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世界上第一座城市——西亚巴勒斯坦杰里科在地球上诞生,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两万多座城市,而在我国也拥有600多座大中小城市。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左右着人的生活方式,也主导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犹如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人们投入它的怀抱。
一
放眼全球,我们看到,世界许多著名的城市,在不同时期完成了品牌的发展历程,塑造出鲜明的城市特色。如威尼斯的“水上之都”,巴黎的“时装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慕尼黑的“啤酒之都”,洛杉矶的“电影之都”,里约热内卢的“狂欢之都”等等,这些世界品牌城市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从它们演进崛起的过程,我们发现:这些世界品牌城市的建立,无不根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地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诸方面的有利条件,构建成城市独具的特色。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个性,它是一个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特征的总和。一个城市的特色是整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亮点,是一个城市独具的魅力。一个城市越有特色就越有品位,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不同城市所具有的城市魅力形成各自的城市品牌,就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先机。
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国际城市发展的潮流,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在如何构建中国品牌城市上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体系和有针对性的设计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中国城市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历经十年时间的系统研究,鲜明地提出城市主体文化的概念,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城市文化的大讨论。他认为,世界品牌城市的演进之路就是城市文化的主题之路。城市文化主题不是狭义上的文化,它是一个城市战略意义上的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文化。
许多资深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在如何打造中国特色城市上,理论思想储备不足、目标不清晰、思路不对称、操作性不强。必须在特色城市建设理论思想上突破和创新,必须创新出一套特色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和一套特色城市建设设计的新机制,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特色城市建设中的各类棘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城市目标才能实现。
21世纪进入到一个推荐品牌的时代,城市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城市品牌时代,国内外的城市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国内城市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我们的城市应有相应的措施,迅速改变城市无主题、盲目化的发展策略和避免“千城一面”“千城一化”的倾向,抓住机遇,让中国城市走进世界品牌城市的行列。
国际上品牌城市形成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经济的富足,文化的底蕴使我们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品牌城市的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保障。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去打造中国品牌城市已成为摆在当今各个城市发展中的新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很多城市的领导不仅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打造品牌城市的重大意义,也都认识到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特色,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要求也越高,特色城市建设成了现代城市建设的一种崭新要求。许多城市还聘请专家、学者设计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原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曾指出:“打造特色城市,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欧洲,看那些世界名牌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如今城市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杭州也要打造自己响亮的城市品牌。”青岛市还专门组织专家对世界名牌城市形成的经验进行系统研究,以推进青岛品牌城市战略。深圳市在近两年已把城市定位在“创新之城,中华之窗”上。浙江义乌将小商品文化打造成城市主题文化,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和专业城市正在兴起。今天,中国城市正以从未有的崭新姿态,向着构建品牌城市的愿景奋力冲刺!
二
2002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会第一次提出“城市价值链理念”,开展了中国城市竞争及解决方案的研究;2003年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城市定性、定位、定量、定策的“国家总和分析法”;2005年又在“首届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了未来1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今年9月,在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又顺应时代的潮流,正式发布了《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揭晓了“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榜”。 排名前10位的城市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南京市、杭州市、青岛市、成都市、宁波市和苏州市。
在这次峰会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作了专题发言,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五个方面大的变化。这三个阶段就是城市建设阶段、城市管理阶段和正在进入的城市品牌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正处于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转型期、城市现代化的加速期和区域国际化的提升期。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从经济快速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从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三是从政府管制转向公共服务;四是从城市竞争转向城乡统筹;五是从城市规模扩张转向城市品牌价值提升。透过这五大转向我们隐约可以找到打开未来城市发展之门的钥匙,那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增加城市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放大城市的品牌价值,最终把城市的发展引导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五宜”轨道上来。
