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点击量和图书销量共同攀升”的同步效应已越来越少
有那么一段时期,图书市场上的腰封无一例外地在宣扬点击率,一直到最后连出版者都对数字后面跟几个零麻木了。《南方都市报》发表李湃的评论文章说,事实上,人们热盼的“网上点击量屡创新高,图书销量节节攀升”的同步效应,已经越来越少。网络侵入出版领域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以某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为例,刚开辟频道的时候,最显眼的位置用于重大出版事件或者文化事件的新闻转载,这时频道的整体点击率还不够高。于是以推广的名义用新闻链接去出版商那里交换内容,免费提供给读者吸引人气。然后,开辟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平台,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并以此要挟出版商提供内容。等读者已养成、强势话语权已确立,网络向传统出版商摊派,开始收费阅读业务。在与网络的这场博弈中,传统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因为不能跟上时代要求而全面落败。在这个知识产权还未受到足够尊重的国度里,这种慷慨的献血方式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自掘坟墓。
翻译出版要有准入制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周明鉴的文章说,前些年选择译者都是非常严格的,新译者必须先交试译稿,审查合格后才能正式签订合同。而现在采用“发包”形式组织翻译书的出版,编辑根本见不到译者,其结果,不仅会出现大量拙劣的译文,还可能出现大量抄袭剽窃,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有些出版社之所以愿意用“发包”的方式,除主持者缺乏经验外,重要原因恐怕在于这种形式省事,而且来钱快。我们当然希望出版社能进行自律,但解决这一问题更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翻译书的出版建立“准入制”。要出翻译书的出版社,应有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外文编辑,在出版翻译书方面有良好的声誉,没有买卖书号及用“发包”方式出版翻译书的“前科”等等。
对图书不能只管奢不管贿
新闻出版总署曾发布通知,禁止出版、销售以黄金、白银、珠宝、名贵木材等高档材质为载体或进行豪华包装的奢华类图书。时隔一年,另外一种图书——动辄几千几万元的丝绸书又悄然登场。《中华读书报》为此发表陈斌的文章说,不管黄金书还是丝绸书,都是巧借书之雅的一种暗贿,也被一些人称为所谓的“雅贿”。当初只是禁掉黄金书,并不能从根子上治好“雅贿”之本。退一步想想,如果送礼者少了,仅凭个人收藏,恐难以支撑如此大的市场。所以说,对于这种名不副实的丝绸书,我们没必要一味地在禁或堵上做什么新的文章,倒是值得提醒有关反腐和监察部门,不妨挥起反腐利剑,顺着这一条条鲜活的线索,深挖严惩,彻底堵住贿书的源头。
中国动漫正在大跃进?
据“浙江在线”网站报道,中国对动漫产业的热情从未像现在这样膨胀过。据统计,中国目前有50多个城市宣称要建设中国的“动漫之都”或“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其中已经挂牌的接近30个。这些林林总总的“国家级基地”,分别由文化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六大部委发牌,各有神通、互不相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全国5400多家动漫制作机构,自主制作能力超过10部、10000分钟的,目前只有两家。绝大部分制作机构的生产数量只能以个位计算,时长只有一两千,甚至几百、几十分钟。有盈利能力的,更是不超过1%。广州《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称,中国的动漫产业要“赶日超美”,一定要大干快上,小打小闹不行。但他也承认,目前,中国动漫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在发展时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不够条件的项目也在上马,“走一些弯路、交一些学费、浪费一些资源,恐怕在所难免。”
拍卖版面不如打破垄断
《中国青年报》发表一篇文章,其作者提出,如果想要靠卖版面支撑运营,那不如把学术期刊的版面拿来拍卖,每期一拍,公开竞价。《北京晚报》据此发表评论说,卖版面与拍卖版面,都是把学术期刊进行赤裸裸的纯商业运作。拍卖版面的办法有点类似于地坛庙会拍卖摊位,但庙会摊位拍卖,可以通过竞价的方式选拔出好的经营者,而版面拍卖的获胜者却未必是优秀论文的提供者。版面费包括卖书号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期刊号、书号的垄断经营问题。出版业始终处于一种“围城”状态,城外的人想进去,不得其门而入,只好花钱去买。城里的人想出去,又舍不得丢掉手上的号资源。其实如果学术期刊、学术图书实行出版登记备案制,大家都可以出版,期刊号、书号这种东西,多发放一些,卖版面、卖书号的现象应该就会消失了。
读书导向可否跳出功利老套
“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候选人亮相媒体,引人关注。重庆读者王英全在《中国图书商报》发表评论说,这十大候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读书成才,或自学取得文凭,或自学掌握技能,或通过学习而职场荣升,换成另一句浅话来说就是——读书换来功利。笔者并不以为读书讲功利就是低俗,更不以为读书非得以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开阔视野等为追求才算高尚。但读书之于大众,也有多样的爱好、多元的取向。读现实有用的书是读书,读那些看似无用的“闲书”也是读书。唯其如此,笔者以为,“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活动将读书的定义限于读教科书、技术书之类更多功利性追求的书,有失偏颇。评选“十大读书成才职工”的活动,虽然强调了读书与实践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导向,但却没有跳出鼓励实用性功利性读书的局限。
