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不管在外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继承,发展和创新了汉赋,骈赋和文赋,这使汉赋和小说文体有机融合,产生新的审美意蕴。本文针对原著内容,具体分析汉赋化特征在作品中的表现和所传达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红楼梦》 ;汉赋化;审美意蕴
《红楼梦》不仅仅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史,更是讲述了人间命运循环往复。该作品系统的介绍了封建社会的制度、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揭露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该作品运用汉赋,骈赋和文赋,正面或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和周围环境,既成功塑造主次人物,又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赋化特征在《红楼梦》中的表现
《红楼梦》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采用汉赋,文赋和骈赋,这些都是其赋化特征的具体表现。采用赋可以铺陈,夸张,烘托等手法描述环境和人物,既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场所,又为环境提供适合时代的形象,最重要的是补充悲剧精神,将社会、生活、家庭悲剧相交融,将中国悲剧上升到新的高度。
《红楼梦》借鉴赋化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出不同个性的主次人物。例如,卷三《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身披颜色华丽的锦衣,宛若不食人间烟火的的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华美的簪子,头上戴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用金丝绣的百蝶大红窄袄,外面披着轻若蝉翼的石青褂,下面穿着翡翠碎花洋绉裙。长着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细眉,身材苗條,体格丰满,姣好的面容隐藏了本有威慑力,远远的没有听到她的说话声,便认出了她的笑声。 对王熙凤的人物描写采用赋文学夸张的手法,细致描写出一个着装奢华,貌美若花的贾家二少奶奶。头上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和奢华服饰的修饰,是地位,富贵,身份的象征,侧面表现王熙凤在贾府拥有着较高的地位,隐约透露出王熙凤作为贾家二少奶奶掌握着贾家很的的支配权。此外,王熙凤的肖像描写,既有女性阴柔之美,又有男性阳刚之美,亦象征着王熙凤大权在握,是现实生活中“女强人”的代表。又如,林黛玉母亲对王熙凤的介绍:是我大舅贾赦儿子贾琏的媳妇,就是我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她从小冒充男孩教养,名字叫做王熙凤。林黛玉之母对王熙凤的介绍,是针对其身份地位和儿时成长教育,侧面描写出王熙凤与贾府固有的关系和其本身具有崇高的地位,并阐释了王熙凤嫁入贾府具有卓越领导能力与其儿时教育息息相关。
二、《红楼梦》赋化特征的审美意蕴
《红楼梦》中的审美意蕴有:功利性,审美性,功利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表现出来,以下是对其审美意蕴的分析。
(一)功利性:在《红楼梦》中,贾府所有人都承认,宝黛之间的爱情。但是,贾府在贾宝玉择偶问题上,权衡利弊,以家族利益为首要,忽视宝玉和黛玉之间纯真爱情,以贾母和王熙凤为代表的封建家长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扼杀,宝玉和黛玉彼此之间的感情,使贾家和薛家联姻,实现权利和金钱相结合,维持两家摇摇欲坠的家族利益。此外,贾家需要能够改变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观念,劝诫并引导宝玉走仕途路线振兴家族的宝二奶奶,薛宝钗与林黛玉和史湘云相比,薛宝钗无疑是最适合当宝二奶奶的人选。最后,管理贾家需要一个德才兼备,圆滑,识大体的宝二奶奶,综合而言,薛宝钗是选秀人选,其具备极强的为人处事能力,富于心计,可以说不逊色于王熙凤。因此,贾家上下基于自身利益能为贾宝玉选择了薛宝钗。
(二)审美性:曹雪芹作为落寞的封建贵族阶层,借赋化特征产生的审美意蕴表达先进知识分子关怀天下,关心民众的普世情怀。一方面表现在,贾宝玉厌倦仕途之路,否认科举制,揭露官场黑暗,另一方面表现在,贾宝玉对君主抱有一丝期望,希望君主体察民情,爱民如子,缔造辉煌盛世。由贾宝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理想期望与现实社会相矛盾,体现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固有弊端,和先进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普世情怀。
(三)功利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功利性和审美性二者是统一的,紧密相关。二者互为基础的同时,审美是对功利的升华。例如,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种人不理解贾宝玉的意思,黛玉便揣测宝玉因为他有玉,所以问我有没有,便回答说:“我没有那个。想想看那块玉是一件稀罕的物品,不是人人都有的。”宝玉听了,顿时生气,摘下那块玉,就使劲摔去,骂道:“这是什么稀罕物,,连人的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众人惶恐争相捡那块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要生气,要打骂人很容易,为什么要摔那块玉呢!”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玉,唯独我有,如今来了一个神仙一样的妹妹也没有,所以,这不是个好东西。”宝玉拥有独一无二的玉,在众人眼里只有宝玉才配拥有此玉,而在宝玉眼中只不过是一块顽石,这样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众人的世俗情怀,重视身份地位,等级区分,贾宝玉的普世情怀,众生平等。众人认为宝玉独一无二的功利性,和宝玉无视玉佩的审美性,有机结合。
三、总结
《红楼梦》不管在外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借鉴,是小说文体和赋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意蕴,补充小说悲剧精神,将中国悲剧上升到新的高度。为读者带来视觉,听觉甚至是味觉盛宴。
参考文献:
[1]冯英华.《史记》创作观的文化意蕴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4).
