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给儿子上的“最后一课”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教材),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使用。为帮助中学师生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我们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对“部编本”教材新增篇目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本期刊登中国政法大学黄震云教授及安徽大学吴怀东教授解读诸葛亮的《诫子书》。黄教授曾主编过《中国语文》《中学语文学习》《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法治文学研究》《历代名家书画考古研究》等中学、大学、研究生教材多种,并曾参加过“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材的审订。希望二位教授对(诫子书》的解读,能对中学师生的教与学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期待这一栏目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欢迎大家来稿。——编者
  作者及创作背景
  《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出身豪门,充满智慧,阅历丰富,位高权重,去世前给自己年幼的儿子留下几句话,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君子那样,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诸葛亮究竟说了些什么?他儿子又将如何成为君子呢?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他的好朋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他,称其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征询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得到刘备的充分肯定,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被待为上宾。刘备称帝后,任命他为丞相。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因此又称诸葛武侯。后期志在北伐,多次带兵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病死在陕西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溢日忠武侯,东晋时期,追封他为武兴王,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建有武侯祠。杜甫游武侯祠时作《蜀相》诗,感叹:“出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小说《三国演义》,通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章节,将他描绘成能够呼风唤雨的高人,和姜子牙齐名。有《诸葛亮集》传世,《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有《诸葛亮传》。
  诸葛亮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诸葛圭,任太山郡丞。哥哥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宛陵侯。叔叔诸葛玄,本为豫章太守,后投靠刘表,照顾诸葛亮和诸葛均。
  诸葛亮之妻为名士黄承彦之女,刘表的外甥女,名字不详,民间相传为黄月英、黄绶、黄硕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历任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在魏蜀涪城战中战死。
  诸葛亮在政治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依法治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还改造连弩,十矢连发,名为诸葛连弩。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卜三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文章注释及赏析
  2016年,《诫子书》人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全文如下:
  诫(1)子
  夫君子(2)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非澹泊(4)无以明志,非宁静(5)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6),非志无以成学。慆慢(7)则不能励精(8),险躁(9)则不能治性(10)。年与(11)时驰(12),意与日去,遂成枯落(13);多不接世(14),悲守穷庐(15),将复何及(16)!
  先对语段中的难解字,做一些解释。
  (1)诫:说,书信中具有劝诫性质的文体,源于敕命,具有告诫勉励的意思。《艺文类聚》二十三,题作《戒子》。诫表示用言语劝告,作动词时是告诫、规劝的意思;作名词时是警诫、警诫、教训的意思。“戒”表示禁止某种言行,不可违反,比较严厉。过去私塾老师打学生的板子叫戒尺。
  (2)君子:原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崇高;西周以后赋予道德含义,指德才兼备的人或理想规范。君子人格是我国古代理想的人格,《论语》中君子出现107次。
  (3)养德: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西周开始,以德作为人的评价的首要标准。
  (4)澹(dàn)泊:也作“淡泊”,和热衷、浮躁相对,指对诱惑坦然面对,这是胸怀大志的表现。
  (5)静:这里指心里沉静,集中精神。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6)广才:增长才干,知识广博。
  (7)慆(tāo)慢:漫不经心。慆,任性;慢,懈怠,懒惰。
  (8)励精:奋勉,专心。
  (9)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0)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1)与:跟随。
  (12)驰:奔驰,远去。
  (13)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4)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经世致用。
  (15)庐:穷家破屋。意思是没有什么出息,困在家里。“穷”不是贫穷,当时讲“贫穷”是现在穷的意思。当时的“穷”,指前途,和“达”相对,意思是没有作为,孤立无援,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16)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意思是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如下:像君子那样做人,修身养性,面对诱惑的时候要把持住自己;生活俭朴,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如果不能够坦然面对生活,怎么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呢?如果不能够保持内心的沉静,又怎;么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呢?学识才干,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才能获得;不学习不可能博学多才,没有理想怎么会取得成就呢?放纵懒散就不会振奋精神、励精图治,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把握自己。年华随着时光飞驰了,意志随着岁月磨灭了,最后像枯萎的落叶一样凋零;人生不能经世致用,而悲凉地守着那个破家,那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诸葛亮的人生志向远大,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人生非常精彩,但他又是十分敏感谨慎的人,因此才能坦然面对天下大乱,和刘关张联盟掣肘,游刃有余。早年他在刘表门下,危机四伏。《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一自受到后妈的排挤打压。刘表听老婆的话,喜欢小儿子刘琮,刘琦的处境十分凶险。刘琦和诸葛亮是好朋友,他知道诸葛亮有办法帮助他摆脱危机。但是,无论怎么讨好诸葛亮,诸葛亮就是不露一点口风。刘琦十分焦虑,万般无奈之下,将他带到后院,一起登上高楼,请他喝酒,又派人撤去楼梯,哀求他,说:“我们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左右无人,只有我能听到你说什么,你总可以开尊口了吧?”尽管如此诸葛亮也只是讲了《左传》中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太子申生和重耳的故事,感叹在朝未必安全,外出未必就是危险。刘琦领悟以后迅速逃走,拥兵自重,成为江夏太守。那么,在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面前,诸葛亮是如何留言给儿子的呢?