有那么一段时期,图书市场上的腰封无一例外地在宣扬点击率,一直到最后连出版者都对数字后面跟几个零麻木了。《南方都市报》发表李湃的评论文章说,事实上,人们热盼的“网上点击量屡创新高,图书销量节节攀升”的同步效应,已经越来越少。网络侵入出版领域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以某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为例,刚开辟频道的时候,最显眼的位置用于重大出版事件或者文化事件的新闻转载,这时频道的整体点击率还不够高。于是以推广的名义用新闻链接去出版商那里交换内容,免费提供给读者吸引人气。然后,开辟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平台,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并以此要挟出版商提供内容。等读者已养成、强势话语权已确立,网络向传统出版商摊派,开始收费阅读业务。在与网络的这场博弈中,传统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因为不能跟上时代要求而全面落败。在这个知识产权还未受到足够尊重的国度里,这种慷慨的献血方式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自掘坟墓。
翻译出版要有准入制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周明鉴的文章说,前些年选择译者都是非常严格的,新译者必须先交试译稿,审查合格后才能正式签订合同。而现在采用“发包”形式组织翻译书的出版,编辑根本见不到译者,其结果,不仅会出现大量拙劣的译文,还可能出现大量抄袭剽窃,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有些出版社之所以愿意用“发包”的方式,除主持者缺乏经验外,重要原因恐怕在于这种形式省事,而且来钱快。我们当然希望出版社能进行自律,但解决这一问题更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翻译书的出版建立“准入制”。要出翻译书的出版社,应有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外文编辑,在出版翻译书方面有良好的声誉,没有买卖书号及用“发包”方式出版翻译书的“前科”等等。
对图书不能只管奢不管贿
新闻出版总署曾发布通知,禁止出版、销售以黄金、白银、珠宝、名贵木材等高档材质为载体或进行豪华包装的奢华类图书。时隔一年,另外一种图书——动辄几千几万元的丝绸书又悄然登场。《中华读书报》为此发表陈斌的文章说,不管黄金书还是丝绸书,都是巧借书之雅的一种暗贿,也被一些人称为所谓的“雅贿”。当初只是禁掉黄金书,并不能从根子上治好“雅贿”之本。退一步想想,如果送礼者少了,仅凭个人收藏,恐难以支撑如此大的市场。所以说,对于这种名不副实的丝绸书,我们没必要一味地在禁或堵上做什么新的文章,倒是值得提醒有关反腐和监察部门,不妨挥起反腐利剑,顺着这一条条鲜活的线索,深挖严惩,彻底堵住贿书的源头。
中国动漫正在大跃进?
据“浙江在线”网站报道,中国对动漫产业的热情从未像现在这样膨胀过。据统计,中国目前有50多个城市宣称要建设中国的“动漫之都”或“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其中已经挂牌的接近30个。这些林林总总的“国家级基地”,分别由文化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六大部委发牌,各有神通、互不相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全国5400多家动漫制作机构,自主制作能力超过10部、10000分钟的,目前只有两家。绝大部分制作机构的生产数量只能以个位计算,时长只有一两千,甚至几百、几十分钟。有盈利能力的,更是不超过1%。广州《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称,中国的动漫产业要“赶日超美”,一定要大干快上,小打小闹不行。但他也承认,目前,中国动漫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在发展时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不够条件的项目也在上马,“走一些弯路、交一些学费、浪费一些资源,恐怕在所难免。”
拍卖版面不如打破垄断
《中国青年报》发表一篇文章,其作者提出,如果想要靠卖版面支撑运营,那不如把学术期刊的版面拿来拍卖,每期一拍,公开竞价。《北京晚报》据此发表评论说,卖版面与拍卖版面,都是把学术期刊进行赤裸裸的纯商业运作。拍卖版面的办法有点类似于地坛庙会拍卖摊位,但庙会摊位拍卖,可以通过竞价的方式选拔出好的经营者,而版面拍卖的获胜者却未必是优秀论文的提供者。版面费包括卖书号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期刊号、书号的垄断经营问题。出版业始终处于一种“围城”状态,城外的人想进去,不得其门而入,只好花钱去买。城里的人想出去,又舍不得丢掉手上的号资源。其实如果学术期刊、学术图书实行出版登记备案制,大家都可以出版,期刊号、书号这种东西,多发放一些,卖版面、卖书号的现象应该就会消失了。
读书导向可否跳出功利老套
“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候选人亮相媒体,引人关注。重庆读者王英全在《中国图书商报》发表评论说,这十大候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读书成才,或自学取得文凭,或自学掌握技能,或通过学习而职场荣升,换成另一句浅话来说就是——读书换来功利。笔者并不以为读书讲功利就是低俗,更不以为读书非得以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开阔视野等为追求才算高尚。但读书之于大众,也有多样的爱好、多元的取向。读现实有用的书是读书,读那些看似无用的“闲书”也是读书。唯其如此,笔者以为,“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活动将读书的定义限于读教科书、技术书之类更多功利性追求的书,有失偏颇。评选“十大读书成才职工”的活动,虽然强调了读书与实践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导向,但却没有跳出鼓励实用性功利性读书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