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并且能激发他们化学探究的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实验目的”后再进行实验教学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自始至终都应围绕如何达到“实验目的”而进行,但大部分学生预习实验时只简单照抄书上的“实验步骤”,而不注重“实验目的”的预习,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了“照方抓药”的现象,使实验课教学流于形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除了反复强调“实验目的”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除了在纸上写出外,还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经常提问,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我常问学生:“课本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演示实验?”就是在考试题中,我也常列出一段内容,让学生总结“实验目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减少了盲目性,为培养实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常规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要按书的详细步骤操作,在现成的表格里填数据,再把目的、原理子数据、结论抄一遍作为实验报告上交即可了事,这种教学,学生往往不动脑筋,看上去很规范,实际上收获却很少。为改变此种状况,我让学生设计方案收效较好。如在学完“常见的盐”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后家庭实验:限用厨房物品鉴别食盐和碱面。学生从实验中能领略到探索的趣味和成功的欢欣,而且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还会更主动地去追求知识,更自觉、迫切地去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组织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设计出的方案会是“五花八门”,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评出最佳方案,进行评讲。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分析适宜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有哪些?学生从生成二氧化碳是否易跟原反应物分离、反应条件是否易达到的角度否定了“木炭燃烧”、“蜡烛燃烧”、“木炭还原氧化铜”、“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接着,让学生分别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水垢、鸡蛋壳、石灰石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学生从对比实验中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原理。通过亲身实践、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得到发展。
四、加强理论学习,结合“第二课堂”小结回顾
化学课的第二课堂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而言,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第二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化学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完相关内容之后,应及时组织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例如:当讲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后,组织完成“小鸡蛋变大”“烧不坏的手帕”、“自制净水器”等家庭小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讲有关“化学与社会”报告,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热爱化学的兴趣。也可以设计一些魔术表演“口吞烈火”,它一定使学生惊叹不已。火能伤身,难道魔术师就不怕烈火灼烧?上面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得出结论,在一种结论不正确之后,又提出新的假设,开始新的探索。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思考,既动手又动脑,从中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如实填写实验报告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
六、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许多化学知识,单凭讲解往往难记易忘,如辅之以实验,不仅会丰富多彩,而且容易记忆和理解。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尽可能地补充了一些实验。在讲“常见的碱、碱的通性”时,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向200mL的烧杯中倒入约50mL的热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熄灭酒精灯。当水停止沸腾后,立即将一药匙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烧杯中,能观察到水马上暴沸,氢氧化钠固体消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停止沸腾的水又暴沸起来必须吸收热量,热量来自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由此可见,通过趣味性实验,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自然产生创造动机。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有效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更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一、明确“实验目的”后再进行实验教学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自始至终都应围绕如何达到“实验目的”而进行,但大部分学生预习实验时只简单照抄书上的“实验步骤”,而不注重“实验目的”的预习,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了“照方抓药”的现象,使实验课教学流于形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除了反复强调“实验目的”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除了在纸上写出外,还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经常提问,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我常问学生:“课本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演示实验?”就是在考试题中,我也常列出一段内容,让学生总结“实验目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减少了盲目性,为培养实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常规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要按书的详细步骤操作,在现成的表格里填数据,再把目的、原理子数据、结论抄一遍作为实验报告上交即可了事,这种教学,学生往往不动脑筋,看上去很规范,实际上收获却很少。为改变此种状况,我让学生设计方案收效较好。如在学完“常见的盐”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后家庭实验:限用厨房物品鉴别食盐和碱面。学生从实验中能领略到探索的趣味和成功的欢欣,而且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还会更主动地去追求知识,更自觉、迫切地去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组织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设计出的方案会是“五花八门”,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评出最佳方案,进行评讲。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分析适宜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有哪些?学生从生成二氧化碳是否易跟原反应物分离、反应条件是否易达到的角度否定了“木炭燃烧”、“蜡烛燃烧”、“木炭还原氧化铜”、“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接着,让学生分别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水垢、鸡蛋壳、石灰石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学生从对比实验中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原理。通过亲身实践、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得到发展。
四、加强理论学习,结合“第二课堂”小结回顾
化学课的第二课堂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而言,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第二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化学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完相关内容之后,应及时组织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例如:当讲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后,组织完成“小鸡蛋变大”“烧不坏的手帕”、“自制净水器”等家庭小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讲有关“化学与社会”报告,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热爱化学的兴趣。也可以设计一些魔术表演“口吞烈火”,它一定使学生惊叹不已。火能伤身,难道魔术师就不怕烈火灼烧?上面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得出结论,在一种结论不正确之后,又提出新的假设,开始新的探索。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思考,既动手又动脑,从中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如实填写实验报告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
六、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许多化学知识,单凭讲解往往难记易忘,如辅之以实验,不仅会丰富多彩,而且容易记忆和理解。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尽可能地补充了一些实验。在讲“常见的碱、碱的通性”时,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向200mL的烧杯中倒入约50mL的热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熄灭酒精灯。当水停止沸腾后,立即将一药匙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烧杯中,能观察到水马上暴沸,氢氧化钠固体消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停止沸腾的水又暴沸起来必须吸收热量,热量来自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由此可见,通过趣味性实验,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自然产生创造动机。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有效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更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