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一个人的阁楼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嘉莹先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了很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她的很多学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但是现在叶先生也已经是八十四五岁的老人,已退休很多年了。二零零八年的初夏,我和几位朋友慕名去拜访她,几个学习中文和新闻的朋友还筹划着为叶先生拍摄日常生活的短片。叶先生退休之后,只在UBC的亚洲图书馆里,保留了一个很小的工作室,基本上每天还来图书馆上班。亚洲图书馆是圆顶的木质建筑,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木质的小剧院,典雅秀美,但是里面的空间并不大,摆满了中文、日文、韩文等亚洲各国文字的书籍。图书馆的二层开辟出一小块地方,隔成教师的工作室,叶先生工作的地方就在这小小的阁楼之上。一个夏天的正午,我们去拜访了这个小小的工作室,这个掩藏在加拿大参天古木之中的小小阁楼。身处其间的叶先生就像是在小阁楼上专注而单纯地做着自己喜爱的游戏的孩子。
  叶先生的工作室空间是令人惊叹的小,整个小屋还不足十平方米,屋里没有什么陈设,只有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架。坐在桌前,伸手便可以触到两边的墙壁。四周的墙壁上都粘贴着她的备忘、读书笔记,还有新近列出的无数参考文献。她总是很仔细地写下著作者、书籍的名称、出版的地点和时间。她的文章全部是手写,用竖排的方格子本子,她还是习惯从右向左,写繁体的中文,字迹工整而娟秀。拿起她的手稿来阅读,几乎很难看到涂改的地方,她说她下笔很谨慎,总是深思熟虑很久,才会写下来。她一般喜欢从家里开车到这里读书写作,因为在图书馆工作也很方便,可以随时去找自己需要的书。亚洲图书馆照例是下午十七点下班,她会从早晨开始,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傍晚,等工作人员都走了之后,她甚至还会留在这里继续阅读。很难想象,那样精雕细琢的文字,那样荡气回肠的古典诗文的赏析,很多都是在这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完成的;也很难想象,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会在这里,每天孤独地工作七八个小时,没有任何娱乐,也不借助任何电子设备,一个人,把文字静静地写在竖排的方格纸上。
  她的午餐是自己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早上带到学校里的。一个橙子,用清水煮过的西兰花和红萝卜,一小块面包。她喜欢西兰花和萝卜的颜色,红色和绿色,搭配起来,很鲜艳,看着就有胃口,但是要吃熟的。她说自己的食物几十年如一日,很少在外面吃,几十年中吃得一直都很简单。她开着一辆很有年头的旧汽车,二十年来也没有换过,但开起来还是很舒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我看她八十华诞庆祝活动的照片,旁边是陈省身和杨振宁。加拿大皇家学院颁发给她终身成就的奖章。但是日常里,她还是个简朴的老人,安详、稳定,简单得就像温哥华古老的树木和海洋一样,从不曾改变。
  她似乎是从少年时就开始承担不属于自己年龄的沉重和负担。读中学的时候恰好赶上“七七事变”,父亲是国民党军官,在大后方,北平就只剩下母亲和年幼的弟弟。那个时候,自己是家中的长女,母亲多病,她不仅要照顾母亲,自己读书上学,还要兼起家长的责任,教导和照顾弟弟。每天煮饭、缝衣,整个中学都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仅有的布也是给小弟弟缝成了新衣。但正是在那些战乱的年代,在那样贫瘠的物质生活中,她开启了对古典诗歌的追寻之门。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好的启蒙导师和善良的朋友们,顾随先生的启发和循循善诱,对她才华发现之后的精心呵护培育,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和诗词唱和,这一切就像春风化雨一样,带给她生命的安慰和希望。她的天赋就像深埋在土地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温度,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养分,也坚强地萌生,不可思议地发芽和成长起来。
