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皮影的故乡,中外收藏者以拥有一套或一件中国皮影艺术品为荣。西安皮影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皮影收藏、展示、研究、创新、复制、演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博物馆。在这里,不但能了解中国皮影文化的渊源,欣赏历代皮影的精品展示,还可以观看皮影戏演出及互动参与皮影的制作与表演……
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名“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戏种,起源于汉代。
传说西汉时期,汉武帝最疼爱的妃子病故,汉武帝因思念爱人整日闷闷不乐。群臣召集各方人士商议,有位方士用木头雕刻出李妃的形象,晚上借用灯光把木人投影在汉武帝帷帐上,朦胧中,汉武帝见轻盈袅袅的爱妃重现眼前……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后来,“皮影”代替了“木影”,加以绘彩,用线牵动,用灯光将其投射到白幕上以供观看。演出时配以音乐和唱词,形成了皮影戏。兴盛于隋唐,宋朝进入极盛时代,《清明上河图》就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
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轰动一时,被称为“中国灯影”。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
极品收藏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西安皮影博物馆收藏了数以万计的明,清代实物皮影精品,并雕刻、复制了大量的皮影套件精品,被誉为“皮影中的吉尼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精品之精品。
博物馆的收藏囊括了皮影演出所需的全部家什。从皮影戏演出时的各种大型“幕景”,到皮影戏剧中的各种“生、旦、净,丑”皮影人物造型,以及大量皮影戏如《大闹天宫》,《白蛇传》、《八仙过海》等,而各种皮影驹辇,车轿,桌椅,床,花木,亭子,小动物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精美的皮影,堪称馆宝,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陕西皮影人物,道具,配景饰均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是皮影中的上品。西安皮影博物馆馆内收藏的明代《八仙过海》,清代《水晶宫》、《花园》、《察院》、《封神榜人物》等都是皮影中的“极品”。
在博物馆可以看到,陕西皮影戏人物的相貌特征极尽夸张之能事,男性角色多豹头浑眼,女性角色多高颚直鼻,叫人一看就能判知他是奸贼还是忠良,她是贤女还是刁妇。这种抽象化了的形象,是同中国神秘文化中传统的“相面术”及以形表意的方式分不开的。包公的日月额和铁青脸,秦桧的白脸圆服,皆为使性格特征强烈表现。中国民族传统中以青色为之“正”,以白色为之“奸”,圆眼正是鼠目贼相之志记。关羽为红脸,蚕眉,凤目,民间以红色为“忠”,蚕眉为“勇”,凤目为“仙逸”,表现了关公“勇忠潇洒”之相。
现在,明清时期的陕西牛皮影,品相优者每件价值在数千元以上。20世纪初期的单幅皮影,陕西地区千元左右,其他如四川大邑地区。河北地区(驴皮影)、冀东地区,山西孝义价格就略低。另外,出自名家之手的皮影较为珍贵,名家皮影比同期非名家制作的皮影价格高出数倍以上,如现中国唯一的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的作品,现市场行情为每平方尺万元以上,2004年由皮影设计收藏家江国庆与雕刻大师汪天稳等联合制作的23米皮影《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展览时,被业内人士评估为价值人民币800万。
皮影三剑客
被誉为“皮影三剑客”的江国庆,汪天稳、李世杰,是西安皮影博物馆的大师,也是皮影设计收藏、雕刻、表演方面的代表性人物。皮影这一人类文化遗产,也因他们得以稳步传承发展。
江国庆为“皮影三剑客”之首,现为西安博物馆馆长。从1980年开始,作为陕西专业皮影设计师的江国庆,不但创造设计,还合作复制了大量的皮影孤品,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跑遍了陕西道上的乡乡村村,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皮影。从明代到现代有特点的皮影,足足收了二十多箱、一万余件,仅脸谱就有三千余件。
汪天稳12岁时被中国著名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收为关门弟子。环境的熏陶,名师的指点,加上自身聪颖好学,终于成为名师旗下的得意门生。汪天稳已从事皮影艺术40余年,在皮影雕刻,皮影鉴定等方面培养了一批批名家高手,他本人的技艺更是炉火纯青,其作品精致至极,深受皮影爱好者、收藏家追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目前他的皮影作品,不仅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旅游热销产品和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品,而且,已飘洋过海,远销欧美等国。
