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汉语逐渐在波兰兴起。为了更好的了解波兰潜在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更有效地开展汉语教学,笔者利用在波兰实地教学的机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近600份,调查了波兰潜在汉语学习者的总体学习特征、困难和偏好,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教学建议。
【关键词】问卷调查 汉语学习 偏好 期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46-01
一、问卷设计及收集过程
1.问卷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问卷以卢布林市为参考样本,调查汉语潜在学习者对于汉语学习的期望,了解潜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困难,以及学习途径和课型上的偏好。调查问卷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调查被试的年龄段和职业;第二部分调查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的活跃程度;第三部分针对不考虑学习汉语的人群,询问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希望学习汉语的调查对象,询问其学习汉语的动机、阻碍其学习汉语的因素及在学习途径上的偏好。
2.问卷的发放与收集。问卷分为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并设有英语及波兰语两个版本,受试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自由选择。纸质问卷主要采取在市区各市民集中的地区进行随机抽样,电子问卷由当地问卷调查服务网站生成链接,并使用Facebook推广。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78份,回收575份,其中有效问卷541份,问卷有效度为93.6%。
二、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综合第一部分中受试年龄的统计结果,以及第二部分的语言学习经历情况,我们获得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汉语学习方面的活跃程度和学习意愿。
表1外语学习及汉语学习意愿对比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第二语言学习的活跃度越来越低。而在汉语学习的意愿方面, 15岁以下的受试对汉语不是非常感兴趣;15至25以及25-35岁的年龄阶段则表现出较强的汉语学习意愿,分别达到49.5%和36.2%;35歲以后,想学习汉语的人数比例降至10%以下。
第三部分由不愿意学习汉语的受试回答,了解其原因。有52%的受试认为没有必要,17%表示对汉语不感兴趣,6%是因为费用问题,另有25%选择了“其他原因”,如 “对汉语和中国不理解”、“我更愿意花时间学习其他语言”等。
第四部分针对想学但还没有开始学习汉语的受试,也是本问卷重点关注的调查对象——汉语潜在学习者,内容包括学习动机、阻碍因素、学习途径和课型偏好四个方面。
学习汉语的动机上,5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因为汉语以后可能会有用”这一选项。而另外三个有明确的指向性动机的选项 “个人兴趣”、“想和中国进行业务往来”和“想去中国旅游”则较少人选择,分别为26%、19%和4%。
在了解汉语学习的阻碍因素时,我们采用的多选题。大部分受试感到缺乏所需的资源和时间,这两项的被选率分别为44%和41%;其次是觉得汉语太难了,占22%;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费用过高。我们比较了波兰语和英语两个版本的问卷中选择了“学习资源缺乏”的人数。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英语问卷和波兰语问卷对比
波兰语问卷中,感到学习资源缺乏的受试比例明显高于英语版本的问卷。可见,波兰语学习资料的缺乏成为学习者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在学习途径上的选择上,有41%的潜在学习者优先选择家教或函授/自学课程,其次是大学的语言中心课程,约占35%,另有14%的人选择私人语言培训班的集体课程, 10%更愿意选择大学选修课。
而在课型偏好上,42%的潜在学习者更偏向于基础综合课,听说课和商务汉语课程也比较受欢迎,分别占28%和18%,而读写课和旅游汉语则不是大部分汉语潜在学习者的首选,各占总数的6%。
三、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的过程和统计结果分析,我們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受试整体在第二语言学习上表现的活跃度较高,但在汉语学习上表现的活跃度均偏低,15-35岁的年轻群体相对而言更有学习汉语的意愿。
2.潜在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较模糊,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兴趣驱动力。
3.潜在学习者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缺乏学习资源和时间上,而前者对于不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人而言更为突出。
4.最受潜在学习者欢迎的是家教或函授课程,其次是大学语言中心的培训课。
5.最受潜在学习者欢迎的课型是综合课,听说课和商务汉语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读写课和旅游汉语课程。
四、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教学建议
1.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和喜好推广汉语言及文化,从旅游、趣味知识等话题入手,通过年轻人使用频率高社交媒体,如Facebook,Tumblr等,增加与目标群体的接触,提高推广效率。
2.拓展获得汉语学习资料的渠道,提高当地汉语教师的波兰语水平。建议发展和推广电子教材及网络课程,增加波兰语编写的汉语资料。
