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些年前,有人写过“不戴帽子的皇帝”,说的是记者。论风光程度,电视记者恐怕要位居前列,不过这都是几年前的旧闻了,现在的电视记者差不多已经成了“手持遥控器的乞丐”,我为他们设计的对白是:行行好,看看我的节目吧!
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视遥控器吗?这个话题可能不会提起你多大兴趣,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有电视机就该有遥控器,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
是天经地义的吗?电视机一开始是没有遥控器的,调频主要依靠屏幕一边的旋纽。电视遥控器的发明背景,据说与英国女王有关。当年,女王陛下和许多家庭妇女一样也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并且很不情愿站起来调台,当然,只要女王陛下对某个频道失去了兴致,就有侍卫会立即代她调频,直到女王叫停。不过,女王陛下很快发现了问题,那些可恶的小报居然连她每天看的什么电视节目都了如指掌,并讽刺女王格调不高,理由是她所看的节目格调不高。问题显然出在侍卫身上——女王看什么节目原来是可以卖钱的,更换侍卫不是长治久安之计,深感苦恼的女王只好下达一项指示,要求电视机厂家生产可以让她不要离座就能转换频道的机器(据《中国经济周刊》2007第36期)。
遥控器最初是为了方便女王陛下的,但咱们平头百姓如今也在分享着这份方便。有调查显示,在手动调频的时代,换一次台平均要花上40秒的时间,所以一般人也就懒得调它,而现在人们观看电视时调换频道的频率已经变为平均7秒,也就是说平均7秒钟观众就可能换一次台。如此看来,女王陛下给观众们带来的是方便,给广告主带来的其实是不幸,而带给电视人的,则几乎是一场噩梦。因为在琳琅满目的电视频道里,要想吸引眼球或留住观众,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还得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你的所有努力,不是都能得到观众承认的。
电视界的一位同仁说过,遥控器可爱又可恨。可爱,因为它方便,可恨呢?观众本来调到某个频道还可以多看一会儿,现在“啪”的一下掉头就走了。我不敢苟同:没有遥控器的时代,观众光顾某个频道的几率会更大,也就意味着光顾某些频道的几率会更小;而有了遥控器,毕竟它还有机会看某些频道一眼两眼,好看他自然会锁定,不好看他当然会义无反顾地调走。
遥控器遥控的是电视机,还是电视人呢?从物理学意义上说,遥控器它控制的仅仅是电视机,而从传播学意义上说,它控制的是电视节目、电视频道,以及节目、频道之后的那些人。在市场经济时代,遥控器同样被开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当然开发者不再仅仅是小报,而开发的主题也不仅仅是女王的收视喜好。如今,几乎每一个广告商、广告主都希望他们的产品形象能得到受众最多关注,或频频光顾的节目、频道。因此,对遥控器行为所进行抽样调查产生的一组数据——收视率,自然受到广告商、广告主的追捧,继而受到电视台、电视人的膜拜,别无他,只因为收视率可以折算成广告收入,可以兑换为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
如果收视率调查方法是科学的,譬如样本户的数量、样本户的分布足以体现当下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如果收视率调查数据是公正的,没有向调查机构贿购或者买通样本户的伎俩的存在;如果节目评价制度,是建立在收视率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评定,那么,电视节目、电视频道才有可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否则,遥控器不仅会遥控直至伤害电视制作者,最终还会遥控乃至伤害电视节目的接受者。现在,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主持人的庸俗化、电视剧的戏说风已经到了令许多人忍无可忍的地步,我以为,问题不全在电视人身上,更不在收视率身上,“杀人”的不是“刀”,而是在罪恶欲望支配下的那个“人”。
继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之后,最近又有消息传出,某省级卫视一档宏大制作的节目,号称“原生态”“事件类”。其中嘉宾和情节却有程度不同的编造与演绎,真实的主持人身份与谈话节目的形态,更给人以假乱真的感觉。外地一家都市报记者信以为真,在追踪寻访某档节目的一个当事人时,才发现“查无此人”,记者披露这一情况后,引起网上一片哗然。无意为电视台的编导或制片人开脱责任,他们的技术变形或职业失守,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太依赖观众自发的“遥控”,而某些部门的管理又频频“失控”,以致对收视率的开发、利用,常常是简单的,又是过度的。
当我们在镜子里看到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会去修理镜子,而会修理被镜子反映出来的东西。对于当下电视文化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假、丑、恶,不能仅仅满足于治理、整顿电视节目、电视频道,应当在治本上寻求突破,尽快完善评价制度、健全监管体系,于无声处引导电视人确立科学开发、理性运用收视率的态度。
在电视机前,我们应当是遥控器的主人,而电视人也不该沦为它的奴隶!在“奴隶”的状态下,人不可能身心和谐,也就不会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最佳的发挥。
