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执行”一词空前地热了起来,中国企业蜂拥而上,懂或不懂,大家都来谈执行,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企业就明白了自己不能做大做强或基业长青的根本原因:缺乏执行力。对此,已经有人提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并非在缺乏执行力上,而是缺乏真正符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状况的战略,现在大谈执行力为时过早,应该先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这总算给中国的“执行热”泼了些冷水,让中国企业冷静冷静,不要认为自己又捡了个企业强盛的灵丹妙药。但是,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很难做大做强、基业长青,或存在“短命”企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缺德”,即道德意识薄弱或具有病态的道德观。
“缺德”引发“责任心”匮乏
道德水平低下必然导致一个人处处以个人的眼前利益为重,而不能顾全大局。如能从企业或个人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就不会为“责任”而损失个人的眼前利益。换句话说,“缺德”会直接导致个人责任心的严重匮乏。由此推论,企业也就自然而然地缺乏“责任心”。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索引中共有36处谈到“责任”,却没有一处谈到“权力”。德鲁克对“责任”高度重视,并且强调:“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管理当局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但除此之外,决不能再多要一点。”既然“责任”对于管理来说如此重要,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了:这其中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能力原因,而是“缺德”导致的“责任心”缺乏,以及“缺德”导致的“权欲”或“贪欲”的无限膨胀。
众所周知,客户服务的思想已经在中国企业中受到重视,这一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生产和营销的主导思想。顾客需求的多样性迫使企业在进行所有经营活动时,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秉承顾客至上的“责任心”进行决策,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增长。未来营销时代将是与顾客合作的时代,即:要和顾客站在一起,为了顾客的利益营销,达成统一的目标,共同分享回报。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缺德”,一味追求个体利益和短期利益,上述的“客户服务思想”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就只能成为企业欺骗顾客的“美丽谎言”。
“缺德”致使企业惟利是图
詹姆斯·C·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分析到,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高瞻远瞩的公司通常在成功之前就拥有崇高的理想和核心理念,并自始至终以崇高理想激励自己,坚持核心理念不变。笔者认为,柯林斯所说的“崇高理想”必然是以至高道德为基础的理想。否则,企业只顾追逐利润,必然不可能存在任何所谓的“崇高理想”。即使在其对外宣传中高唱“崇高理想”,也只能把它当作获取短期利益的手段。
轰动全国的“劣质奶粉”事件便是“缺德”的极端表现。其他类似事例还有:家电市场上的“三低空调”;棉纺市场上的“黑心棉”;食品市场上的“乡巴佬”事件;建筑市场上的“豆腐渣”工程;保健品市场的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马等。这些都是企业或个人“缺德”的典型表现——惟利是图,为了利润或者说钱可以放弃一切。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企业没有以道德为基础的“崇高理想”,其制定的战略就不可能引导企业长期生存发展下去,最多只能在战术上有助于企业的短期生存。附带说明一下,“战略”最初指的是军事战略,其本义是对战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战术则是指对战争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的谋划。军事战略、军事战术都是军队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用处;既互相对立,也互相依存。后来,“战略”和“战术”这两个词的词义被人们引申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战略”指的是对企业经营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战术”则是指对企业经营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的谋划。
“缺德”催生病态企业文化
现在,中国有许多企业都在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都希望企业文化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知道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企业却很少认真想过:企业文化优劣的根基是什么?勿庸置疑,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水平,而不仅仅是企业决策者的道德水平。正是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水平差异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通俗点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员工”形成“瓜文化”,“豆员工”形成“豆文化”,“缺德员工”形成“缺德文化”,这是一种必然。
所以,笔者在《人力资源:“缺人”但不能“缺德”》一文中强调:企业在选人的时候一定要着重考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缺人”,但企业在任何时期内都不能“缺德”。尤其是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更要确保道德品质万无一失,否则,对企业贻害无穷。换句话说,如果人力资源部员工道德品质有问题,企业高层决策者再有能耐也无法避免企业倒闭的厄运。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否定其他管理者在选择新进员工时的重要性,只是想表明人力资源部这一关更加重要罢了。况且,“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企业内任何一位员工的道德存在问题——“缺德”,都可以说是企业的隐患。当“缺德”员工到了一定比例时,企业文化也就会显示出其病态来。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形成“缺德”的病态文化,这个企业也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也就是说,处于这种状态的企业,无论战略多么高明、执行多么到位,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道德是资源,也是优势
顾名思义,“缺德”是指“缺乏道德,不顾道义,有损德行”,而“德”一般是指“道德,品行”。所以,通俗点说,“缺德”就是“人品差”。由于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行为博弈的结果。部分人的“缺德”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其带来“超额加值”,所以才会有人愿意“缺德”。换句话说,“缺德”在某种意义上是经济利益使然。
孙延海提出“人品也是资源”的观点,笔者非常赞同。其在《人品也是资源》一文中分析道:“人品不仅属于道德的范畴,而且也属于经济的范畴,因为它是经济资源。人品好的人充满爱心,很关怀员工,很支持领导,很尊重客户,很忠于盟者,很关心社会,很体谅政府。他们必然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一旦团结起来将力大无比。人品好的人很少为自己的权、名、利而发愁,而沮丧,而担忧,而思虑,而奔波,而忙碌,因此保持了充沛的精力。精力充沛才能干好事业,这是不言而喻的。人品好的人头脑清醒,看问题很冷静、很客观、很公正,而冷静、客观、公正是智慧发挥和科学判断的前提。大家都能冷静、客观、公正地看问题,企业的很多问题都容易得到正确解决。人品好的人无所畏惧,敢于吃苦,敢于跨越,敢于创新,敢于认错。企业发展离不开这些勇敢的人。”孙延海还提出,企业领导人为了多赢利、快发展,应努力开发全体员工(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人品资源,因为投入小、产出大。客观地说,孙延海的分析还是十分精辟的。但笔者认为,人品很难开发出来,最合适的做法就是企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吸引人品好的人加盟,不断淘汰人品差或“缺德”的员工。
进一步来说,企业员工所具有的良好道德更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企业最重要、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良好道德的员工基本上都是人品好的员工,具有孙延海所分析的种种“优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我们同样可以进一步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美德即资源,美德即优势”。企业“缺德”就像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缺钙”一样,幼儿无法顺利地发育为一位肌体健康的“强者”,企业也无法成长为市场中的“强者”。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业长青,就应该“道德先行”,从根本上重视道德建设并确保企业有着良好的道德水平,而后再制定优越的战略,最后才是落实执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