3.增加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并开展实用性强的汉语课程,开设与文化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汉语入门综合课程、汉语听说课程和商务汉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傅海峰.波兰的汉语教学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2]胡健颖,孙山泽. 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问卷调查 汉语学习 偏好 期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46-01
一、问卷设计及收集过程
1.问卷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问卷以卢布林市为参考样本,调查汉语潜在学习者对于汉语学习的期望,了解潜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困难,以及学习途径和课型上的偏好。调查问卷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调查被试的年龄段和职业;第二部分调查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的活跃程度;第三部分针对不考虑学习汉语的人群,询问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希望学习汉语的调查对象,询问其学习汉语的动机、阻碍其学习汉语的因素及在学习途径上的偏好。
2.问卷的发放与收集。问卷分为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并设有英语及波兰语两个版本,受试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自由选择。纸质问卷主要采取在市区各市民集中的地区进行随机抽样,电子问卷由当地问卷调查服务网站生成链接,并使用Facebook推广。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78份,回收575份,其中有效问卷541份,问卷有效度为93.6%。
二、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综合第一部分中受试年龄的统计结果,以及第二部分的语言学习经历情况,我们获得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汉语学习方面的活跃程度和学习意愿。
表1外语学习及汉语学习意愿对比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第二语言学习的活跃度越来越低。而在汉语学习的意愿方面, 15岁以下的受试对汉语不是非常感兴趣;15至25以及25-35岁的年龄阶段则表现出较强的汉语学习意愿,分别达到49.5%和36.2%;35歲以后,想学习汉语的人数比例降至10%以下。
第三部分由不愿意学习汉语的受试回答,了解其原因。有52%的受试认为没有必要,17%表示对汉语不感兴趣,6%是因为费用问题,另有25%选择了“其他原因”,如 “对汉语和中国不理解”、“我更愿意花时间学习其他语言”等。
第四部分针对想学但还没有开始学习汉语的受试,也是本问卷重点关注的调查对象——汉语潜在学习者,内容包括学习动机、阻碍因素、学习途径和课型偏好四个方面。
学习汉语的动机上,5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因为汉语以后可能会有用”这一选项。而另外三个有明确的指向性动机的选项 “个人兴趣”、“想和中国进行业务往来”和“想去中国旅游”则较少人选择,分别为26%、19%和4%。
在了解汉语学习的阻碍因素时,我们采用的多选题。大部分受试感到缺乏所需的资源和时间,这两项的被选率分别为44%和41%;其次是觉得汉语太难了,占22%;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费用过高。我们比较了波兰语和英语两个版本的问卷中选择了“学习资源缺乏”的人数。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英语问卷和波兰语问卷对比
波兰语问卷中,感到学习资源缺乏的受试比例明显高于英语版本的问卷。可见,波兰语学习资料的缺乏成为学习者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在学习途径上的选择上,有41%的潜在学习者优先选择家教或函授/自学课程,其次是大学的语言中心课程,约占35%,另有14%的人选择私人语言培训班的集体课程, 10%更愿意选择大学选修课。
而在课型偏好上,42%的潜在学习者更偏向于基础综合课,听说课和商务汉语课程也比较受欢迎,分别占28%和18%,而读写课和旅游汉语则不是大部分汉语潜在学习者的首选,各占总数的6%。
三、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的过程和统计结果分析,我們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受试整体在第二语言学习上表现的活跃度较高,但在汉语学习上表现的活跃度均偏低,15-35岁的年轻群体相对而言更有学习汉语的意愿。
2.潜在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较模糊,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兴趣驱动力。
3.潜在学习者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缺乏学习资源和时间上,而前者对于不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人而言更为突出。
4.最受潜在学习者欢迎的是家教或函授课程,其次是大学语言中心的培训课。
5.最受潜在学习者欢迎的课型是综合课,听说课和商务汉语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读写课和旅游汉语课程。
四、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教学建议
1.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和喜好推广汉语言及文化,从旅游、趣味知识等话题入手,通过年轻人使用频率高社交媒体,如Facebook,Tumblr等,增加与目标群体的接触,提高推广效率。
2.拓展获得汉语学习资料的渠道,提高当地汉语教师的波兰语水平。建议发展和推广电子教材及网络课程,增加波兰语编写的汉语资料。
3.增加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并开展实用性强的汉语课程,开设与文化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汉语入门综合课程、汉语听说课程和商务汉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傅海峰.波兰的汉语教学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2]胡健颖,孙山泽. 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