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而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可以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开展创造性的自主活动引导其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将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表达出来,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注重幼儿自主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围绕该问题提出几点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建议。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教育;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
自主性的美术活动并非是孩子们想画什么便画什么,很多老师对幼儿的自主创造持一味的鼓励态度,却忽略了其技能技巧与创造欲望不相匹配的问题,这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要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就必须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认识发展水平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为孩子们创造更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条件,才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耐心、专注习惯、勇于探索的精神等,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对其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评价,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侧重于其绘画技术的评价,而忽略了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自信、细心、善始善终等诸多优良品质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十分重要。其实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需要其眼睛、大脑、身体等各个部们的互相协调才能完成,孩子通过绘画将自己脑海中所形成的意象表达出来,恰恰是其创造力的直接体现,因此画画需要具备使用工具的能力、色彩辩识能力、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整个过程中,幼儿需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恒心,融入自己快乐的心情,形成对美的体验,而这些正是早期智力开发的主要目的。
二、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实现其创造能力的提升;而老师则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因此美术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一)观察与了解
在活动之前老师需要对幼儿做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基于兴趣的角度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活动计划与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理解情况采取多种应变方法,提高教育引导的灵活性。比如在手工活动课“撕窗花”时,有个孩子撕完之后就无所事事,此时笔者就鼓励其去观察其它小朋友的手工制作过程,鼓励其再尝试更加复杂的图案。幼儿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如此一来其学习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为幼儿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
幼儿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通常会有较强的表现欲,如果对这种表现欲采取压制态度,则会挫伤其学习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打破常规,为幼儿的自我表现提供更多机会,让其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比如,手工折纸前准备各种规格、不同色彩的折纸供其选择;绘画时则提供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等多种形式的绘画工具,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积累更多的绘画技巧方面的经验,比如底色的搭配、不同创作材料的创作体会等。此外,还要注意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即按自己的意愿及方式进行表达。
三、采用有利于自主创造的指导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老师也要有意识的采用可激发其自主创造性的方法,比如以下几种:
(一)听音乐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内在本质、外在的表达情感却体现出互通性,且表现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音乐与绘画分属两个艺术分支,但是音乐的情感空间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因此其创造空间也更广阔。而将音乐转换为图画,不仅仅是将抽象的音乐情感具象化,更需要绘画者进行二次创造。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绘画,他们的思想会集中于音乐所表达的意境,而笔下所描绘的内容自然而然会与音乐的情感、意境相贴近。比如,轻音乐《摇篮曲》就表现出静谧、安详的意境,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想象自己入睡时妈妈有没有给自己唱过摇篮曲,尝试着将当时的画面画出来,或者将你与妈妈的故事画出来。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也会千姿百态,这个创造的过程也是培养其自主性的过程。
(二)与幼儿共同讨论绘画方法
传统的美术活动模式经历了几个步骤,即老师出示范例、对范例进行讲解、幼儿创造、对作品进行评价,整个过程除了老师讲,就是学生做,没有体现出老师也幼儿的互动,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就必须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其积极参与进来,老师与孩子共同讨论绘画方法是一个较好的策略。活动前主要采用演示及范例讲解的方法,促进孩子们基于他们的角度了解活动内容与活动方法,再与老师讨论的过程中将其了解情况反馈给老师。活动中老师尽量不要打扰孩子们的创造兴致,只需针对其遇到的技巧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完成作品后则可以让孩子们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比如颜色搭配、绘画技巧等,幼儿在互相沟通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其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
(三)引导幼儿感受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老师要提供各种机会,使得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加丰富,基于幼儿的角度引导其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认识,积累更为丰富的表象。人类在幼儿时期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运动思维及形象思维阶段,只有在具体形象的支撑下进行亲自操作,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体验。因此,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喂养一些小动物,孩子们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观察、了解,最大程度上满足其好奇心理。在观察小动物后还可以与其它小朋友一起交流,讨论各种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实现自主性思维的内化,经过互动交流,幼儿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表现欲望达到了高潮,灵感随即产生了。
参考文献:
[1]张淑.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自主性绘画能力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9):72-73
[2]刘瑞丽.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J].科教文汇,2010(11):123
[3]罗玉荣.浅谈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考试周刊,2013(4):32-33
[4]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78-679