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视遥控器吗?这个话题可能不会提起你多大兴趣,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有电视机就该有遥控器,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
是天经地义的吗?电视机一开始是没有遥控器的,调频主要依靠屏幕一边的旋纽。电视遥控器的发明背景,据说与英国女王有关。当年,女王陛下和许多家庭妇女一样也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并且很不情愿站起来调台,当然,只要女王陛下对某个频道失去了兴致,就有侍卫会立即代她调频,直到女王叫停。不过,女王陛下很快发现了问题,那些可恶的小报居然连她每天看的什么电视节目都了如指掌,并讽刺女王格调不高,理由是她所看的节目格调不高。问题显然出在侍卫身上——女王看什么节目原来是可以卖钱的,更换侍卫不是长治久安之计,深感苦恼的女王只好下达一项指示,要求电视机厂家生产可以让她不要离座就能转换频道的机器(据《中国经济周刊》2007第36期)。
遥控器最初是为了方便女王陛下的,但咱们平头百姓如今也在分享着这份方便。有调查显示,在手动调频的时代,换一次台平均要花上40秒的时间,所以一般人也就懒得调它,而现在人们观看电视时调换频道的频率已经变为平均7秒,也就是说平均7秒钟观众就可能换一次台。如此看来,女王陛下给观众们带来的是方便,给广告主带来的其实是不幸,而带给电视人的,则几乎是一场噩梦。因为在琳琅满目的电视频道里,要想吸引眼球或留住观众,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还得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你的所有努力,不是都能得到观众承认的。
电视界的一位同仁说过,遥控器可爱又可恨。可爱,因为它方便,可恨呢?观众本来调到某个频道还可以多看一会儿,现在“啪”的一下掉头就走了。我不敢苟同:没有遥控器的时代,观众光顾某个频道的几率会更大,也就意味着光顾某些频道的几率会更小;而有了遥控器,毕竟它还有机会看某些频道一眼两眼,好看他自然会锁定,不好看他当然会义无反顾地调走。
遥控器遥控的是电视机,还是电视人呢?从物理学意义上说,遥控器它控制的仅仅是电视机,而从传播学意义上说,它控制的是电视节目、电视频道,以及节目、频道之后的那些人。在市场经济时代,遥控器同样被开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当然开发者不再仅仅是小报,而开发的主题也不仅仅是女王的收视喜好。如今,几乎每一个广告商、广告主都希望他们的产品形象能得到受众最多关注,或频频光顾的节目、频道。因此,对遥控器行为所进行抽样调查产生的一组数据——收视率,自然受到广告商、广告主的追捧,继而受到电视台、电视人的膜拜,别无他,只因为收视率可以折算成广告收入,可以兑换为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
如果收视率调查方法是科学的,譬如样本户的数量、样本户的分布足以体现当下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如果收视率调查数据是公正的,没有向调查机构贿购或者买通样本户的伎俩的存在;如果节目评价制度,是建立在收视率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评定,那么,电视节目、电视频道才有可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否则,遥控器不仅会遥控直至伤害电视制作者,最终还会遥控乃至伤害电视节目的接受者。现在,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主持人的庸俗化、电视剧的戏说风已经到了令许多人忍无可忍的地步,我以为,问题不全在电视人身上,更不在收视率身上,“杀人”的不是“刀”,而是在罪恶欲望支配下的那个“人”。
继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之后,最近又有消息传出,某省级卫视一档宏大制作的节目,号称“原生态”“事件类”。其中嘉宾和情节却有程度不同的编造与演绎,真实的主持人身份与谈话节目的形态,更给人以假乱真的感觉。外地一家都市报记者信以为真,在追踪寻访某档节目的一个当事人时,才发现“查无此人”,记者披露这一情况后,引起网上一片哗然。无意为电视台的编导或制片人开脱责任,他们的技术变形或职业失守,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太依赖观众自发的“遥控”,而某些部门的管理又频频“失控”,以致对收视率的开发、利用,常常是简单的,又是过度的。
当我们在镜子里看到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会去修理镜子,而会修理被镜子反映出来的东西。对于当下电视文化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假、丑、恶,不能仅仅满足于治理、整顿电视节目、电视频道,应当在治本上寻求突破,尽快完善评价制度、健全监管体系,于无声处引导电视人确立科学开发、理性运用收视率的态度。
在电视机前,我们应当是遥控器的主人,而电视人也不该沦为它的奴隶!在“奴隶”的状态下,人不可能身心和谐,也就不会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最佳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