李世杰七岁时跟随父亲(李映恺,陕西东府著名皮影戏前首)学艺,兼学皮影戏前首,敲打、弹唱。十二岁就上台演戏,能演《虎皮传》,《木南寺》、《槐阴书时》,《刘皋代箭》、《柳河川》,《武观音堂》等,被当地称为“十二红”。1998年,美国加州电影公司,法国音乐协会,日本音乐学会等,专门来陕录音,采访,称其为中国音乐的“国粹”,被多家新闻媒体荣称为中国民族音乐之“国宝”。
2003年,由江国庆设计、汪天稳等18人历时300余天刻制出皮影史上规模最太的作品《清明上河图》。该作以手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将原作扩大到6倍,以牛皮代替绢本,画面雕刻充分使用了皮影中的五色法,包括雪花,万字,鱼鳞、人字等图形的技法,用推皮转刀,凿孔等传统制作工艺,将画中的人物,建筑,船只,水波以及树木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再现了原作的意蕴。
戏里戏外
观看皮影大师的演出,参与皮影的制作过程与表演,这种鲜活的,互动的艺术创作和展示模式,将原生态皮影艺术放置于城市时尚人群中互动,是西安皮影博物馆的特色之一。
制作皮影的材料是兽皮,包括牛皮、驴皮,羊皮。猪皮等。一个皮影火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泡皮、刮皮、绷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封色、熨平、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陕西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为刻制原料,牛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强,可以雕刻非常精致的皮影(驴皮及其它兽皮均做不到),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母牛皮最好。
在博物馆,一个皮影雕刻艺人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刀具,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在这里,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作为皮影的发源地,陕西皮影不仅雕工成熟,唱技流派也极多。流行在陕西的碗碗腔影戏,即是乾隆年间兴起的“新腔时调”。在博物馆,可以欣赏大师们表演的以秦腔为主的皮影戏,在这里,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关中人称表演技术娴熟者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有时表演的演员不但要会“演”,还要会唱。锣鼓家伙,戏里戏外,一人要身兼数职。要想出彩,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演出中的互动环节是游客反映最热烈的环节,与演员互动,让游客近距离接触皮影戏。在这里,几根竹棍儿,几个皮影人,几段唱腔就能构成一台精彩的皮影戏。
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名“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戏种,起源于汉代。
传说西汉时期,汉武帝最疼爱的妃子病故,汉武帝因思念爱人整日闷闷不乐。群臣召集各方人士商议,有位方士用木头雕刻出李妃的形象,晚上借用灯光把木人投影在汉武帝帷帐上,朦胧中,汉武帝见轻盈袅袅的爱妃重现眼前……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后来,“皮影”代替了“木影”,加以绘彩,用线牵动,用灯光将其投射到白幕上以供观看。演出时配以音乐和唱词,形成了皮影戏。兴盛于隋唐,宋朝进入极盛时代,《清明上河图》就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
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轰动一时,被称为“中国灯影”。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
极品收藏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西安皮影博物馆收藏了数以万计的明,清代实物皮影精品,并雕刻、复制了大量的皮影套件精品,被誉为“皮影中的吉尼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精品之精品。
博物馆的收藏囊括了皮影演出所需的全部家什。从皮影戏演出时的各种大型“幕景”,到皮影戏剧中的各种“生、旦、净,丑”皮影人物造型,以及大量皮影戏如《大闹天宫》,《白蛇传》、《八仙过海》等,而各种皮影驹辇,车轿,桌椅,床,花木,亭子,小动物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精美的皮影,堪称馆宝,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陕西皮影人物,道具,配景饰均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是皮影中的上品。西安皮影博物馆馆内收藏的明代《八仙过海》,清代《水晶宫》、《花园》、《察院》、《封神榜人物》等都是皮影中的“极品”。
在博物馆可以看到,陕西皮影戏人物的相貌特征极尽夸张之能事,男性角色多豹头浑眼,女性角色多高颚直鼻,叫人一看就能判知他是奸贼还是忠良,她是贤女还是刁妇。这种抽象化了的形象,是同中国神秘文化中传统的“相面术”及以形表意的方式分不开的。包公的日月额和铁青脸,秦桧的白脸圆服,皆为使性格特征强烈表现。中国民族传统中以青色为之“正”,以白色为之“奸”,圆眼正是鼠目贼相之志记。关羽为红脸,蚕眉,凤目,民间以红色为“忠”,蚕眉为“勇”,凤目为“仙逸”,表现了关公“勇忠潇洒”之相。
