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与黑》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亦或是在情节的设置上,都表现了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情怀。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改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最终的悲剧结果也是社会结果的暗示。这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司汤达的生活经历,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向往。本文从《红与黑》入手,分析探究司汤达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红与黑》;司汤达;艺术手法;现实主义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深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向往法国大革命。这部巨作经历长时间的考验,长久不衰,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所喜爱,可见《红与黑》的魅力之所在。本文从题目、主人公的经历等方面进行剖析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情怀。
一、“红”与“黑”蕴含的现实主义
《红与黑》书名简单明了,以两种反差很大的颜色命名,不由地引起读者深思,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其实直到今天大家都还只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确切的说法。
在笔者看来,“红”代表着热情、革命、进步、光明;而“黑”则代表着黑暗、消极、恶势力、落后、腐朽等。就《红与黑》主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现实主义来看,“红”代表着法国大革命,代表着推动法国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代表着促进法国社会改变现状的胜利曙光;“黑”代表着社会上腐败黑暗的恶势力、强大的反动教会组织。
司汤达笔下的红与黑,通过对于连的刻画表现出来。主人公于连热情、勇敢,向往荣誉,敢爱敢恨,但是他也有野心、虚伪、阴谋。前者表现了于连的“红”后者则表现了主人公的“黑” ,不仅如此,文中多次提到于连加入教会后所穿的衣服的颜色也是黑色的,这就暗示了反动教会的黑暗。
二、主人公于连的经历表现的现实主义
于连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没有高贵的血统,这与他后来的遭遇以及社会当时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于连酷爱读书,被从事木匠的父亲看不起。于连从小就仰慕像拿破仑那样的骑兵,并梦想着自己也可以向他一样。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神父的薪水却远远高于骑兵,就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下,于连改变了自己的追求,加入了神父的行列。
于连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力,才艺鹤立鸡群,这使他很快锋芒毕露,为贵族社会看中,并聘请他为孩子的家教。跻身于上层社会的于连感到极端的仇恨和恐惧,他用警觉的目光观察这个社会,把自己的自尊摆到了第一位,想尽一切方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于连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反抗者的形象,為了发展自我,用尽各种手段,反抗社会对他的压迫。他有理想有抱负,上进、勇敢、热情,但是,有时也会自甘堕落、懦弱、虚荣,他之所以有这样多重的性格,是因为深受当时法国社会的影响。
三、主人公于连的爱情隐藏的现实主义
当于连被德瑞纳先生看中,决定让他来辅导两个孩子的拉丁文时。渐渐的,他把德瑞纳夫人看做开启上层社会的钥匙,这也是他野心的尝试。他和德瑞纳夫人之间的爱情,不仅让于连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更唤醒了德瑞纳夫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德瑞纳夫人也是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是于连唤醒了她与爱情有关的感情。当他误认为德瑞纳夫人写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前程时,他却又毫不留情的向他开枪。
马蒂尔德在性格上与德瑞纳夫人截然相反,他出身名门,才貌出众,这使得她性格傲慢,他不甘心嫁给一个仆人,这造成了他对于连的忽冷忽热。于连对马蒂尔德的感情除了报复上层社会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利害关系,他用尽心机去维护这种关系,但是当最后希望破灭时,他对马蒂尔德也变得冷漠了。
从利用上层社会的两个女人,来达到自己的野心,看出了于连的现实。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于连内心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对德瑞纳夫人深深地爱恋,对马蒂尔德的愧疚,这种善良与虚伪对立,都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灵魂所受到的折磨。
四、主人公于连的命运展现的现实主义
于连是一个矛盾体,出身下层,却与命运抗争;他厌恶贵族阶层的虚伪与狡诈,却想方设法跻身上层社会;他崇拜拿破仑,一心想进入军队,却羡慕一个年金十万法郎的教主。于连是一个为了梦想敢于追求的人,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敢于负责的人。尤其是在最后于连敢于揭开自己虚伪的面目与在座的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让我们看到了法国社会的希望。在于连行刑时候,于连的坦然和安详,让我们也读出了于连命运的现实性。
五、总结
《红与黑》全书没有过分夸张的辞藻,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大画卷。我们通过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切身感受到法国的社会势力与黑暗。
《红与黑》久经不衰,走进读者内心,给读者留下震撼与感动,作者通过对有抱负、有理想、出身平凡但却试图反抗自身命运的主人公于连的刻画,以及主人公于连前前后后所经历的事情,来表现当时社会的现状,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许这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红与黑》是在司汤达去世之后才出版的,起初并未引起轰动,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称“对人类心灵的诽谤”,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巨作闪烁着自己的光芒,得到了全世界读者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建琦. 也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艺术[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93-97.
[2]陈晓敏.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301-305.
[3]余燕萍. 《红与黑》中的现实主义特征[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81-182.
[4]益文杰. 司汤达《红与黑》的现实主义表述[J]. 芒种,2014,12:129-130.