城市是人类为自己建树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城市离不开人,这不仅因人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人们常年工作、生活的场所。因此在打造品牌城市时,我们应该站在“人”的立场,运用“人”的目光来审视,“五宜指数”则是完美的体现。“五宜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总目的,中国城市从总体上讲已进入一个品牌价值时代,并呈现出五方面新的态势:一是宜居成为城市发展最核心价值;二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品牌价值提升速度加快;三是内地和沿海城市品牌价值的差距正在缩小;四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品牌价值的支撑进一步加强;五是重大体育、文化等节事活动对城市品牌价值提升影响较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次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看,北京在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排行中名列第一,并成为全国最“宜业”和“宜游”的城市。这充分说明北京正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宜居的姿态走向世界。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城市发展与奥运会盛会将比翼双飞。品牌价值助力北京奥运,北京奥运放大城市品牌,北京不仅为中国、为全世界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且北京在后奥运时代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宜居是城市品牌价值的首要条件,为“第一要义”,它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宜业是城市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宜学是城市品牌价值的本质要求;宜商是城市品牌价值的内在动力;宜游是城市品牌价值的基本特征。“五宜指数”是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发展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市场导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品牌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价值的重要动力。一个品牌城市价值的最大化,不仅要看它是否具备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要看这个城市是否能够更快地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五位一体的价值指标是城市品牌的本质内涵,也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
连玉明教授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91年的26.94%到2006年底的43.9%,15年时间城市化率平均年增长1.13%。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高速增长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2002年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换句话说,到2020年如果按照我国人口总量14.5亿计算,那么6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城市人口将达到或突破8.7亿,也就是说,在今后十几年时间内,将会有3亿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也意味着将有3亿多农民需要解决就业或者需要城市提供就业岗位。
三
2006年,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并首次将城市生活质量量化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十二个方面作指标,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宜居更成为一个品牌城市的首要目的。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实现这一令人向往的愿景,其间有着许多制约的“拦路虎”,这就是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病”之一是人口无序的膨胀。在车站、商店、大街、公交车上、公园里人挤人、人碰人的现象是城市的一大景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各大城市普遍的问题,且以流动人口增加最为突出,从事经济活动和旅游人口又占前两位。以北京为例,1978年的流动人口只有30万,到了今年已超过350万,有70%集中在市区;在上海,1988年流动人口为120万,去年已超过450万;而在深圳,流动人口总数甚至超过常住人口数。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流动人口在为城市增添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诸多难以排解的问题,诸如住房、供应、就业以及孩子入学等问题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给城市增加新的不和谐因素,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城市病”之二是房价飞涨。城市有限的土地成为无限房价之载体,近年来城市的房价如坐直升机那样一直飙升,北京去年第一季度的房价竟上涨了17.3%,今年全国大城市上半年的房价平均又上涨了9.6%。为平抑房价,政府曾频出高招,但房价如脱缰的野马月月上涨的势头依然不减。大多数工薪阶层望家兴叹,望房生畏,低收入者只能无奈地向城区边缘地区迁居。
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自己的住宅里度过的。住宅是人安身立命、享受天伦之乐的港湾。在国际上通常把住房水平分为三个等级:每人一张床是最低标准,每户一套房是文明标准,每人一间房为宜居舒适标准。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许多城市住宅的人均水平上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居民住宅普遍拥挤,离宜居城市的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城市病”之三是交通拥堵。没有交通就没有城市,没有交通也不会有城市的繁荣和兴旺,便捷交通更是一个品牌城市的主要象征。现在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是车多路少,人多路窄,车行时速度慢,停车场严重缺乏,行人走路困难,成为一时难以解决的顽症。国家要靠发展汽车产业来拉动经济,汽车销售仍在增加。就说北京,现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已达310万辆,还以每天1000辆的速度在递增。按一般常规,当人、车、路三者相互适应地成比例增长时,交通拥堵才有缓解的可能。而现实表明,中国现有大城市路面的增长速度都大大落后于车辆增长的速度,城市道路的负荷已达最大的承受极限,往往一场暴雪、骤雨都可能引发城市交通的瘫痪。现在许多城市已进入“汽车社会”,对于汽车数量的膨胀引起的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至今还没有根治的对策。
除上述三点之外,“城市病”中还有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空间的缩小、就业的烦恼、看病的艰难、对公共安全的担扰等等,宜居城市应该是人们生活最快乐的城市,如果一个城市连宜居都谈不上,那打造品牌城市只能是一句口号!
纵上所述,打造中国的品牌城市,进而走向世界品牌城市之林,既充满着十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艰难的坎坷。但象征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城市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构造品牌城市的进程将稳步向前,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城市的领导者们已把品牌城市的建设作为既定的战略目标,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在脚踏实地探索找寻进入品牌城市的捷径,我们将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关注着!
