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剖析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阐述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明确选拔标准;调整选拔主体,规范选拔程序;引入动态机制等方面入手,来探索提高学生干部选拔工作效率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学生干部选拔 明确标准 规范程序
学生干部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有力载体和纽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宣传导向、组织管理、服务沟通等作用。因此,能否选拔出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扎实、工作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是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存在一些情况:很多民主选举学生干部,断章取义,片面实行“民主”导致民主不适度;选拔学生干部的标准不确定,主观因素影响严重;选拔工作不够透明等问题。诸多现象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本文以通过构建科学的学生干部选拔体系、完善优化选拔机制等方面探究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1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1.1 民主选举干部不适度。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居多,但在民主选举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要么民主过于自由,要么民主过于僵化。对于学生干部进行民主选举,强调的是尊重学生权利。但是部分学生管理者在民主选举干部过程中,忽视严格有效的选举制度,完全让学生自由选举,使得部分学生在投票时不考虑选举对象的能力,投“人情票”,从而使民主选举变成“随意选举”。这也给拉票、贿选等不正当竞争方式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样选拔出来的干部上任以后专门为“自己人”服务,导致学生干部作用的边缘化,降低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度。
另一方面,在民主选举过程中,那些在组织管理中对于同学的错误视而不见的“老好人”常常得到很高的选票,而那些敢于指出同学不足且勇于劝阻同学的积极分子反而得不到同学拥护。从而造成民主选举出来的干部都是“好好先生”,使得干部队伍能力降低甚至是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 人为割裂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关系。在选拔高校学生干部时,不少管理者会人为地割裂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的关系。一部分管理者认为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学生干部应该保持优良的学习成绩,并通过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给同学们做好的榜样,否则学习成绩上不去,工作热情再高,工作能力再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当然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干部,其工作开展和成效都必将打折扣。而另一部分认为选拔大学生干部是为管理者选配得力的助手和参谋,不是像中小学那样挑选学习标兵的,大学生干部必须有很强的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若过分看中学习成绩,则可能出现选拔的学生干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尴尬局面[1]。其实,这两种观点和实践都人为割裂了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的关系,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了。殊不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也是一名高校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1.3 管理者主观因素干扰。首先,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存在人情化、关系化现象。由于当前许多高校在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等方面对学生干部都有“优惠政策”。因此,很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前“疏通关系”,以求在选拔学生干部时给予关照。管理者碍于“关系”大都会网开一面。这样产生的学生干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公平竞争选拔学生干部的规则。
其次,在考察学生干部时容易产生认知偏见。一方面,由于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往往是鲜明的、牢固的。因此,管理者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从短暂的接触中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仪表等观察得到的第一印象[2]。另一方面,由于在对学生干部的长期观察和了解中,近期了解的内容往往占优势。因此,如果某位干部在近期的某件事情上处理不当,则容易导致管理者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在第一印象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下,管理者容易不够全面、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学生,造成用人上的失误。
此外,在任用学生干部时个人偏好影响较强。由于部分学生干部管理者的经验主义色彩较浓,他们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不是主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系统的规章制度,而是过多地凭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做[3]。比如,有的同志语言表达能力强,他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喜欢挑选夸夸其谈者;有的同志较为踏实内向,那些沉默寡言、埋头做事的学生大多会被其看好。诸如此类凭借个人偏好去选拔学生干部随意性太强,其不足不言而喻。
2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应遵循的原则
2.1 广泛选拔与重点选拔相结合原则。在选拔学生干部时,选拔面应该广泛,需要考虑到全体同学。考察面越宽,考察的对象就越多,最终选拔的结果就越接近客观的需求。广泛的选拔学生干部有利于广大同学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同学产生主人翁意识,最终将广大同学团结在学生干部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学生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其思想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在选拔某些重要学生工作岗位的干部时,选拔范围则应重点在那些政治坚定、思想成熟、又红又专的学生骨干之中。因为这些学生干部讲政治、讲正气,能够站稳立场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同学明辨是非。由此可见,广泛选拔与重点选拔相互互补,缺一不可。
2.2 突出特长与优势互补相结合原则。在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拔学生干部时,我们不应苛求完美,而是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所以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要充分考虑被选对象的爱好和特长,使其专长能够在相应的平台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培养专业型、实用性的学生干部[4]。与此同时,在选拔学生干部过程中,管理者还要考虑互补问题:性别互补、性格互补、知识互补、能力互补等。因为一个学生组织,如果个体在知识种类、知识广度上进行互补;能力类型、能力大小上进行互补;智商情商高低与内向、外向性格合理搭配,那么,整个组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就会更合理、更全面、更高效、更和谐。
