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之瓷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景德镇的一座小山上,我见到小许的工作室,是三间荒僻的平房,没法装空调,夏有酷暑,冬有严寒,而相比于冬日的严寒,小许宁可忍受夏天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原因只有一个,夏天,水更软,和出的瓷泥更为温润轻透。严冬和出的瓷泥是寒而涩的。小许在景德镇的生活极有规律,早上6点起床,7点开始做事,拉坯、晾干、画釉,不知疲倦地工作到晚上10点。
  我去的那天,她在为花瓶和水杯、碟子画图案。做好的素坯已经晾干,她正一笔笔往上画牡丹、野菊、金鱼,从河流的深处往上生长的水草。这些充满自然生趣的事物,一一攀附在花瓶的瓶口,茶壶的壶盖与壺身的衔接处;攀附在小小的猪口杯上,攀附在盛小菜的荷叶碟上。碟子都有卷起来的边,仿佛能撩动一片新叶生长起来的鲜嫩、伶俐、快适的精神。荷叶碟上绘有家常品种的金鱼,鼓眼泡、鹤顶红,鱼身是变幻莫测的橙红与橙白,头背与尾鳍之上,撒有少许鲜红与亮黑的斑点,是我们这代人平房水缸里常养的土金鱼。画在一片荷叶上,竟也有“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韵味,而古老家常的金鱼品种,此刻竟勾起我对童年的无限追怀来。
  小许是台湾人,15岁时拜90岁的老师学艺做瓷,光是揉泥就足揉了3个月,“手糙如35岁,手臂足有现在的两倍粗”。成年后留洋学版画和油画,之后,她来到景德镇,只一眼,就被这里的青瓷和釉下彩迷住了。她开始留下来画瓷、烧窑,就像一尾丧失记忆的咸水鱼重新游进了海洋,那些不可预知的压力和风暴,在找寻到归宿的喜悦面前,都可以忽略不计。
  在做瓷画瓷的十几个小时里,只有拉坯机发出过沙沙的声响。小许曾说过,拉坯要的是一口中气,越是拉大坯,中气越要充沛,开口闲聊,中气就不足了;把釉彩画到素坯上,也要有全然的信念和执着。状态一般时,做二三十件瓷,可能只有一两件如意,其他不满意的,小许都会用榔头砸掉。
  因此在画瓷之前,小许会敛神静气,用毛笔写两首小诗。她倒很少抄现成的唐诗宋词,那些大白话一样的小诗,像露珠一样透明天真的闲情,完全是她当日心情的写照,比如:“鼻头微微出汗/才知已是早夏/七彩花叶浓了/南风便引我入园。”格律并不工整,书写在碗碟上,却是那些闲游的金鱼和诱人的瓜果们最好的陪衬。
  小许画瓷烧瓷时,她在上海开的瓷器店就暂由她弟弟看管,那是文艺青年们到上海的里弄必去追慕造访的景点。见不到女主人,喝不上她亲沏的茶,拜访的兴味好像也淡了不少。小许的弟弟就淡淡地笑:“姊姊再有5天就回来了,你可等得?最近她画了很多南瓜花。”
  还真有人到苏杭一带转个三四天,临去时再回上海,就为从小许手上买一对碗,或一对猪口杯,看她只以一小截棕麻绳、印有她书法的一小片牛皮纸,以及青花图案剪成的迷你斗方,把那碗杯捆扎成艺术品。那正是江南已近失传的捆扎手艺,也是当年老上海精细生活的灵魂,现在,它在一名台湾小女子手中复活了。
  也是奇怪,小许一回来,满架满屋的瓷器仿佛都活了,你买一个花瓶、一个碟子,小许都记得酝酿这种器形、这种图案的种种心绪,她就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或许有一天,她会把这些故事写成书,配上她满手都是泥巴和釉彩的照片。
  瓷上的旖旎风情,都诞生于不计成本和充满汗水的劳作中。
  (大浪淘沙摘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封存时间》一书,李小光图)
其他文献
清晨,山间的建筑群绵延不断。山那边,夏季的太阳早已升到白云上,把阳光洒向大地。阳光也同样被送进眼前这个房间。这是一栋八十层公寓的第七十二层。躺在床上的这名男子便是房间的主人——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上班的泰勒。  太阳又升高一截,照进窗户的阳光被窗边的玻璃台面强烈地反射到墙上,在嵌墙式自动挂历的日月牌上留下一个圆圆的光晕。  射进窗户的阳光越来越强,不过镶在窗户上的巨大玻璃具有隔热功能,阳光只是把光亮
期刊
那一天,外面很冷,我和表弟在外婆家附近的稻田里走着。外公、外婆早已过世了,我们这些子孙如今分散在中国各地,做着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  小时候在树下一起嬉戏、打闹,许多记忆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多年后,我甚至也是在偶然之间望见田间有这样两棵树,我想它们应该都是樟树吧。由于是冬天,其中一棵树的叶子已经掉光了,枯死了一般。就像我在诗里写的:“谁没有两颗心/一颗心枯,一颗心荣。”  小舅还住在外婆的村子里
期刊