[5]张容姣.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法国及代表人物司汤达的《红与黑》[J]. 陕西教育·理论,2006,Z2:265+298.
【关键词】《红与黑》;司汤达;艺术手法;现实主义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深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向往法国大革命。这部巨作经历长时间的考验,长久不衰,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所喜爱,可见《红与黑》的魅力之所在。本文从题目、主人公的经历等方面进行剖析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情怀。
一、“红”与“黑”蕴含的现实主义
《红与黑》书名简单明了,以两种反差很大的颜色命名,不由地引起读者深思,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其实直到今天大家都还只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确切的说法。
在笔者看来,“红”代表着热情、革命、进步、光明;而“黑”则代表着黑暗、消极、恶势力、落后、腐朽等。就《红与黑》主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现实主义来看,“红”代表着法国大革命,代表着推动法国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代表着促进法国社会改变现状的胜利曙光;“黑”代表着社会上腐败黑暗的恶势力、强大的反动教会组织。
司汤达笔下的红与黑,通过对于连的刻画表现出来。主人公于连热情、勇敢,向往荣誉,敢爱敢恨,但是他也有野心、虚伪、阴谋。前者表现了于连的“红”后者则表现了主人公的“黑” ,不仅如此,文中多次提到于连加入教会后所穿的衣服的颜色也是黑色的,这就暗示了反动教会的黑暗。
二、主人公于连的经历表现的现实主义
于连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没有高贵的血统,这与他后来的遭遇以及社会当时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于连酷爱读书,被从事木匠的父亲看不起。于连从小就仰慕像拿破仑那样的骑兵,并梦想着自己也可以向他一样。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神父的薪水却远远高于骑兵,就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下,于连改变了自己的追求,加入了神父的行列。
于连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力,才艺鹤立鸡群,这使他很快锋芒毕露,为贵族社会看中,并聘请他为孩子的家教。跻身于上层社会的于连感到极端的仇恨和恐惧,他用警觉的目光观察这个社会,把自己的自尊摆到了第一位,想尽一切方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于连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反抗者的形象,為了发展自我,用尽各种手段,反抗社会对他的压迫。他有理想有抱负,上进、勇敢、热情,但是,有时也会自甘堕落、懦弱、虚荣,他之所以有这样多重的性格,是因为深受当时法国社会的影响。
三、主人公于连的爱情隐藏的现实主义
当于连被德瑞纳先生看中,决定让他来辅导两个孩子的拉丁文时。渐渐的,他把德瑞纳夫人看做开启上层社会的钥匙,这也是他野心的尝试。他和德瑞纳夫人之间的爱情,不仅让于连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更唤醒了德瑞纳夫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德瑞纳夫人也是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是于连唤醒了她与爱情有关的感情。当他误认为德瑞纳夫人写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前程时,他却又毫不留情的向他开枪。
马蒂尔德在性格上与德瑞纳夫人截然相反,他出身名门,才貌出众,这使得她性格傲慢,他不甘心嫁给一个仆人,这造成了他对于连的忽冷忽热。于连对马蒂尔德的感情除了报复上层社会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利害关系,他用尽心机去维护这种关系,但是当最后希望破灭时,他对马蒂尔德也变得冷漠了。
从利用上层社会的两个女人,来达到自己的野心,看出了于连的现实。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于连内心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对德瑞纳夫人深深地爱恋,对马蒂尔德的愧疚,这种善良与虚伪对立,都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灵魂所受到的折磨。
四、主人公于连的命运展现的现实主义
于连是一个矛盾体,出身下层,却与命运抗争;他厌恶贵族阶层的虚伪与狡诈,却想方设法跻身上层社会;他崇拜拿破仑,一心想进入军队,却羡慕一个年金十万法郎的教主。于连是一个为了梦想敢于追求的人,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敢于负责的人。尤其是在最后于连敢于揭开自己虚伪的面目与在座的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让我们看到了法国社会的希望。在于连行刑时候,于连的坦然和安详,让我们也读出了于连命运的现实性。
五、总结
《红与黑》全书没有过分夸张的辞藻,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大画卷。我们通过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切身感受到法国的社会势力与黑暗。
《红与黑》久经不衰,走进读者内心,给读者留下震撼与感动,作者通过对有抱负、有理想、出身平凡但却试图反抗自身命运的主人公于连的刻画,以及主人公于连前前后后所经历的事情,来表现当时社会的现状,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许这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红与黑》是在司汤达去世之后才出版的,起初并未引起轰动,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称“对人类心灵的诽谤”,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巨作闪烁着自己的光芒,得到了全世界读者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建琦. 也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艺术[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93-97.
[2]陈晓敏.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301-305.
[3]余燕萍. 《红与黑》中的现实主义特征[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81-182.
[4]益文杰. 司汤达《红与黑》的现实主义表述[J]. 芒种,2014,12:129-130.
[5]张容姣.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法国及代表人物司汤达的《红与黑》[J]. 陕西教育·理论,2006,Z2:26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