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政治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不足,从正确理解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三个方面对高中政治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合作探究;有效性;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当前,合作探究学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上,亦成为许多高中政治课公开教学活动的热门看点之一。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机械性理解,从而影响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片面理解合作性探究,仅把合作探究习当作一种摆设,一种紧跟潮流、哗众取宠的热闹形式,从而走向形式主义。如有些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做法只是把课桌椅的位置调整一下,让学生围成一圈而已,其他一切照旧,换汤不换药。
二是把合作探究学习理解为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在积极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没有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从而走向虚无主义。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放任自由,教师只在一旁观望,缺乏必要的引导,或由于引导科学性、艺术性的欠缺,造成学生的探究过程偏离了教学的轨道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政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时,必须以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正确理解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探究的特点
合作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方面,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合作,包括学生、师生间的相互合作,有效的调动了课堂的积极因素;对于政治课堂而言,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由间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建构、合作探究的学习主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以及协作与创新的能力提高。
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改变了以往教师偏重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形式,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政治课教学的瓶颈问题——知行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努力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可以描述为四个阶段的循环周期,即具体体验——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情境中体验概念的意义。这表明,教学需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所以,政治课的合作探究学习必须能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真正进入体验,从不同视野反思和解释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教师需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激励学生自主追求学业的成功。
其次,教师需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新情境。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对书本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更应重视通过创造合理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感知、观察、尝试和操作提供机会,避免逻辑性的空洞说教。同时要求材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生群体。把教学目的与学生成长目的、情感、意愿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
再次,教师需努力营造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课堂人际交往氛围。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立足教学三维目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略,应着眼于提高引导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首先,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设置,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深入思考,探究活动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中积极寻找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思考的深度与教师毕竟有差距,他们还不能相对准确的知道哪些问题适合探究。此时,应借助师生共同的参与,合理选择探究的问题,使教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其次,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展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争论问题时,往往较多的关注具体问题本身,从而停留在问题表面。教师应适时地从课堂“幕后”走出来,深度剖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提高探究的效率。另外,因为政治课程时政性较强的特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有价值的新闻时事,社会热点,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答疑问,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学以致用。
再次,合作探究学习的结论的得出,要发挥政治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关注学情,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寻找结论,提高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需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同时,对个别学生探究时提出的偏激观点和看法,教师要有耐心地加以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合作探究;有效性;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当前,合作探究学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上,亦成为许多高中政治课公开教学活动的热门看点之一。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机械性理解,从而影响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片面理解合作性探究,仅把合作探究习当作一种摆设,一种紧跟潮流、哗众取宠的热闹形式,从而走向形式主义。如有些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做法只是把课桌椅的位置调整一下,让学生围成一圈而已,其他一切照旧,换汤不换药。
二是把合作探究学习理解为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在积极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没有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从而走向虚无主义。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放任自由,教师只在一旁观望,缺乏必要的引导,或由于引导科学性、艺术性的欠缺,造成学生的探究过程偏离了教学的轨道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政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时,必须以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正确理解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探究的特点
合作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方面,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合作,包括学生、师生间的相互合作,有效的调动了课堂的积极因素;对于政治课堂而言,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由间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建构、合作探究的学习主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以及协作与创新的能力提高。
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改变了以往教师偏重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形式,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政治课教学的瓶颈问题——知行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努力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可以描述为四个阶段的循环周期,即具体体验——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情境中体验概念的意义。这表明,教学需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所以,政治课的合作探究学习必须能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真正进入体验,从不同视野反思和解释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教师需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激励学生自主追求学业的成功。
其次,教师需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新情境。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对书本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更应重视通过创造合理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感知、观察、尝试和操作提供机会,避免逻辑性的空洞说教。同时要求材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生群体。把教学目的与学生成长目的、情感、意愿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
再次,教师需努力营造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课堂人际交往氛围。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立足教学三维目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略,应着眼于提高引导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首先,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设置,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深入思考,探究活动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中积极寻找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思考的深度与教师毕竟有差距,他们还不能相对准确的知道哪些问题适合探究。此时,应借助师生共同的参与,合理选择探究的问题,使教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其次,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展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争论问题时,往往较多的关注具体问题本身,从而停留在问题表面。教师应适时地从课堂“幕后”走出来,深度剖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提高探究的效率。另外,因为政治课程时政性较强的特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有价值的新闻时事,社会热点,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答疑问,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学以致用。
再次,合作探究学习的结论的得出,要发挥政治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关注学情,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寻找结论,提高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需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同时,对个别学生探究时提出的偏激观点和看法,教师要有耐心地加以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