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能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我们每一个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关键词:英语 课堂 教学 语言
一、英语教师的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 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2. 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首先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果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越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会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虽然话不多,但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 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比如,上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9 的Reading: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时,我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新加坡的漂亮图片和它的夜间野生动物园,并告诉他们:Singapore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and clean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called“Garden city”.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zoo at night? Of course, Singapore is a wonderful place for us to travel. Let’s read the passage about Singapore. 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些漂亮的图画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想弄清楚这个国家为什么被叫做“花园城市”,它的动物园为什么只在夜间开放?整堂课,学生都兴趣十足,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开一个好头。
三、巧妙组织英语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我们英语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英语课堂“组织者”的我们必须巧妙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相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不会吸引学生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语课堂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
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
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即将下课时注意力分散,创设情景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课堂之美。如讲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对我们学校的环境问题怎么看,大家兴趣极高,下课了还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结课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我们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比较成功的课堂,这样的英语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英语 课堂 教学 语言
一、英语教师的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 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2. 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首先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果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越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会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虽然话不多,但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 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比如,上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9 的Reading: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时,我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新加坡的漂亮图片和它的夜间野生动物园,并告诉他们:Singapore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and clean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called“Garden city”.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zoo at night? Of course, Singapore is a wonderful place for us to travel. Let’s read the passage about Singapore. 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些漂亮的图画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想弄清楚这个国家为什么被叫做“花园城市”,它的动物园为什么只在夜间开放?整堂课,学生都兴趣十足,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开一个好头。
三、巧妙组织英语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我们英语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英语课堂“组织者”的我们必须巧妙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相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不会吸引学生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语课堂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
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
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即将下课时注意力分散,创设情景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课堂之美。如讲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对我们学校的环境问题怎么看,大家兴趣极高,下课了还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结课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我们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比较成功的课堂,这样的英语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