  《诫子书》分为三层,第一层提出要儿子做人像君子那样,希望儿子成为君子。《周易·乾》说:“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显然君子是王道的传承者。“君子”一词,由来已久,就是君王之子,也就是太子。西周赋予君子德性内涵,因此成为理想道德的象征,也是智慧和规范的表达,后来儒家推崇的大丈夫就是君子人格的体现。《诗经》是周代的礼乐,《小雅》中塑造了君子形象,成为理性。《诗经》说:君子“秩秩德音”“莫不令德”“予怀明德”。《论语》说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怀德”。现实的君子代表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开头文字看上去很寻常,但是,以“君子”开头显然诸葛亮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位理想的人、伟大的人。这是对大道之行的时代,轴心文化形成的做人核心理念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因此具有永恒性。为了儿子能够像君子那样做人,提出了修身、养德、明志、致远的具体要求,和《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的儒家法则基本一致。诸葛亮是豪门世家,子弟遇到的诱惑必然很多,享乐奢侈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他提出宁静淡泊的处事心态,俭朴修身的生活方式,怀德、致远的人生理想和规划,针对性明显,因此具有现实性。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者为生活奔忙的人,那么前提就不存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政通人和,富裕的家庭多了,但是家教的时间少了,享受的机会和欲望不断增加,因此诸葛亮的劝诫具有当代价值。
  第二层,重点谈学习,学习是成为君子的根本的唯一的进路。对于学习,一般人都缺乏恒心,常常浅尝辄止。对此,《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学而”篇,方法是经常凝神集中,及时温习;孟子则提出,学习是人人成为尧舜的关键因素;《荀子》有《劝学》,提出了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完成的问题,完成以后就是圣贤,浅尝辄止则类似于禽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时只有八岁,正是好奇贪玩的年龄,那么静心守正、刻苦學习、树立理想就成为成长的关键,而放纵、怠慢、冒险是危险因素,因此需要保持一个理想的心态和状态。所以,诸葛亮的教育具有适时恰当的特点,可以称为及时性。《楚辞·离骚》说:“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王逸注:“言子椒为楚大夫,处兰芷之位,而行淫慢佞谀之志。”“慆慢”是用典,“慆慢”就是淫慢、散漫,意思是不仅现在,以后也不能放纵散漫。这和周公告诫成王“无逸”的要求高度一致,人不能贪图享受,一般也经不起考验或冒险。可以说诸葛亮的《诫子书》吸取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躁”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学习障碍。青少年正在长身体,性子还缺少磨练,遇到困难难免会急躁,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间题,提出了很多解决的办法,也有很多故事演绎,如《列子》中的“薛谭学艺”故事,就卜分生动。
  第三层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告诫儿子,要抓紧,要实践,才是真正的君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接世”,就是用世。这里体现了诸葛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要通过经世致用体现君子的价值,而不是悲守穷庐。两汉三国以来,人与人之间喜欢攀比,楚太子比林苑奢华,谢灵运比谁是天才,石崇比谁家富有,诸葛亮要求抓紧时间,用世也是时代的风气。北方的曹操也是这样想,端着酒杯,唱着“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慷慨咏志,要招天下英才用之,心胸能盛天下日月风云。因此说,《诫子书》体现了三国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特征。
  《诫子书》与《诫外甥书》比较阅读
  《诫子书》一本题作《戒子书》,诸葛亮还有《集戒》二卷,《女戒》一卷都是讲行为规范。就整个文章看,诸葛亮等于是给儿子上最后一课,语重心长,希望儿子成为君子,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留下人生遗憾。既具有中国家训的特点,也代表了所有家长对子女的希望,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普遍亲情和教育理念,因此具有世界性。
  同样是教育后代,诸葛亮还有《诫外甥书》,是写给他姐姐的儿子的,这应该是受姐姐的嘱托吧。
  《诫外甥书》说: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侧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人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崇敬古代的圣贤,要坚决放弃不正常的情感欲望,心胸宽广,豁达正派,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使自己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不要在细碎的间题上钻牛角尖,遇事要多请教,集思广益,排除不好的想法。即使有什么不足,也不影响自己的前程,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志向短浅,不够大气,整天在世俗中浮沉,被情绪困扰,只能永远平庸下流。
  关于情欲,儒家一直忌惮,认为是少年之敌。《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汉代枚乘《七发》认为是“伐命之斧”。宋代朱熹说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自然的人性需求,而人欲指的是过度的情欲、对财物的贪婪,这一点《后汉书》中有《列女传》,讲到乐羊子妻断织的故事,比较生动。
  与《诫子书》希望自己的儿子通过确立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成为君子不同,诸葛亮希望外甥能够成为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以圣贤为榜样,不要做平庸下流的人。平庸下流的人类似“小人”,和“大人”相对,实际上是希望外甥成为“大人”,而“大人”上面是“君子”,所以对外甥的要求要低于自己的儿子。文章应该具有针对性,而文章中提到的“情欲”“凝滞”“细碎”“嫌吝”“淹留”等应该是其外甥身上存在或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之处。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还是高看了一些,希望也最大。
