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界定了网络文化的内涵以及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了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以及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重点探讨了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从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手段方式两方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以及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网络文化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第二种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这种观点强调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及由此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因它具有的迅捷、便利、隐匿、平等和开放性越来越得到大学师生的青睐。这不仅便利了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网络和新媒体应用于大学校园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育工具和媒介,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带来的异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甚至对不少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这是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在我国的网络用户中,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网络因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环境的渠道,因此他们已经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书本、传统媒体等渠道获得信息,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正是因为网络有这样的优点,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日益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注重管理和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但是,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由于新媒体环境的日益变化、社会转型的加剧、西方敌对势力的不良信息 渗透等复杂因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仅为各国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也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提供了较量的新阵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技术和信息传播的优势,在全球各地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各种经过加工和包装精美的充斥着西方的价值观以及西方的人权、自由、民主等政治和文化色彩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当这些信息被不断点击时,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来说,极易被网络中的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无形中影响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西方媒体正是借助这些文化形态的柔性力量,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企图用西方价值观引导世界。
2.网络文化的开放与自由削弱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能力,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网络内容缺乏有效过滤和管制,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网络环境中极易丧失的道德自制力而放任自流。一方面认为互联网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又有意或者无意地违反道德规范。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不适应新媒体环境。网络文化环境下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因素主要是传统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不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要求,并非是内容本身出了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欠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度大大提升,而教材体系更新的速度却相对缓慢,即使教师努力使思政教学内容契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但仍缺少时代适应性。
2.缺乏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的专业团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出现教育者以劝戒的态度“封堵”学生对非主流文化产品和信息内容的接收的现象,但缺乏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微产品的制造,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练掌握新媒體应用技术的专业团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与新媒体飞速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媒介素养制约着教育者新媒体理念的形成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决定着教育主体能否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主体素养的增强
1.教育中教师主体不仅应当政治素质过硬、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当由较高的媒介素养。首先,教师使用新媒体资源不仅仅是用于课上演示的计算机应用工具PPT等媒体工具,更是互联网技术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中海量的丰富教育资源,诸如用动画、影像等形式来展现教学核心内容,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呈现或显性或隐性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消费偏好,自行设计或从新媒体资源中精选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导实效性。
2.建设一支由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专业化队伍,专门从事网络舆论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着严重弱化现象,表现在时政热点和有关意识形态文化的主题讨论活动中,大学生极少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互动,却更倾向关注一些“意见领袖”的言论与观点。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
1.构建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理论上校方扮演着传导者的角色、大学生群体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传导者发出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新媒体环境中的有力声音及话语权就是信号,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适应性和,就必须遵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认真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目标受众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主动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正视当下的时政热点与社会焦点等议题,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特点呈现出来,才能吸引大学生关注,满足大学生期待。
2.探索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构建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教学中采取诸如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成立官方新媒体平台,更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己更多地转移到新媒体环境所建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专业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和官方新媒体平台,从而更好地转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在微博、微信、豆瓣网等大学生群体的“聚集地”,需要校方、教育者站在更“高”处把带有中国精神、中国梦色彩的信息更多传输出去,站在更“近”处发挥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不能一味地让反映别国职业精神、民族梦想的各类剧情、外国明星成为我国大学生们追捧的偶像,占据着我们的思想“聚集 地”,反而忽略甚或否定我国的带有强烈民族梦想和色彩的文化产品。例如当前国家或高校的官方平台应大力宣传热映的《战狼2》,组织学生观看此部爱国影片,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明星和影视剧作品,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者单位为西安培华学院 )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以及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网络文化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第二种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这种观点强调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及由此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因它具有的迅捷、便利、隐匿、平等和开放性越来越得到大学师生的青睐。这不仅便利了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网络和新媒体应用于大学校园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育工具和媒介,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带来的异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甚至对不少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这是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在我国的网络用户中,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网络因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环境的渠道,因此他们已经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书本、传统媒体等渠道获得信息,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正是因为网络有这样的优点,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日益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注重管理和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但是,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由于新媒体环境的日益变化、社会转型的加剧、西方敌对势力的不良信息 渗透等复杂因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仅为各国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也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提供了较量的新阵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技术和信息传播的优势,在全球各地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各种经过加工和包装精美的充斥着西方的价值观以及西方的人权、自由、民主等政治和文化色彩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当这些信息被不断点击时,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来说,极易被网络中的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无形中影响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西方媒体正是借助这些文化形态的柔性力量,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企图用西方价值观引导世界。
2.网络文化的开放与自由削弱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能力,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网络内容缺乏有效过滤和管制,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网络环境中极易丧失的道德自制力而放任自流。一方面认为互联网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又有意或者无意地违反道德规范。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不适应新媒体环境。网络文化环境下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因素主要是传统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不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要求,并非是内容本身出了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欠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度大大提升,而教材体系更新的速度却相对缓慢,即使教师努力使思政教学内容契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但仍缺少时代适应性。
2.缺乏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的专业团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出现教育者以劝戒的态度“封堵”学生对非主流文化产品和信息内容的接收的现象,但缺乏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微产品的制造,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练掌握新媒體应用技术的专业团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与新媒体飞速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媒介素养制约着教育者新媒体理念的形成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决定着教育主体能否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主体素养的增强
1.教育中教师主体不仅应当政治素质过硬、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当由较高的媒介素养。首先,教师使用新媒体资源不仅仅是用于课上演示的计算机应用工具PPT等媒体工具,更是互联网技术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中海量的丰富教育资源,诸如用动画、影像等形式来展现教学核心内容,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呈现或显性或隐性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消费偏好,自行设计或从新媒体资源中精选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导实效性。
2.建设一支由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专业化队伍,专门从事网络舆论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着严重弱化现象,表现在时政热点和有关意识形态文化的主题讨论活动中,大学生极少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互动,却更倾向关注一些“意见领袖”的言论与观点。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
1.构建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理论上校方扮演着传导者的角色、大学生群体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传导者发出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新媒体环境中的有力声音及话语权就是信号,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适应性和,就必须遵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认真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目标受众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主动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正视当下的时政热点与社会焦点等议题,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特点呈现出来,才能吸引大学生关注,满足大学生期待。
2.探索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构建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教学中采取诸如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成立官方新媒体平台,更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己更多地转移到新媒体环境所建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专业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和官方新媒体平台,从而更好地转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在微博、微信、豆瓣网等大学生群体的“聚集地”,需要校方、教育者站在更“高”处把带有中国精神、中国梦色彩的信息更多传输出去,站在更“近”处发挥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不能一味地让反映别国职业精神、民族梦想的各类剧情、外国明星成为我国大学生们追捧的偶像,占据着我们的思想“聚集 地”,反而忽略甚或否定我国的带有强烈民族梦想和色彩的文化产品。例如当前国家或高校的官方平台应大力宣传热映的《战狼2》,组织学生观看此部爱国影片,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明星和影视剧作品,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者单位为西安培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