2.3 择优录用与考察培养相结合原则。学生干部应该也必须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不仅思想政治素质要高,还要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但是,高校学生干部岗位本身相对较少,不可能满足很多同学的需求。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应以择优录用为原则,实现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以优化学生工作队伍,更好维护学生利益,营造更好的学生发展环境[5]。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选拔学生干部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所以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应尽量避免将所有的机会只提供给那些小部分的优秀的学生,甚至让一些干部身兼数职,而是以边考察边培养的方式,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施展才华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3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机制的探索
3.1 明确选拔标准,避免主观干扰。在选拔学生干部的工作中首先要明确岗位需求,再根据相应要求制定选拔标准。只有制定合理严格的选拔标准,才能使选拔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较高的政治觉悟。学生干部要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同不良行为作斗争;能模范遵守国家法令和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要求进步,思想活跃,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6]。
二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干部首先要具备较好的自愿服务意识,热情工作,乐于奉献,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来为同学服务;其次要诚实待人,处事公正以得到广大同学的信赖和支持;第三要踏实肯干,勤奋务实,“动口不动手”的干部会失去“民心”,无法再组织开展工作[7]。
三是较强的业务能力。学生干部要具备相应的计划总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8]。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周密、合理的制定计划,准确、透彻的总结工作;才能在解决突发性情况时协调顺畅、组织有效;才能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同學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当好纽带桥梁的角色。
四是健康的身心素质。学生干部应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慌张失措;其次是要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不愉快的事,甚至是在自己烦恼和冲动的时候,能压制住自己的冲动情绪,不感情用事;其三是不情绪化,不把消极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同时,学生干部还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产生充沛旺盛的精力,才能保证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才能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才能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情绪,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3.2 调整选拔主体,规范选拔程序。由于主管老师(学生管理者)的“独裁”,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主观偏见的倾向。所以,极易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对任命的干部感情上不信任、工作上不配合,而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因此,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应调整选拔主体,杜绝选拔任命“一言堂”现象。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尤其是在学生组织中,应由组织部或人力资源部等“第三方”人事部门来承担,这样既避免了主管老师的主观因素干扰,又可以发挥人事部门的专业特长,使选拔工作更客观、更公正、更透明、更高效。
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选拔还应完善干部产生方式,规范选拔流程。针对不同岗位的学生干部,可以采用公开选拔、组织推荐和挂职锻炼三种方式产生。
公开选拔学生干部的基本程序应包括:公布条件、个人申报、资格审查、面试答辩、民主测评、任前公示、见习考察等[9]。这种选拔方式能扩大覆盖面,在充分发现更多的人才资源的同时也给更广泛的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
组织推荐学生干部的基本程序应包括:部门推荐(老师推荐)、组织考察、酝酿工作、讨论决定、任前公示、见习考察等。组织推荐学生干部能使经过长期培养的优秀学生直接当选,避免学生的盲目性,也提高了选拔工作的效率。
学生干部挂职锻炼的基本程序应包括:所在组织推荐、挂职单位组织部门考察、挂职部门调配、挂职名单公示等。挂职锻炼可以给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既是任前的考察,也是岗前的培养。
3.3 引入动态机制,构建干部梯队。学生干部在职务确定后,不应固定不变,要引入竞争机制,使之处于一个动态变换的过程。一方面,每个学生干部所具有的才能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各职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必须及时调整学生干部的职务和分工,以便使他更胜任当前的工作[10]。另一方面,打破终身制,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中根据情况,动态选拔、调整和充实大学生干部队伍,挑选优秀分子替换相形见绌者,使学生干部队伍不断有新的血液,充满活力。
除此之外,一个组织应有良好的人员轮换机制,如果在一个职位上人员出现问题,将不会出现“断层”的情况,就不会影响整个组织工作的运行。因而,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可以考虑在每个职位上增加后备人选。这个后备人选并不一定要在学生组织里面,可以以考察或培养的方式作为储备干部。
参考文献
1 裴丰庭等.刘秀芳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 学报,2010;12(30):63
2 周晔.高校学生干部选拔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4
3 董艳梅.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探析[J].教学与实践研究, 2010.22:237
4 裘建宁.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和任用的标准与原则[J].文教资料(下 旬刊),2010.7:224
5 徐猛等.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J].经济与教育, 2011.18:216
6 邓荣萍.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广西教育 学院学报,2011.4:78
7 霍岩.加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下旬 刊),2009.3:141
8 匡乐文.论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的原则、标准与程序[J],2011;3 (2):38
9 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中共中 央党校,2011.05:19