  然而现实的残酷,政治的动荡不安给她带来的伤害并没有就此结束。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内战的缘故,她和丈夫移居台湾,正好赶上台湾的白色恐怖。丈夫被国民党拘捕,一直监禁在狱中,她带着不到一岁的孩子四处奔走,流离失所,甚至自己也被逮捕审问。她没有家,甚至没有住的地方,辗转于亲戚朋友之间,勉强维持生计。那一段无家无业的日子持续了三四年。后来她为了躲避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治迫害,不得不举家移民到北美。而刚到北美,更是举目无亲,语言不通,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有八十多岁老父亲需要供养,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支出全部靠她一个人,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四处去找工作。刚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甚至都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学会用英文讲课。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她,不得不每个白天努力操持家务,尽一个主妇所能做的一切维持家庭成员的生活,照顾每一个人。只有在晚上夜深人静,家人都熟睡的时候,才找到空闲努力补习自己的英文课程,没有老师,一切只能靠自己,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她说那一段日子很辛苦,但是咬紧牙关自己扛过来,在最苦的时候不能抱怨,要努力坚持下去。四十多岁的她,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英文已经可以流利地讲述中国文学,并且在阅读西方文论的时候,她逐渐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发现西方理论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来解释中国诗词,这样,她就在诗词研究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而这些发现和研究上的突破,正是得益于她那无数多个不眠的夜晚,无数次灯光下独自一人查英语单词的辛勤。终身成就奖章的荣耀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怎样的付出。
  苦难并没有就这样离开她,好像她的一生注定与磨难相伴,上天似乎总是要尽其所能地来考验这样一个女子。她总算辛苦地等到两个女儿都大学毕业成家,可是大女儿刚刚结婚不久,就和丈夫在一次出行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这次打击对她来说是更致命的,人到老年却遭受丧女之痛,命运之神似乎准备好了所有的手段要摧毁她似的。叶嘉莹只有强忍悲痛地处理他们的丧事,只有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避免和所有人往来,几十天一个人待着,努力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她所有的安慰都来自诗歌,也只能寻求诗歌来排遣这山一样巨大的悲痛和打击。这种痛苦持续了几年的时间,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她生命转变的真正契机。她回到了中国大陆,回到了离别几十年的故乡,是对祖国和诗歌的爱,让她重新找到了自己。是故乡和亲人们的支持和慰藉,让她重新站在讲台上,延续她的诗歌梦想。   这样风雨飘摇的人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她那样一个柔弱的女子,竟然可以坚持,竟然一路闯了过来。是的,换了是别人,也许对人世已经放弃,也许在重重的苦难消磨中而麻木。但是她没有,也许是内心世界的坚强,也许是多年从古典文学学习研究中所受到的感召,她要把自己人生当成实践伟大精神的一场旅程。诗对她而言,是承受所有这些磨难的一种力量之源,是支持她走过忧患和痛苦的精神支撑。她说自己从未想过要成家成名,从未想过什么学术事业的宏大理想,只是普通的诗歌爱好者,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源于幼年时期的热爱,只不过是个纯真地追逐自己梦境的孩子。是的,她是女子,尽管重重苦难,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梦幻般的单纯,她的柔弱反而成了自己最好的保护,功名利禄世界的追逐是男人的事情,她只听从自己的心。而最终是这热爱,给她人生注入了无限的勇气,能够面临所有的打击,能够在晦暗的、凄风苦雨的人世中保持着对世界的爱。
  面对苦难,要么选择屈服,要么从小我解脱出来,把精神投向更为高远的天空。或许,也只有在经历所有这些不可测的苦难之后,叶嘉莹才更能领略到一种高远的境界。下面这首《踏莎行》,可以看作她诗以言志的心声:
  一世多艰,寸心如冰,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渺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她已经退休多年,在学校里是不上课的。但是她在温哥华的华人社区里面,依旧在讲词,每个暑假都会讲一个假期,基本上是免费的志愿者,不收报酬,自己开车来,自己开车回家。她带我们几个朋友去听的课程是清词。她是要站着讲两个小时。讲台上,她一袭淡青色的纱衣,精神矍铄,简直无法和八十多岁的高龄联系起来。她依然习惯一边讲课,一边写字,不过是用签字笔写在老式的幻灯片上,然后打到大屏幕上给大家看。她非常愿意吟诵诗词,拖着长长的唱音的腔调。她能够把握好每个汉字的古音,这样一来,整首词读起来非常流畅,平仄和谐,韵味十足,依稀让人觉得回到了三十年代的北平,面对的是旧时代的书斋,旧时代的老先生。她在得意处会微微地摇头微笑:“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我想这是她极爱的句子,因为每逢读到这里,她的声音总会略带着几分激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这样的情怀与情景,人生又能有几回?
