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历史教学要利用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树立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形成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是综合工程,素质教育是中心。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历史学科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 利用历史学科优势,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使其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的能力支柱,一个人在人生战场上能取得多大成就,其中一大关键因素是他的自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因缺乏自信,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利用历史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和承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的、必要的。如利用勾践“卧薪尝胆”事例,指出越被吴打败后,越王勾践和夫人到吴国为夫差当马夫,忍受各种屈辱。作为一个国王,可以说是最大的耻辱和悲哀了。但是,勾践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发奋图强,最终灭吴,成就霸业。又如屈原,当其遭到诽谤迫害而被流放后,也没有就此沉沦,反而走遍江南许多地方,接受与了解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生活,终于创出了忧国忧民的新诗歌体裁《离骚》,倍受人民尊敬。又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观看红军长征相关影像资料,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情景,学生们被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震撼。最后我告诉同学:红军经历那么多艰难困苦,用两条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就是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必胜信念。再如,我还让学生收集有关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并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但是,中国人民就是凭着一种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造出了原子弹,从而激发学生立志求学、报效祖国的热诚,也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上例子,有益于学生冷静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在遭遇困难时能够坦然处之,不心灰意冷,丧失意志,始终保持正常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2 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但是现实中,許多学生因为是独生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如我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能开创一番伟业,如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称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开创“贞观之治”,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再如,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我不时插播纪录片《大国崛起》,让学生感受到世界近现代500年,九大国兴衰更替是何等惨烈。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必将被淘汰。
3 利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
当前,部分中学生由于备受家长宠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隘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然而中学生也正处于理想形成期,模仿力强。因此,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语,去感染学生心灵,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气节。例如,对自私、心胸狭隘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鲍叔牙让贤和齐桓公重用管仲,使学生认识到拥有博大的胸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又如,对缺乏具体责任感的学生,利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历史人物的伟大抱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树立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出题,分小组抢答,评出优胜组,还可以让学生讲讲历史故事、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者让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使学生开朗大方,也使学生孤僻的性格、抑郁的心理得到了改善。在课外活动上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天地之精华,扩展思维,拓宽胸怀,健全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是综合工程,素质教育是中心。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历史学科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 利用历史学科优势,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使其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的能力支柱,一个人在人生战场上能取得多大成就,其中一大关键因素是他的自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因缺乏自信,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利用历史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和承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的、必要的。如利用勾践“卧薪尝胆”事例,指出越被吴打败后,越王勾践和夫人到吴国为夫差当马夫,忍受各种屈辱。作为一个国王,可以说是最大的耻辱和悲哀了。但是,勾践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发奋图强,最终灭吴,成就霸业。又如屈原,当其遭到诽谤迫害而被流放后,也没有就此沉沦,反而走遍江南许多地方,接受与了解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生活,终于创出了忧国忧民的新诗歌体裁《离骚》,倍受人民尊敬。又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观看红军长征相关影像资料,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情景,学生们被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震撼。最后我告诉同学:红军经历那么多艰难困苦,用两条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就是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必胜信念。再如,我还让学生收集有关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并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但是,中国人民就是凭着一种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造出了原子弹,从而激发学生立志求学、报效祖国的热诚,也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上例子,有益于学生冷静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在遭遇困难时能够坦然处之,不心灰意冷,丧失意志,始终保持正常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2 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但是现实中,許多学生因为是独生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如我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能开创一番伟业,如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称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开创“贞观之治”,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再如,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我不时插播纪录片《大国崛起》,让学生感受到世界近现代500年,九大国兴衰更替是何等惨烈。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必将被淘汰。
3 利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
当前,部分中学生由于备受家长宠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隘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然而中学生也正处于理想形成期,模仿力强。因此,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语,去感染学生心灵,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气节。例如,对自私、心胸狭隘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鲍叔牙让贤和齐桓公重用管仲,使学生认识到拥有博大的胸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又如,对缺乏具体责任感的学生,利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历史人物的伟大抱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树立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出题,分小组抢答,评出优胜组,还可以让学生讲讲历史故事、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者让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使学生开朗大方,也使学生孤僻的性格、抑郁的心理得到了改善。在课外活动上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天地之精华,扩展思维,拓宽胸怀,健全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