一
放眼全球,我们看到,世界许多著名的城市,在不同时期完成了品牌的发展历程,塑造出鲜明的城市特色。如威尼斯的“水上之都”,巴黎的“时装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慕尼黑的“啤酒之都”,洛杉矶的“电影之都”,里约热内卢的“狂欢之都”等等,这些世界品牌城市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从它们演进崛起的过程,我们发现:这些世界品牌城市的建立,无不根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地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诸方面的有利条件,构建成城市独具的特色。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个性,它是一个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特征的总和。一个城市的特色是整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亮点,是一个城市独具的魅力。一个城市越有特色就越有品位,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不同城市所具有的城市魅力形成各自的城市品牌,就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先机。
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国际城市发展的潮流,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在如何构建中国品牌城市上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体系和有针对性的设计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中国城市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历经十年时间的系统研究,鲜明地提出城市主体文化的概念,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城市文化的大讨论。他认为,世界品牌城市的演进之路就是城市文化的主题之路。城市文化主题不是狭义上的文化,它是一个城市战略意义上的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文化。
许多资深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在如何打造中国特色城市上,理论思想储备不足、目标不清晰、思路不对称、操作性不强。必须在特色城市建设理论思想上突破和创新,必须创新出一套特色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和一套特色城市建设设计的新机制,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特色城市建设中的各类棘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城市目标才能实现。
21世纪进入到一个推荐品牌的时代,城市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城市品牌时代,国内外的城市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国内城市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我们的城市应有相应的措施,迅速改变城市无主题、盲目化的发展策略和避免“千城一面”“千城一化”的倾向,抓住机遇,让中国城市走进世界品牌城市的行列。
国际上品牌城市形成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经济的富足,文化的底蕴使我们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品牌城市的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保障。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去打造中国品牌城市已成为摆在当今各个城市发展中的新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很多城市的领导不仅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打造品牌城市的重大意义,也都认识到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特色,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要求也越高,特色城市建设成了现代城市建设的一种崭新要求。许多城市还聘请专家、学者设计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原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曾指出:“打造特色城市,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欧洲,看那些世界名牌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如今城市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杭州也要打造自己响亮的城市品牌。”青岛市还专门组织专家对世界名牌城市形成的经验进行系统研究,以推进青岛品牌城市战略。深圳市在近两年已把城市定位在“创新之城,中华之窗”上。浙江义乌将小商品文化打造成城市主题文化,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和专业城市正在兴起。今天,中国城市正以从未有的崭新姿态,向着构建品牌城市的愿景奋力冲刺!
二
2002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会第一次提出“城市价值链理念”,开展了中国城市竞争及解决方案的研究;2003年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城市定性、定位、定量、定策的“国家总和分析法”;2005年又在“首届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了未来1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今年9月,在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又顺应时代的潮流,正式发布了《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揭晓了“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榜”。 排名前10位的城市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南京市、杭州市、青岛市、成都市、宁波市和苏州市。
在这次峰会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作了专题发言,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五个方面大的变化。这三个阶段就是城市建设阶段、城市管理阶段和正在进入的城市品牌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正处于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转型期、城市现代化的加速期和区域国际化的提升期。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从经济快速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从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三是从政府管制转向公共服务;四是从城市竞争转向城乡统筹;五是从城市规模扩张转向城市品牌价值提升。透过这五大转向我们隐约可以找到打开未来城市发展之门的钥匙,那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增加城市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放大城市的品牌价值,最终把城市的发展引导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五宜”轨道上来。