10 邹春晴.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机制之我见[J].科技咨询,2009.12: 215
【关键词】 学生干部选拔 明确标准 规范程序
学生干部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有力载体和纽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宣传导向、组织管理、服务沟通等作用。因此,能否选拔出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扎实、工作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是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存在一些情况:很多民主选举学生干部,断章取义,片面实行“民主”导致民主不适度;选拔学生干部的标准不确定,主观因素影响严重;选拔工作不够透明等问题。诸多现象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本文以通过构建科学的学生干部选拔体系、完善优化选拔机制等方面探究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1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1.1 民主选举干部不适度。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居多,但在民主选举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要么民主过于自由,要么民主过于僵化。对于学生干部进行民主选举,强调的是尊重学生权利。但是部分学生管理者在民主选举干部过程中,忽视严格有效的选举制度,完全让学生自由选举,使得部分学生在投票时不考虑选举对象的能力,投“人情票”,从而使民主选举变成“随意选举”。这也给拉票、贿选等不正当竞争方式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样选拔出来的干部上任以后专门为“自己人”服务,导致学生干部作用的边缘化,降低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度。
另一方面,在民主选举过程中,那些在组织管理中对于同学的错误视而不见的“老好人”常常得到很高的选票,而那些敢于指出同学不足且勇于劝阻同学的积极分子反而得不到同学拥护。从而造成民主选举出来的干部都是“好好先生”,使得干部队伍能力降低甚至是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 人为割裂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关系。在选拔高校学生干部时,不少管理者会人为地割裂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的关系。一部分管理者认为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学生干部应该保持优良的学习成绩,并通过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给同学们做好的榜样,否则学习成绩上不去,工作热情再高,工作能力再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当然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干部,其工作开展和成效都必将打折扣。而另一部分认为选拔大学生干部是为管理者选配得力的助手和参谋,不是像中小学那样挑选学习标兵的,大学生干部必须有很强的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若过分看中学习成绩,则可能出现选拔的学生干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尴尬局面[1]。其实,这两种观点和实践都人为割裂了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的关系,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了。殊不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也是一名高校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1.3 管理者主观因素干扰。首先,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存在人情化、关系化现象。由于当前许多高校在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等方面对学生干部都有“优惠政策”。因此,很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前“疏通关系”,以求在选拔学生干部时给予关照。管理者碍于“关系”大都会网开一面。这样产生的学生干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公平竞争选拔学生干部的规则。
其次,在考察学生干部时容易产生认知偏见。一方面,由于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往往是鲜明的、牢固的。因此,管理者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从短暂的接触中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仪表等观察得到的第一印象[2]。另一方面,由于在对学生干部的长期观察和了解中,近期了解的内容往往占优势。因此,如果某位干部在近期的某件事情上处理不当,则容易导致管理者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在第一印象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下,管理者容易不够全面、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学生,造成用人上的失误。
此外,在任用学生干部时个人偏好影响较强。由于部分学生干部管理者的经验主义色彩较浓,他们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不是主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系统的规章制度,而是过多地凭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做[3]。比如,有的同志语言表达能力强,他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喜欢挑选夸夸其谈者;有的同志较为踏实内向,那些沉默寡言、埋头做事的学生大多会被其看好。诸如此类凭借个人偏好去选拔学生干部随意性太强,其不足不言而喻。
2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应遵循的原则
2.1 广泛选拔与重点选拔相结合原则。在选拔学生干部时,选拔面应该广泛,需要考虑到全体同学。考察面越宽,考察的对象就越多,最终选拔的结果就越接近客观的需求。广泛的选拔学生干部有利于广大同学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同学产生主人翁意识,最终将广大同学团结在学生干部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学生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其思想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在选拔某些重要学生工作岗位的干部时,选拔范围则应重点在那些政治坚定、思想成熟、又红又专的学生骨干之中。因为这些学生干部讲政治、讲正气,能够站稳立场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同学明辨是非。由此可见,广泛选拔与重点选拔相互互补,缺一不可。
2.2 突出特长与优势互补相结合原则。在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拔学生干部时,我们不应苛求完美,而是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所以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要充分考虑被选对象的爱好和特长,使其专长能够在相应的平台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培养专业型、实用性的学生干部[4]。与此同时,在选拔学生干部过程中,管理者还要考虑互补问题:性别互补、性格互补、知识互补、能力互补等。因为一个学生组织,如果个体在知识种类、知识广度上进行互补;能力类型、能力大小上进行互补;智商情商高低与内向、外向性格合理搭配,那么,整个组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就会更合理、更全面、更高效、更和谐。
