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对公众民意进行表达和传播的一种新形式,它对于公共事务的处理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政府必须以正确的逻辑对网络舆情进行治理。在本文中,笔者对网络舆情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在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 治理 政府逻辑
一、网络舆情的作用
1. 倾听民情的新工具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了一个聚集民意的巨大虚拟场所。但是我国的公民网络意识表达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很多网络舆情表达出来的并不是民众真正的诉求。但是抛开其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网络舆情其实还是成为了一个降低信息传播失真、汇集民意的倾听民情的新工具。政府能够通过各种网络舆论了解到网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同时可以看到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具体反应,并从中进行民意吸收,来对多方进行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维稳。
2. 关注时政与舆论监督的新渠道
在网络时代,无限的虚拟空间所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网民可以通过最快捷的方式对任何信息进行获取,从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时政要闻。一般网络舆论在受到关注的同时还会伴随网民的激烈探讨与辩论,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是网民的本意还是为了探寻真相。同时由于网络舆情的公众性它所具有的监督功能是可以被无限发挥的,这种网络舆情监督的建立,对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3. 社会维稳的新途径
网络舆情汇聚了大量的网民,很多社会民众也愿意接受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信息传递。所以政府在进行社会维稳、安抚民心时,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强大的影响力的。一般网民也愿意把国家和地方的前途和命运与自身的前途命运绑在一起,并且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群策群力,努力提出富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形成多方良性互动的氛围。
二、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1. 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明确
目前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政府仅仅限于管理机制方面,他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制定一些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应对机制等,以宏观管理制度对舆情发生进行事后应对。没有真正意义上对舆情的网络特征、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在具体的研判工作中常出现本末倒置、程序混乱的情况。这种滞留于理论层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治理思路和定位,一旦遇到突发的危机舆情,根本无法准确快速的对其进行治理。
2.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还需提高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现代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广大公众的关注度也予以高涨。但是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采用传统的人工监测显然已经不现实了。网络舆情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互动性、偏差性、多变性等特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但是目前对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我国还是缺乏对具体的智能化信息分析处理技术的运用。
3. 网络舆情研判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目前存在很多对于政府网络舆情的研究,包括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等,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而且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作为参考来对舆情进行判断处理。通过目前的现状以及理论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舆情研判缺乏一定的标准体系,还不能对舆情进行量化表征,无法达到舆情预警和研判工作的时效性。
三、针对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 法律保障措施
在1994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就已经开始对互联网信息传播与表达做出了严格的要求。经过近20年的努力,有关政府机关基本可以保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来保障政府所倡导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法规还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对于网络空间的管理,十分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根本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需求。所以,应该在已有的网络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尽快实现网络公共空间管理法规的完善,以实现对于网络不良行为处理时有法可依,在进行网络舆情责任处理时拥有有效的办法。
2. 行政保障措施
要切实的做好网络舆情管理,首先是党政部门必须有效的行使其管理职责,其次就是网站管理者必须做好自我监督。在党政部门的管理下,做好信息更新、实时回应,对网络牢骚与谣言的滋生与蔓延做好预控,同时要联合党委宣传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安全部门等共同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 技术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也是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舆情空间的必要条件,这里指的技术保障不单是指在管理中使用到的网络软件、硬件设施,同时也涵盖了技术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只有这样,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使用先进的网络软件、硬件设施,使用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网络舆情管理。
结语
现代网络的发展,让民众可以快速的对信息进行获取,而网络舆情的出现,除了让公众对信息进行获取之外,还加入了交流、共享等功能,那么面对一些过激言论、负面言论,政府部门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进行引导,以实现网络舆情建设的健康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大伟. 合作行政背景下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治理[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刘国军. 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3]王万喜. 网络舆情压力下的政府形象建设[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关键词】网络舆情 治理 政府逻辑
一、网络舆情的作用
1. 倾听民情的新工具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了一个聚集民意的巨大虚拟场所。但是我国的公民网络意识表达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很多网络舆情表达出来的并不是民众真正的诉求。但是抛开其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网络舆情其实还是成为了一个降低信息传播失真、汇集民意的倾听民情的新工具。政府能够通过各种网络舆论了解到网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同时可以看到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具体反应,并从中进行民意吸收,来对多方进行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维稳。
2. 关注时政与舆论监督的新渠道
在网络时代,无限的虚拟空间所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网民可以通过最快捷的方式对任何信息进行获取,从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时政要闻。一般网络舆论在受到关注的同时还会伴随网民的激烈探讨与辩论,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是网民的本意还是为了探寻真相。同时由于网络舆情的公众性它所具有的监督功能是可以被无限发挥的,这种网络舆情监督的建立,对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3. 社会维稳的新途径
网络舆情汇聚了大量的网民,很多社会民众也愿意接受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信息传递。所以政府在进行社会维稳、安抚民心时,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强大的影响力的。一般网民也愿意把国家和地方的前途和命运与自身的前途命运绑在一起,并且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群策群力,努力提出富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形成多方良性互动的氛围。
二、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1. 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明确
目前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政府仅仅限于管理机制方面,他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制定一些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应对机制等,以宏观管理制度对舆情发生进行事后应对。没有真正意义上对舆情的网络特征、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在具体的研判工作中常出现本末倒置、程序混乱的情况。这种滞留于理论层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治理思路和定位,一旦遇到突发的危机舆情,根本无法准确快速的对其进行治理。
2.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还需提高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现代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广大公众的关注度也予以高涨。但是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采用传统的人工监测显然已经不现实了。网络舆情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互动性、偏差性、多变性等特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但是目前对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我国还是缺乏对具体的智能化信息分析处理技术的运用。
3. 网络舆情研判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目前存在很多对于政府网络舆情的研究,包括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等,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而且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作为参考来对舆情进行判断处理。通过目前的现状以及理论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舆情研判缺乏一定的标准体系,还不能对舆情进行量化表征,无法达到舆情预警和研判工作的时效性。
三、针对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 法律保障措施
在1994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就已经开始对互联网信息传播与表达做出了严格的要求。经过近20年的努力,有关政府机关基本可以保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来保障政府所倡导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法规还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对于网络空间的管理,十分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根本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需求。所以,应该在已有的网络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尽快实现网络公共空间管理法规的完善,以实现对于网络不良行为处理时有法可依,在进行网络舆情责任处理时拥有有效的办法。
2. 行政保障措施
要切实的做好网络舆情管理,首先是党政部门必须有效的行使其管理职责,其次就是网站管理者必须做好自我监督。在党政部门的管理下,做好信息更新、实时回应,对网络牢骚与谣言的滋生与蔓延做好预控,同时要联合党委宣传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安全部门等共同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 技术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也是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舆情空间的必要条件,这里指的技术保障不单是指在管理中使用到的网络软件、硬件设施,同时也涵盖了技术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只有这样,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使用先进的网络软件、硬件设施,使用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网络舆情管理。
结语
现代网络的发展,让民众可以快速的对信息进行获取,而网络舆情的出现,除了让公众对信息进行获取之外,还加入了交流、共享等功能,那么面对一些过激言论、负面言论,政府部门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进行引导,以实现网络舆情建设的健康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大伟. 合作行政背景下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治理[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刘国军. 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3]王万喜. 网络舆情压力下的政府形象建设[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