现在,明清时期的陕西牛皮影,品相优者每件价值在数千元以上。20世纪初期的单幅皮影,陕西地区千元左右,其他如四川大邑地区。河北地区(驴皮影)、冀东地区,山西孝义价格就略低。另外,出自名家之手的皮影较为珍贵,名家皮影比同期非名家制作的皮影价格高出数倍以上,如现中国唯一的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的作品,现市场行情为每平方尺万元以上,2004年由皮影设计收藏家江国庆与雕刻大师汪天稳等联合制作的23米皮影《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展览时,被业内人士评估为价值人民币800万。
皮影三剑客
被誉为“皮影三剑客”的江国庆,汪天稳、李世杰,是西安皮影博物馆的大师,也是皮影设计收藏、雕刻、表演方面的代表性人物。皮影这一人类文化遗产,也因他们得以稳步传承发展。
江国庆为“皮影三剑客”之首,现为西安博物馆馆长。从1980年开始,作为陕西专业皮影设计师的江国庆,不但创造设计,还合作复制了大量的皮影孤品,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跑遍了陕西道上的乡乡村村,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皮影。从明代到现代有特点的皮影,足足收了二十多箱、一万余件,仅脸谱就有三千余件。
汪天稳12岁时被中国著名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收为关门弟子。环境的熏陶,名师的指点,加上自身聪颖好学,终于成为名师旗下的得意门生。汪天稳已从事皮影艺术40余年,在皮影雕刻,皮影鉴定等方面培养了一批批名家高手,他本人的技艺更是炉火纯青,其作品精致至极,深受皮影爱好者、收藏家追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目前他的皮影作品,不仅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旅游热销产品和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品,而且,已飘洋过海,远销欧美等国。
李世杰七岁时跟随父亲(李映恺,陕西东府著名皮影戏前首)学艺,兼学皮影戏前首,敲打、弹唱。十二岁就上台演戏,能演《虎皮传》,《木南寺》、《槐阴书时》,《刘皋代箭》、《柳河川》,《武观音堂》等,被当地称为“十二红”。1998年,美国加州电影公司,法国音乐协会,日本音乐学会等,专门来陕录音,采访,称其为中国音乐的“国粹”,被多家新闻媒体荣称为中国民族音乐之“国宝”。
2003年,由江国庆设计、汪天稳等18人历时300余天刻制出皮影史上规模最太的作品《清明上河图》。该作以手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将原作扩大到6倍,以牛皮代替绢本,画面雕刻充分使用了皮影中的五色法,包括雪花,万字,鱼鳞、人字等图形的技法,用推皮转刀,凿孔等传统制作工艺,将画中的人物,建筑,船只,水波以及树木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再现了原作的意蕴。
戏里戏外
观看皮影大师的演出,参与皮影的制作过程与表演,这种鲜活的,互动的艺术创作和展示模式,将原生态皮影艺术放置于城市时尚人群中互动,是西安皮影博物馆的特色之一。
制作皮影的材料是兽皮,包括牛皮、驴皮,羊皮。猪皮等。一个皮影火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泡皮、刮皮、绷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封色、熨平、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陕西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为刻制原料,牛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强,可以雕刻非常精致的皮影(驴皮及其它兽皮均做不到),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母牛皮最好。
在博物馆,一个皮影雕刻艺人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刀具,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在这里,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作为皮影的发源地,陕西皮影不仅雕工成熟,唱技流派也极多。流行在陕西的碗碗腔影戏,即是乾隆年间兴起的“新腔时调”。在博物馆,可以欣赏大师们表演的以秦腔为主的皮影戏,在这里,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关中人称表演技术娴熟者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有时表演的演员不但要会“演”,还要会唱。锣鼓家伙,戏里戏外,一人要身兼数职。要想出彩,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演出中的互动环节是游客反映最热烈的环节,与演员互动,让游客近距离接触皮影戏。在这里,几根竹棍儿,几个皮影人,几段唱腔就能构成一台精彩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