:11-13
作者简介:郑玉光(1975.11—),男,汉,籍贯:山东陵县,学历:本科,讲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