2014年2月17日,一架飞机正从丹佛飞往蒙大拿。突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飞机在12秒之内下坠了300多米,相当于从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跳下来。一位女士从座位上飞出,头部直接撞到机舱顶部。一个婴儿往后翻滚了两排座椅的距离,所幸没有受伤。一名乘务员因撞击昏厥,直到飞机着陆还没有清醒。  事后一名乘客描述了当时可怕的沉寂,并解释为何当时极其渴望有人能说明情况。  驾驶舱中没有传来任何消息,而人们逐渐意
期刊
永生,是人类不灭的执念。埃及法老兴建金字塔以期复活;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寻找不死仙药;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德莱昂试图寻找常春之泉;近几十年来,将躯体冷冻,幻想有朝一日复苏的尝试屡见不鲜……用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话说:“我不想通过我的作品获得不朽,我想长生不老。”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据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78岁的作家安德鲁·卡普兰决定成为世界上首位“数字人”,将自己的记忆、情感、
期刊
周五晚上,丈夫从办公室回来,心情愉悦。  “亲爱的,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我们邀请朋友们来一起庆祝一下。你的礼物,我月底给你,现在我手头有些紧。你喜欢什么?一只漂亮的手表?”  “我已经有一只手表了,亲爱的。我很喜欢它。”  “那一条连衣裙如何?或者那种高级定制的简单女士套装呢?”  “我只想要一条裤子和一双凉鞋,就这么多。”  “好的,没问题。我给你钱,你自己去买你喜欢的东西,但是要等到月底。明天
期刊
什么是文学?  它是矫饰,是花言巧语或舌灿莲花?以虚假来获取安慰,是人心的需要吗?  诗要做什么,文章要做什么?它们如鸟之美羽,如水之波纹吗?  文学最终不是一门技艺。它是记忆之学、时间之学、想象之学,它永远面向往昔,然而通往未来。它是人心能够抵达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记录,而且参与创造。它积淀文明,更创造文明。  文明并不总随时间进步。它经常崩溃,混乱,污浊,倒退。  若干年后,會不会有人觉得好笑
期刊
关于读书,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提出的唯一劝告就是: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就行了。  如果我们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取得一致意见,我才觉得自己有权利提出一些看法或建议,因為这种独立性是一个读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因为,说到底,对于书能制定出什么规则呢?滑铁卢之战是在哪天打的——这件事能够肯定,但是,《哈姆雷特》这部戏是不是比《李尔王》更好呢?谁也说不了
期刊
你去一家快餐店用餐,沒想到拿到的薯条是软绵绵的、凉的,明显已经放了很久。这时候,普通人最常见的反应有两种。第一种是指责产品有问题,比如说:“这些薯条都凉了,太难吃了。”这种反应叫“我觉得”。  第二种就是指责店员失职,比如说:“你们店有问题,这种薯条也敢卖。”这种反应叫“你怎么”。  这两种反应虽然可以宣泄不满情绪,但不一定能顺利解决问题。  如果你采用“我觉得”的说法,争论的焦点就会集中在你对商
期刊
章太炎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在濒临灭亡中经历了一次生死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学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中国文化在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熟程度和研究深度,甚至超过了唐、宋、元、明、清的绝大多数高层次学者。因此,他们有一千个理由选择保守,坚持复古,呼唤国粹,崇拜遗产,抗拒变革,反对创新,抵制西学。他们这样做,即使做得再极端,也具有天经地义的资格。  但奇怪
期刊
处理金钱有几个经验法则。  其一,“去你的钱”。这个概念是一些富有语言冒险精神的人创造的,该短语包含了你在冲出老板的办公室前,朝他喊出的最后一句话。具体来说,“去你的钱”指的是那笔可以让你随时辞职而不会陷入财务困境的储蓄,比如一年的工资。这笔钱意味着自由,它使你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一点比物质方面的独立更加重要。所以如果你还没存够这笔钱,那么请将自己的固定支出保持在低水平。你的支出越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