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性发展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t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此消彼长,不论是在比较富裕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1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已经发布,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也提出大幅提高扶贫标准,从而使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要把握住这一战略机遇,关键在于要以制度创新推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性发展。
   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
   世界银行2008年发布了1.25美元的新贫困线标准,即每人每天1.25美元,这个标准是最贫困的10~20个国家的平均贫困线。同时指出,对于中等收入国家,针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中值贫困线——即每天两美元——更为适用。而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和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我国的贫困标准偏低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国家也在逐步提高扶贫标准。2008年,我国划分了两条贫困线,一条是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一条是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至1067元),把低收入标准确定为新的扶贫标准。在此基础上,2009年扶贫标准定为1196元。2010年,根据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扶贫标准上调为1274元,以此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8%。但相对于国际标准,我国的贫困标准依然较低。在这种背景下,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2011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3.4%。
   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意义重大,它让扶贫政策覆盖了更多的低收入群体,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人民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使人民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这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同时,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也意味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家不仅要保障更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等问题,而且还要大力推进低收入群体获得与其他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各项基本权利。而为了实现这个新标准所确定的扶贫对象减贫目标,我国必将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据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信息,2011年我国扶贫资金投入达到270亿元,比2010年增加21.25%。2012年财政直接用于扶贫的资金将比2011年增加20%,总额将达到2000多亿元。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所以,对于扶贫开发工作而言,在迎来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二、新时期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由于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低效性,反贫困计划未能达到最佳效果,一直面临以下困境和问题:一是扶贫主体的确定,过高地估计了政府在地区经济增长成果分配中的作用。扶贫开发过分倚重政府和行政行为,使得专门扶贫机构这匹“小马”已无力拉动扶贫开发这辆“大车”。对扶贫主体的多元化认识的模糊性,导致专业扶贫一头独大,社会扶贫动员不足,扶贫成效欠佳。二是扶贫工作中还存在扶贫方式注重物质资金的输入,相对忽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塑造;扶贫内容重视改善供给,轻视刺激需求;过分注重脱贫的数量和速度,对扶贫的质量关注不够的问题。三是由于自然条件制约、社会保障系统脆弱和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较差等原因,存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重新返贫的情况。同时,贫困地区出现的“贫困——生态恶化——更加贫困”这种恶性循环现象也不容忽视。四是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财政、交通、水利、能源、农业生产等部门,而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实行的政府主导、扶贫办主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由于立法的缺位,出现了多头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立法,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三、加强制度建设,立法跟进,为扶贫开发提供制度性保障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组扶贫主体,实现扶贫主体由政府主导一元化向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极多元化格局转化。根据已经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确立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分清职责,公共需求职能部门管,个性需求扶贫机构管,统一目标,合力攻坚,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大扶贫”格局。这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所在。
   2.找准扶贫客体,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扶贫资源的瞄准度和使用效率。找准和细化扶贫客体,使扶贫政策更具微观化,实现扶贫目标从贫困地区向贫困村进而向最贫困人口转化,采取对策,将扶贫资源直接面向“最贫穷的人”。发动乡村一级把贫困人口清楚地分出两种类型,即根据有无劳动能力和发展条件,分出低保对象和扶持对象(扶持对象也是低保对象,同样享受低保政策)。扶贫部门只需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条件的个人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民政部门管低保,扶贫部门助发展,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3.坚持“以人为本”,在扶贫机制、制度完善上有所创新。第一,扶贫机构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应至少体现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全体人”、“多需的人”、“多代人”和“具体人”。就扶贫工作而言,最关键的一点是“具体人”。未来的扶贫,一定要从“瞄准区域”转向“瞄准个体”,从“粗放扶贫”转向“精准扶贫”,从“千篇一律”转向“量身定做”。第二,加强同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第三,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提高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水平,通过义务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彻底解决能力贫困和精神贫困。第四,调整现行的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创新和理顺资金管理机制。杜绝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和偏离扶贫轨道。第五,强化监督机制,巩固扶贫成果。为保证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建立专门监督机构的同时,发动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4.要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解决脱贫人口返贫问题。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要把群众作为扶贫开发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最终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变“政府大包大揽”为“群众自我发展”。
   5.立法跟进,扶贫开发工作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规范和保障。通过立法,对扶贫开发的性质和任务、地位和作用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要明确规定贫困者的各项权利,承担扶贫开发的主体及其地位、性质、责任等等,特别是要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扶贫开发办公室作为综合性协调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能、义务,并依据法律,明确扶贫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扶贫开发各项制度。
   作者单位:刘艳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解其斌,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责编/朱艳秋)
其他文献
兵法上,虚与实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这是制胜之道。但说到秘书工作,当参谋、提建议、督促落实,则实得虚不得。秘书工作越实越好,虚了一星半点儿,也会功亏一篑。如果定要分出虚实,那么秘书工作的虚,是把能力素质提高、把基础工作做实、把名利地位看淡,虚也是实,换了一种角度的实;秘书工作的实,是守住秘书工作的本分、本职、本位,不越界、不穿帮、不偷奸、不耍滑,是平实之实,而非虚实之实。虚
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蜚声世界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奥托·兰克指出:人平时发挥出来的能力,只是他全部能力的4%。  有一个法国男孩,在一次车祸中被压在汽车下,他父亲硬是一人掀动了这辆汽车。这就是令人瞠目的潜能。只要能激活自己的潜能,把它用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就不难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极少有人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在不同的单位、岗位或是不同地
1968年1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市成立,主任李雪峰,第一副主任刘子厚。  当时,革委会办事机构很小,设办事组、秘书组、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工作人员共80名(不包括工勤服务人员),由华北局、北京军区、河北省直、河北省军区各抽调20名,我是从华北局机关来的20人之一,被分配到政治部组织组工作,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社会创新。在创新和转型的大趋势下,如何以创新的制度环境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又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和创新,已成为政府、社会和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关注和重视的任务。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日益具有鲜明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特征,尤其是新型公益性社会组织(以提供“智力型”服务为主要特征)更是异军突起,脱
住房保障是由政府和社会负担起给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居住条件的责任而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是由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以解决国民住房困难和改善住房条件为目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居住保障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保障公民享有一定的住房条件就成了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城镇住房领域主要实行的是福利制度,由国家(单位)保障职工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住房政策改革的不断
张庆黎书记在河北省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主题报告会上,对县委书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县委书记,要认真学习张庆黎书记讲话,面对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既要发挥好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又要通过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带动盘活全局。  一、谋划全局,把握方向,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确立敢为人先的新思维,从故步自封、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中
史载,东汉时期,冀州剌史苏章奉命查处清河太守贪赃案。苏章和这位太守私交笃深。到达清河后,苏章以老朋友的身份设宴款待太守,对饮叙旧。在畅叙友情之后,苏章对清河太守直言道:“今晚我们饮酒话旧,叙的是私情,明天我要审理你的案件,办的是公事。你我都是朝廷命官,在国法面前,我应该怎么做,仁兄是知道的,敬请理解。”第二天,苏章就太守的贪赃案展开了调查审理,在查清太守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公事公办,对太守依律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