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而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可以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开展创造性的自主活动引导其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将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表达出来,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注重幼儿自主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围绕该问题提出几点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建议。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教育;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
自主性的美术活动并非是孩子们想画什么便画什么,很多老师对幼儿的自主创造持一味的鼓励态度,却忽略了其技能技巧与创造欲望不相匹配的问题,这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要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就必须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认识发展水平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为孩子们创造更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条件,才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耐心、专注习惯、勇于探索的精神等,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对其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评价,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侧重于其绘画技术的评价,而忽略了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自信、细心、善始善终等诸多优良品质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十分重要。其实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需要其眼睛、大脑、身体等各个部们的互相协调才能完成,孩子通过绘画将自己脑海中所形成的意象表达出来,恰恰是其创造力的直接体现,因此画画需要具备使用工具的能力、色彩辩识能力、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整个过程中,幼儿需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恒心,融入自己快乐的心情,形成对美的体验,而这些正是早期智力开发的主要目的。
二、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实现其创造能力的提升;而老师则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因此美术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一)观察与了解
在活动之前老师需要对幼儿做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基于兴趣的角度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活动计划与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理解情况采取多种应变方法,提高教育引导的灵活性。比如在手工活动课“撕窗花”时,有个孩子撕完之后就无所事事,此时笔者就鼓励其去观察其它小朋友的手工制作过程,鼓励其再尝试更加复杂的图案。幼儿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如此一来其学习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为幼儿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
幼儿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通常会有较强的表现欲,如果对这种表现欲采取压制态度,则会挫伤其学习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打破常规,为幼儿的自我表现提供更多机会,让其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比如,手工折纸前准备各种规格、不同色彩的折纸供其选择;绘画时则提供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等多种形式的绘画工具,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积累更多的绘画技巧方面的经验,比如底色的搭配、不同创作材料的创作体会等。此外,还要注意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即按自己的意愿及方式进行表达。
三、采用有利于自主创造的指导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老师也要有意识的采用可激发其自主创造性的方法,比如以下几种:
(一)听音乐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内在本质、外在的表达情感却体现出互通性,且表现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音乐与绘画分属两个艺术分支,但是音乐的情感空间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因此其创造空间也更广阔。而将音乐转换为图画,不仅仅是将抽象的音乐情感具象化,更需要绘画者进行二次创造。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绘画,他们的思想会集中于音乐所表达的意境,而笔下所描绘的内容自然而然会与音乐的情感、意境相贴近。比如,轻音乐《摇篮曲》就表现出静谧、安详的意境,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想象自己入睡时妈妈有没有给自己唱过摇篮曲,尝试着将当时的画面画出来,或者将你与妈妈的故事画出来。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也会千姿百态,这个创造的过程也是培养其自主性的过程。
(二)与幼儿共同讨论绘画方法
传统的美术活动模式经历了几个步骤,即老师出示范例、对范例进行讲解、幼儿创造、对作品进行评价,整个过程除了老师讲,就是学生做,没有体现出老师也幼儿的互动,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就必须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其积极参与进来,老师与孩子共同讨论绘画方法是一个较好的策略。活动前主要采用演示及范例讲解的方法,促进孩子们基于他们的角度了解活动内容与活动方法,再与老师讨论的过程中将其了解情况反馈给老师。活动中老师尽量不要打扰孩子们的创造兴致,只需针对其遇到的技巧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完成作品后则可以让孩子们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比如颜色搭配、绘画技巧等,幼儿在互相沟通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其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
(三)引导幼儿感受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老师要提供各种机会,使得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加丰富,基于幼儿的角度引导其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认识,积累更为丰富的表象。人类在幼儿时期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运动思维及形象思维阶段,只有在具体形象的支撑下进行亲自操作,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体验。因此,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喂养一些小动物,孩子们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观察、了解,最大程度上满足其好奇心理。在观察小动物后还可以与其它小朋友一起交流,讨论各种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实现自主性思维的内化,经过互动交流,幼儿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表现欲望达到了高潮,灵感随即产生了。
参考文献:
[1]张淑.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自主性绘画能力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9):72-73
[2]刘瑞丽.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J].科教文汇,2010(11):123
[3]罗玉荣.浅谈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考试周刊,2013(4):32-33
[4]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7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