  她的记忆力奇好。任何一首词,甚至每个字里的典故,她都能讲出长长的一串。从楚辞、诗经,唐诗宋词,一直讲到清。简单的字中,竟然蕴含了那样美妙动人的意蕴。看似平白、浅近、直白,然而却深深渗透着生命的感觉和日常的精魂。那是中国人血液和灵魂中的东西。她称中国古典文字中蕴含的这一切为“文化的符码”。文化,听上去玄虚奥妙的东西,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簪花对镜之中,就隐没在日常的欢爱和忧伤的瞬间。
  记得有一次聊天,她说道,为什么我这么老了,我还要讲?我已经八十多岁,为什么不安闲下来,好好享享清福?你们知道吗,现在年轻的中国人,越来越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感受,那样美好微妙的感情,那样曲折难言的情绪,大家都没有感觉了。这么美的东西,你看,这么美的东西,怎么就能这样白白地消失了呢?我现在是能做多少做多少的。
  我想我有些许明白叶先生心中的感触,这是个逐渐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世界,在温哥华,其实也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中国诗词,也没有多少人关心中国诗词中流淌着的古老心灵的音符。社区里来听讲的年轻人很少,大都是一些退了休的老人家,半是学习,半是消遣地来听讲。叶先生也会调侃说,你看,大家当然都忙着赚钱,怎么会有时间来听这些不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诗词。也许再过一百年,或许几十年,中国诗词就已经是列入文物保护的名单,而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了呢。然而调侃归调侃,八十五岁的老人,每次上课站着讲两个小时,写了满满的板书,我没有见她坐下过,她的讲台上有椅子,但是讲课她从来不坐。满腹文章、锦绣才华、诗酒之交,通过学诗来感触生命内在流淌的节奏,通过学诗来充实精神世界无比的华美,她所追求的唯有这晶莹剔透的华美精神世界。这或许是叶嘉莹在商业年代所坚守的生存准则。她时时刻刻都在守护心灵的家园和港湾,抵抗商业时代的喧嚣对人心的侵扰,不让无边的物质侵蚀带走心灵和生命最初的感动。这或许就是她所说的修养,她所言的从古典诗词中找到的生命的感发,这份生命的感发召唤她去学习,去讲述,去传播,她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令那些伟大的心灵和情感获得重生。
  她毕竟是满怀着希望的。她不停息地在努力,盼望着自己留下的任何一点东西,书籍也好,音频或者视频的档案也好,也许未来总有一些有心人,能够翻阅、观看,能够从中获得哪怕一点点的教益。她或许知道,未来的人们,会和她这一辈的人,隔开非常遥远的距离,经历他们未曾看到、也无法预料到的一切。她或许也知道,未来的世界,必将不再是她所熟悉和钟情寄托的那个精神和心灵的纯洁净土,只是她还是满怀着憧憬和希望,这些为她所珍惜的东西,将会在后世,同样被人们珍惜和热爱。她喜欢如数家珍地说起自己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每一个人的成绩,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逸闻趣事。似乎这些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像朝阳一样,是冉冉升起的明日的希望,给她暮年的生命里,增添了无数美妙的音符,涂抹了温和明丽的色彩。当她说起年轻的学生来,那神情真的像是慈爱的祖母一样,语调中充满着对年轻的生命无限爱意,也饱含对未来的一片深沉期待。她讲自己才华横溢的博士生,还说起现在南开最年轻的学生,一个一九八四年生的小孩子,比她小了整整六十岁,同是属鼠,所以叶先生就一直叫她“小老鼠”。讲起“小老鼠”多么认真好学,叶先生的脸就生动起来,手舞足蹈的,非常愉快。对她来说,这个世界的物质和利益的追逐终究是有限度的,人们追逐金钱名利,总会有一天再回归到精神的高地,呼吸纯净的空气,无论她自己多么渺小,都不会放弃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之地。她的一首《蝶恋花》词是这样写的:
  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   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
  心中怀着对神山的憧憬和追寻,就算是孤帆,也要远航。花期虽远,但是理想在心中,谁说没有那么一天,姹紫嫣红都开遍。记得传说中有一种鸟,叫迦陵鸟,是佛教中的神鸟。传说中它的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远远胜于常鸟;它生于雪山之上,歌声能穿越三界,感动万物。听者常常沉醉其间,不能自已。我问叶先生,她起名为迦陵,是否含有这样的隐喻。她微微地低头,好像是沉思。如果八十多年的人生再一次回转,如果一切再次回到起点,也许她还是会选择同样的生活。她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迦陵鸟,无论怎样,都不能停止歌唱。就算充满了辛苦辗转,但苦难中有神妙的音乐相伴,那其中的光影迷离的美景,也只有她自己懂得。并且她能把歌声传给身边的人,用尽自己的力量歌唱,令大家也能被这歌声打动和感发,音乐与倾听的人相互融汇在一起,那是她所渴望的生生不息流传的力量。那样的人生,应该无所谓苦与不苦,无论多么艰难,无论歌唱多么疼痛,都是值得的。