2.3 择优录用与考察培养相结合原则。学生干部应该也必须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不仅思想政治素质要高,还要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但是,高校学生干部岗位本身相对较少,不可能满足很多同学的需求。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应以择优录用为原则,实现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以优化学生工作队伍,更好维护学生利益,营造更好的学生发展环境[5]。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选拔学生干部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所以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应尽量避免将所有的机会只提供给那些小部分的优秀的学生,甚至让一些干部身兼数职,而是以边考察边培养的方式,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施展才华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3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机制的探索
3.1 明确选拔标准,避免主观干扰。在选拔学生干部的工作中首先要明确岗位需求,再根据相应要求制定选拔标准。只有制定合理严格的选拔标准,才能使选拔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较高的政治觉悟。学生干部要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同不良行为作斗争;能模范遵守国家法令和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要求进步,思想活跃,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6]。
二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干部首先要具备较好的自愿服务意识,热情工作,乐于奉献,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来为同学服务;其次要诚实待人,处事公正以得到广大同学的信赖和支持;第三要踏实肯干,勤奋务实,“动口不动手”的干部会失去“民心”,无法再组织开展工作[7]。
三是较强的业务能力。学生干部要具备相应的计划总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8]。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周密、合理的制定计划,准确、透彻的总结工作;才能在解决突发性情况时协调顺畅、组织有效;才能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同學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当好纽带桥梁的角色。
四是健康的身心素质。学生干部应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慌张失措;其次是要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不愉快的事,甚至是在自己烦恼和冲动的时候,能压制住自己的冲动情绪,不感情用事;其三是不情绪化,不把消极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同时,学生干部还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产生充沛旺盛的精力,才能保证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才能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才能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情绪,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3.2 调整选拔主体,规范选拔程序。由于主管老师(学生管理者)的“独裁”,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主观偏见的倾向。所以,极易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对任命的干部感情上不信任、工作上不配合,而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因此,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应调整选拔主体,杜绝选拔任命“一言堂”现象。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尤其是在学生组织中,应由组织部或人力资源部等“第三方”人事部门来承担,这样既避免了主管老师的主观因素干扰,又可以发挥人事部门的专业特长,使选拔工作更客观、更公正、更透明、更高效。
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选拔还应完善干部产生方式,规范选拔流程。针对不同岗位的学生干部,可以采用公开选拔、组织推荐和挂职锻炼三种方式产生。
公开选拔学生干部的基本程序应包括:公布条件、个人申报、资格审查、面试答辩、民主测评、任前公示、见习考察等[9]。这种选拔方式能扩大覆盖面,在充分发现更多的人才资源的同时也给更广泛的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
组织推荐学生干部的基本程序应包括:部门推荐(老师推荐)、组织考察、酝酿工作、讨论决定、任前公示、见习考察等。组织推荐学生干部能使经过长期培养的优秀学生直接当选,避免学生的盲目性,也提高了选拔工作的效率。
学生干部挂职锻炼的基本程序应包括:所在组织推荐、挂职单位组织部门考察、挂职部门调配、挂职名单公示等。挂职锻炼可以给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既是任前的考察,也是岗前的培养。
3.3 引入动态机制,构建干部梯队。学生干部在职务确定后,不应固定不变,要引入竞争机制,使之处于一个动态变换的过程。一方面,每个学生干部所具有的才能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各职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必须及时调整学生干部的职务和分工,以便使他更胜任当前的工作[10]。另一方面,打破终身制,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中根据情况,动态选拔、调整和充实大学生干部队伍,挑选优秀分子替换相形见绌者,使学生干部队伍不断有新的血液,充满活力。
除此之外,一个组织应有良好的人员轮换机制,如果在一个职位上人员出现问题,将不会出现“断层”的情况,就不会影响整个组织工作的运行。因而,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可以考虑在每个职位上增加后备人选。这个后备人选并不一定要在学生组织里面,可以以考察或培养的方式作为储备干部。
参考文献
1 裴丰庭等.刘秀芳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 学报,2010;12(30):63
2 周晔.高校学生干部选拔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4
3 董艳梅.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探析[J].教学与实践研究, 2010.22:237
4 裘建宁.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和任用的标准与原则[J].文教资料(下 旬刊),2010.7:224
5 徐猛等.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J].经济与教育, 2011.18:216
6 邓荣萍.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广西教育 学院学报,2011.4:78
7 霍岩.加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下旬 刊),2009.3:141
8 匡乐文.论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的原则、标准与程序[J],2011;3 (2):38
9 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中共中 央党校,2011.05:19
10 邹春晴.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机制之我见[J].科技咨询,2009.12: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