  诸葛亮写作的文章一般都文笔简练,具有真情实感,还擅长凝练语句,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代敬业的标志和职场的典范。《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诫外甥书》中的“志当存高远”都是如此。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名句,第一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第二是总结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是高度凝练,因此承载厚重,千古传颂。
其他文献
我的散文观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的。风格即人,我是相信的;文如其人,大抵也是可信的。前辈说他有一阵偏爱王维,后来又读了一阵温飞卿、李商隐。诗何必盛唐!我觉得龚自珍的态度很好:“我论文建氰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有一个人说得更为坦率:“一种风情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有何不可?  作家读书,允许有偏爱。如果说一个人的兴趣,有时会随年纪、境遇、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而变,那么,品读
期刊
留日作家中,丰子恺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在日本的时间只有短短十个月,却对未来的一生影响至深,“子恺漫画”的诞生,丰子恺在中国文坛脱颖而出,均与此直接有关。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丰子恺扮演了双向互动的角色:他既是日本文学艺术的引进者,本人又受到日本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代表作《缘缘堂随笔》被翻译介绍,在日本现代文学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丰子恺与日本的这份良缘,展示了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貌似解体的“东亚文
期刊
摘要:关仁山《天高地厚》民族志式的写法完成了对中国当代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长时段再现。由此《天高地厚》也展现了它对现实主义“史诗”品格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高地厚》体现了它作为历史记录的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作者关仁山对乡村和父老乡亲们“天高地厚”的感情。  关键词:关仁山 《天高地厚》 现实主义 史诗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创作也在力
期刊
中学语文一直是本刊关注的领域,“语文讲堂”作为传统栏目也一直占有很大比重,重视语文教育的意义无需多言,说小了,语文教育牵扯着每个家庭的神经,说大了,则是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名作欣赏》开辟这一栏目,即是希望为广大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和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提供平台,对这一话题有所介入和发声。  相比较而言,语文教育本应是最简单的教学学科,在把语文还原为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之下,语文理
期刊
摘要:一首好的诗疗诗能够让读者获得“心理的治疗”“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中国新诗诗人,尤其新诗草创期的诗人和诗作承担了过多介入生活的“政治责任”,冰心和《纸船——寄母亲》例外。这首亲情诗疗诗可以治疗“依赖性”心理疾病,帮助病人觉察他的“亲在”。人类正是因为有“母爱”与“童心”,才有了“温情”与“温暖”。冰心是受泰戈尔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冰心在邮轮上因为《惆怅》而思念母亲而写《
期刊
摘要:沈从文自已的抒情性写作观和他对抒情问题的思考,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抒情论述当中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性。本文尝试考察抒情传统与沈从文短篇小说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抒情传统对沈从文短篇小说写作所发生的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 短篇小说 抒情传统  王德威在他的著作《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序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里第一小节《“有情”的历史》当中,首提即是:1961年夏天,沈从文
期刊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原载《收获》2005年第4、5期,2009年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可视为对消除城乡对立之理想主义的书写。书写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不少作家选择的方式是书写历史中的苦难与残酷。毕飞宇的切入点稍有不同,他大致看到了消除城乡对立之理想主义与劳动改造之理想主义的关系,最后的落脚点是“疯了”(吴蔓玲疯了),理想主义走到极致,就是疯狂。历史中自然有大的苦难与悲剧,但对理想主义的书写
期刊
摘要:在对王国维词学的研究者中,张尔田是能抓住特色且不乏批判色彩的较早的一位。在新旧并存的现代中国,与除旧布新的历史进程不一致的,则是王国维治学由“新人物”至“粹然一轨于正”的选择。而张尔田对王国维词学的认知,同样表现出新旧缠夹,以旧为主的特色。  关键词:王国维 张尔田 词学 新旧之变  王国维及其学说常说常新,其词学更是百余年来的显学。在众多解读王国维词学的名家中,有一位虽能精准点到王国维词学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莫言小说《红高粱》的叙事艺术,选题不是很新,但文本解读很有深度,意在提升和推进莫言作品的艺术欣赏与阅读普及:繁复交叉的叙事视角使得场面调度自如,故事讲述活泼多姿;童心盎然与丰盈感觉造成的“陌生化效果”,以及感觉的解放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和马尔库塞所倡导的人的解放的命题;写实与象征相融产生的“红高粱精神”与“种的退化”的命题;中国农民之生命的英雄主义与生命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经验的根本所在。
期刊
摘要:《乡愁》是乡愁型诗疗诗中的精品,个人家国多方发挥,是通过个体的乡愁抒情来表达群体的政治诉求的抒情政治诗,具有抒情性和政治性,颇能呈現出中国诗人及中国文人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写作和阅读这首诗都可以产生高级情感,尤其是爱国情感,可以让人获得道德愉快,既给浪迹天涯却无法落叶归根的游子以心灵的安慰,又给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却有些爱莫能助的浪子以思想的启迪。  关键词:乡愁 乡愁诗 抒情性 政治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