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科技的出现为数据的大规模交换提供了技术保障,它好像让整个世界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若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仍然道远。
万物互联,靠的是网络,是信息。但信息真能将我们的本意完整表达吗?这显然是否定的。木心的一首诗中曾经写到“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車,马,邮件都慢。”而现在万物互联,我们只需动动手指,便能使自己的文字甚至是言语漂洋过海去,没有了纠结的思考、没有了时间的沉淀,信息便在互联的几秒之中失了厚重的感情。“征于色、发于声”,这句话便深刻表现出在言语面色之间,往往藏着人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言语之间不仅是消息的传递,更是所感与所想的交际。单薄的白纸黑字,如何承载浓厚的思考和情感?久而久之,人的内心便已麻木,再激昂或是悲切的文字,对他们来说不过皮肉之痒,轻如浮毛,与屏幕另一边的人再无共情,心灵相通这一说。由此构成的恶循环,如灰雾笼罩在心间,“守得云开见明月”成为妄想,拉开的,是心与心,情与情间的距离。
万物互联带来的也有庞大的信息量和一种氛围感。人们往往害怕被孤立,于是常常不经思考便随波逐流,想方设法地融入群体。而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心急、浮躁,在没有好好思考事件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之前便进行了“站队”,在无意之间有可能就成为了某一方的“帮凶”。因此互联网上经常出现“反转”,今天以“恶”的形象存于人们心中的一方,明天就可能被发现是真正“善”的角色。网络确实互通,但不能在人与人之间构成一座真正沟通情感的桥、让人产生共情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仍是挥之不去,因此表面上的“互联”便只是浮于表象了。
但万物互联也绝非一无是处。有所思慕,却“隔在远乡”的人能以网络为工具,在短时间内解相思之苦;万物互联,各种新闻要事是能“一掌通”,若想使普通新闻变为更有意义的资讯,新闻工作者可去新闻现场实地考察或是与相关人士进行采访时面对面交流,同时与适度结合互联,可能会有不同的火花。
互联时代带来的万物触手可及与近在咫尺只是世界展示给我们的表层,更深入的真相和信息背后的感情却仍是远在天边,在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人们用心体会方能获得。
万物互联,靠的是网络,是信息。但信息真能将我们的本意完整表达吗?这显然是否定的。木心的一首诗中曾经写到“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車,马,邮件都慢。”而现在万物互联,我们只需动动手指,便能使自己的文字甚至是言语漂洋过海去,没有了纠结的思考、没有了时间的沉淀,信息便在互联的几秒之中失了厚重的感情。“征于色、发于声”,这句话便深刻表现出在言语面色之间,往往藏着人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言语之间不仅是消息的传递,更是所感与所想的交际。单薄的白纸黑字,如何承载浓厚的思考和情感?久而久之,人的内心便已麻木,再激昂或是悲切的文字,对他们来说不过皮肉之痒,轻如浮毛,与屏幕另一边的人再无共情,心灵相通这一说。由此构成的恶循环,如灰雾笼罩在心间,“守得云开见明月”成为妄想,拉开的,是心与心,情与情间的距离。
万物互联带来的也有庞大的信息量和一种氛围感。人们往往害怕被孤立,于是常常不经思考便随波逐流,想方设法地融入群体。而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心急、浮躁,在没有好好思考事件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之前便进行了“站队”,在无意之间有可能就成为了某一方的“帮凶”。因此互联网上经常出现“反转”,今天以“恶”的形象存于人们心中的一方,明天就可能被发现是真正“善”的角色。网络确实互通,但不能在人与人之间构成一座真正沟通情感的桥、让人产生共情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仍是挥之不去,因此表面上的“互联”便只是浮于表象了。
但万物互联也绝非一无是处。有所思慕,却“隔在远乡”的人能以网络为工具,在短时间内解相思之苦;万物互联,各种新闻要事是能“一掌通”,若想使普通新闻变为更有意义的资讯,新闻工作者可去新闻现场实地考察或是与相关人士进行采访时面对面交流,同时与适度结合互联,可能会有不同的火花。
互联时代带来的万物触手可及与近在咫尺只是世界展示给我们的表层,更深入的真相和信息背后的感情却仍是远在天边,在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人们用心体会方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