[2]冯英华.李渔小说《无声戏》的戏剧化特征及其审美意蕴探析[J].四川戏剧,2013,(10).
【关键词】《红楼梦》 ;汉赋化;审美意蕴
《红楼梦》不仅仅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史,更是讲述了人间命运循环往复。该作品系统的介绍了封建社会的制度、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揭露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该作品运用汉赋,骈赋和文赋,正面或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和周围环境,既成功塑造主次人物,又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赋化特征在《红楼梦》中的表现
《红楼梦》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采用汉赋,文赋和骈赋,这些都是其赋化特征的具体表现。采用赋可以铺陈,夸张,烘托等手法描述环境和人物,既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场所,又为环境提供适合时代的形象,最重要的是补充悲剧精神,将社会、生活、家庭悲剧相交融,将中国悲剧上升到新的高度。
《红楼梦》借鉴赋化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出不同个性的主次人物。例如,卷三《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身披颜色华丽的锦衣,宛若不食人间烟火的的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华美的簪子,头上戴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用金丝绣的百蝶大红窄袄,外面披着轻若蝉翼的石青褂,下面穿着翡翠碎花洋绉裙。长着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细眉,身材苗條,体格丰满,姣好的面容隐藏了本有威慑力,远远的没有听到她的说话声,便认出了她的笑声。 对王熙凤的人物描写采用赋文学夸张的手法,细致描写出一个着装奢华,貌美若花的贾家二少奶奶。头上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和奢华服饰的修饰,是地位,富贵,身份的象征,侧面表现王熙凤在贾府拥有着较高的地位,隐约透露出王熙凤作为贾家二少奶奶掌握着贾家很的的支配权。此外,王熙凤的肖像描写,既有女性阴柔之美,又有男性阳刚之美,亦象征着王熙凤大权在握,是现实生活中“女强人”的代表。又如,林黛玉母亲对王熙凤的介绍:是我大舅贾赦儿子贾琏的媳妇,就是我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她从小冒充男孩教养,名字叫做王熙凤。林黛玉之母对王熙凤的介绍,是针对其身份地位和儿时成长教育,侧面描写出王熙凤与贾府固有的关系和其本身具有崇高的地位,并阐释了王熙凤嫁入贾府具有卓越领导能力与其儿时教育息息相关。
二、《红楼梦》赋化特征的审美意蕴
《红楼梦》中的审美意蕴有:功利性,审美性,功利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表现出来,以下是对其审美意蕴的分析。
(一)功利性:在《红楼梦》中,贾府所有人都承认,宝黛之间的爱情。但是,贾府在贾宝玉择偶问题上,权衡利弊,以家族利益为首要,忽视宝玉和黛玉之间纯真爱情,以贾母和王熙凤为代表的封建家长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扼杀,宝玉和黛玉彼此之间的感情,使贾家和薛家联姻,实现权利和金钱相结合,维持两家摇摇欲坠的家族利益。此外,贾家需要能够改变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观念,劝诫并引导宝玉走仕途路线振兴家族的宝二奶奶,薛宝钗与林黛玉和史湘云相比,薛宝钗无疑是最适合当宝二奶奶的人选。最后,管理贾家需要一个德才兼备,圆滑,识大体的宝二奶奶,综合而言,薛宝钗是选秀人选,其具备极强的为人处事能力,富于心计,可以说不逊色于王熙凤。因此,贾家上下基于自身利益能为贾宝玉选择了薛宝钗。
(二)审美性:曹雪芹作为落寞的封建贵族阶层,借赋化特征产生的审美意蕴表达先进知识分子关怀天下,关心民众的普世情怀。一方面表现在,贾宝玉厌倦仕途之路,否认科举制,揭露官场黑暗,另一方面表现在,贾宝玉对君主抱有一丝期望,希望君主体察民情,爱民如子,缔造辉煌盛世。由贾宝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理想期望与现实社会相矛盾,体现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固有弊端,和先进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普世情怀。
(三)功利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功利性和审美性二者是统一的,紧密相关。二者互为基础的同时,审美是对功利的升华。例如,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种人不理解贾宝玉的意思,黛玉便揣测宝玉因为他有玉,所以问我有没有,便回答说:“我没有那个。想想看那块玉是一件稀罕的物品,不是人人都有的。”宝玉听了,顿时生气,摘下那块玉,就使劲摔去,骂道:“这是什么稀罕物,,连人的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众人惶恐争相捡那块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要生气,要打骂人很容易,为什么要摔那块玉呢!”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玉,唯独我有,如今来了一个神仙一样的妹妹也没有,所以,这不是个好东西。”宝玉拥有独一无二的玉,在众人眼里只有宝玉才配拥有此玉,而在宝玉眼中只不过是一块顽石,这样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众人的世俗情怀,重视身份地位,等级区分,贾宝玉的普世情怀,众生平等。众人认为宝玉独一无二的功利性,和宝玉无视玉佩的审美性,有机结合。
三、总结
《红楼梦》不管在外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借鉴,是小说文体和赋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意蕴,补充小说悲剧精神,将中国悲剧上升到新的高度。为读者带来视觉,听觉甚至是味觉盛宴。
参考文献:
[1]冯英华.《史记》创作观的文化意蕴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4).
[2]冯英华.李渔小说《无声戏》的戏剧化特征及其审美意蕴探析[J].四川戏剧,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