  在亚洲图书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向她那间小小的工作室,我常常看见那里亮着灯。有很多次想去敲门,但是都止住了。我宁可在门外,猜测那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现在做什么。猜测她满头白发伏案工作的情景。金岳霖曾经说,自己研究哲学,就像是一个人在小阁楼上做游戏。看见叶嘉莹的小工作室中亮着的那盏灯,我想自己终于懂得。在那个小阁楼中耐得住多年寂寞而冷清生活的游戏,其实对他们而言,是生活中最为严肃的事情,因为那是一颗被抛入生活之流的心灵。或者,像叶嘉莹说的,研究文学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生命的渴求,是出自她心灵的一种本能。
  在温哥华,我总有一种感觉,叶嘉莹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里,或许已经不会再有这样的人了。她身上延续着旧时代的文明和雅致,流淌着遥远的风韵和生命,她是同另外一种正在流逝的美好文明共同呼吸的人。我们卷入的世界已经不同了,不得不面对着日渐喧哗的地球,和日渐拥挤的人生。钢筋水泥的都市,炫目的现代生活,会改变日常的节奏,也改变我们对生命的根本体验,即使眼前仍有清风朗月,碧玉桃花,也已经不复有当初的那份感知和情怀。物是而人非已经情何以堪,更何况人与物皆面目全非,即使我们仍旧能够在书斋里面,经营一个文学的瑰丽城堡,然而生活的周遭一切都在变,又怎由得文化的符码,还篆刻在人们的心版之上?然而她和我们,所期待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未来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主要意义,接着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将情感教育进行相互结合的主要策略,旨在通过于此,全面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感教育;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我国的持续推行,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方式十分呆板生硬,“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文章介绍了开展封闭阈下信道签名研究的意义,综述了它们新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最后,提出了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
班主任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特别是班级管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让班主任省时省力地做好班级工作呢?当然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养成学习的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仅要精练,而且还要从多方面着手,注重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量,同时还要做好开放性课堂的讨论分析,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
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为持续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改革时,应当深入分析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学习特点,并审视当下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并尝试引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炉提高富氧率后对产量、理论燃烧温度、焦比、煤比、风口回旋区及煤气分布、生产系统及设备的影响,通过对1080m3高炉实践操作分析,总结出提高富氧率后的操作
摘 要:“竹”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君子的化身,是高雅、谦逊、贞洁、虚心等美好品质的象征。学校通过开展生命拔节教育活动进行竹文化的渗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培养,把教育和生活緊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文章拟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课余活动、校园环境几个方面分析通过生命拔节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的途径。  关键词:生命拔节教
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一样,南朝鲜广播公司(KBS)将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广泛使用M-Ⅱ格式的1/2英寸录像机。 Like NBC, South Kore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KBS)
伴随国家逐渐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在教育与文化等方面也逐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提高小学生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目标,在这个措施的基础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