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教师需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1)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2)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
二、通过应用。在实践中认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总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三、学会对比,在分析中理清概念
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就需要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叫确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有效教学,总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科学出版社,2008.
[2]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教学论.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徐辉怎样上好物理概念课,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3).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1)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2)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
二、通过应用。在实践中认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总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三、学会对比,在分析中理清概念
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就需要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叫确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有效教学,总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科学出版社,2008.
[2]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教学论.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徐辉怎样上好物理概念课,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