城市是人类为自己建树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城市离不开人,这不仅因人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人们常年工作、生活的场所。因此在打造品牌城市时,我们应该站在“人”的立场,运用“人”的目光来审视,“五宜指数”则是完美的体现。“五宜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总目的,中国城市从总体上讲已进入一个品牌价值时代,并呈现出五方面新的态势:一是宜居成为城市发展最核心价值;二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品牌价值提升速度加快;三是内地和沿海城市品牌价值的差距正在缩小;四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品牌价值的支撑进一步加强;五是重大体育、文化等节事活动对城市品牌价值提升影响较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次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看,北京在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排行中名列第一,并成为全国最“宜业”和“宜游”的城市。这充分说明北京正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宜居的姿态走向世界。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城市发展与奥运会盛会将比翼双飞。品牌价值助力北京奥运,北京奥运放大城市品牌,北京不仅为中国、为全世界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且北京在后奥运时代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宜居是城市品牌价值的首要条件,为“第一要义”,它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宜业是城市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宜学是城市品牌价值的本质要求;宜商是城市品牌价值的内在动力;宜游是城市品牌价值的基本特征。“五宜指数”是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发展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市场导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品牌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价值的重要动力。一个品牌城市价值的最大化,不仅要看它是否具备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要看这个城市是否能够更快地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五位一体的价值指标是城市品牌的本质内涵,也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
连玉明教授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91年的26.94%到2006年底的43.9%,15年时间城市化率平均年增长1.13%。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高速增长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2002年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换句话说,到2020年如果按照我国人口总量14.5亿计算,那么6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城市人口将达到或突破8.7亿,也就是说,在今后十几年时间内,将会有3亿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也意味着将有3亿多农民需要解决就业或者需要城市提供就业岗位。
三
2006年,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并首次将城市生活质量量化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十二个方面作指标,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宜居更成为一个品牌城市的首要目的。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实现这一令人向往的愿景,其间有着许多制约的“拦路虎”,这就是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病”之一是人口无序的膨胀。在车站、商店、大街、公交车上、公园里人挤人、人碰人的现象是城市的一大景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各大城市普遍的问题,且以流动人口增加最为突出,从事经济活动和旅游人口又占前两位。以北京为例,1978年的流动人口只有30万,到了今年已超过350万,有70%集中在市区;在上海,1988年流动人口为120万,去年已超过450万;而在深圳,流动人口总数甚至超过常住人口数。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流动人口在为城市增添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诸多难以排解的问题,诸如住房、供应、就业以及孩子入学等问题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给城市增加新的不和谐因素,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城市病”之二是房价飞涨。城市有限的土地成为无限房价之载体,近年来城市的房价如坐直升机那样一直飙升,北京去年第一季度的房价竟上涨了17.3%,今年全国大城市上半年的房价平均又上涨了9.6%。为平抑房价,政府曾频出高招,但房价如脱缰的野马月月上涨的势头依然不减。大多数工薪阶层望家兴叹,望房生畏,低收入者只能无奈地向城区边缘地区迁居。
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自己的住宅里度过的。住宅是人安身立命、享受天伦之乐的港湾。在国际上通常把住房水平分为三个等级:每人一张床是最低标准,每户一套房是文明标准,每人一间房为宜居舒适标准。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许多城市住宅的人均水平上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居民住宅普遍拥挤,离宜居城市的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城市病”之三是交通拥堵。没有交通就没有城市,没有交通也不会有城市的繁荣和兴旺,便捷交通更是一个品牌城市的主要象征。现在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是车多路少,人多路窄,车行时速度慢,停车场严重缺乏,行人走路困难,成为一时难以解决的顽症。国家要靠发展汽车产业来拉动经济,汽车销售仍在增加。就说北京,现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已达310万辆,还以每天1000辆的速度在递增。按一般常规,当人、车、路三者相互适应地成比例增长时,交通拥堵才有缓解的可能。而现实表明,中国现有大城市路面的增长速度都大大落后于车辆增长的速度,城市道路的负荷已达最大的承受极限,往往一场暴雪、骤雨都可能引发城市交通的瘫痪。现在许多城市已进入“汽车社会”,对于汽车数量的膨胀引起的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至今还没有根治的对策。
除上述三点之外,“城市病”中还有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空间的缩小、就业的烦恼、看病的艰难、对公共安全的担扰等等,宜居城市应该是人们生活最快乐的城市,如果一个城市连宜居都谈不上,那打造品牌城市只能是一句口号!
纵上所述,打造中国的品牌城市,进而走向世界品牌城市之林,既充满着十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艰难的坎坷。但象征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城市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构造品牌城市的进程将稳步向前,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城市的领导者们已把品牌城市的建设作为既定的战略目标,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在脚踏实地探索找寻进入品牌城市的捷径,我们将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