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然从梦中醒来,浑身轻松。四周一片寂静,悄无声息。心,像周围环境一样宁静、安适。房间里已经很亮了,窗外的树梢上闪着亮光。这时候,我心里也霎时一亮,猛然想到:七十年前,大约就是这个时候,我来到世间。
母亲曾多次对我说过,我出生的时候,太阳离地“一竿子高”。那是在我们乡下,人们都习惯用这种方式表示时间。如今城市的高楼遮住了朝阳,眼下的时刻,估计就是太阳离地“一竿子高”。
但我出生的时候却没有宁静。那正是战乱时代,日本鬼子打进了中国。我们的家乡在日本鬼子到来之前已处于极其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溃兵逞凶,土匪横行,百姓们四处逃难。我一生下来母亲就在怀里揣着我东躲西藏。逃难的人怕孩子哭,尤其是在夜间;而我却偏偏哭声很大而且不止,很让父母为难——啊,那样的年月,谁能想到会有七十年后的今天!
我心里闪过了父母的饱经风霜的慈爱的面容。几年前,他们已先后辞世,所幸的是,他们都高寿,赶上了好日子的一个尾巴。愿他们安息!
洗漱完毕,先在房间里活动一下腿脚,然后出去走走。一会儿慢走,一会儿快走,伸伸胳膊踢踢腿,觉得仍然灵活、有力。这些年,居民小区添置了许多运动器械,各式各样的都有,非常方便。走过去试试,还行,双杠还能撑起来,跳绳还能跳“双摇”。我很满足,庆幸自己还算健康。这首先要感谢父母的赐予。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勤劳的人,身体强健,而且,我出生时,他们都是二十几岁,正当青春年华。他们给了我良好的体质,让我受用终生。其次要感谢苦难的经历。小时候我跟父母一起受过苦,挨过饿,在最初的二十几年里经历过三次大饥荒,所以吃东西从来不讲究,能吃饱就好。这也使得营养自然地保持平衡,不存在偏食或营养过剩的问题。还有我也应该感谢自己,和父母一样,我也是个勤勉耐劳的人,能吃苦,不惜力。上学的时候喜欢运动,虽然不是运动员,但样样活动都能搞一点。工作后下乡劳动,各类农活都不陌生,能跟农村的壮小伙比着干。“文革”中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在采石场采石头。那是一种硬碰硬的力气活儿,但也干下来了,而且后来能跟当地的石匠师傅干一样多。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常常教导我:“年轻人别怕出力——出力长力”;又说,“凭良心干活,累不着人”。这是我几十年来的座右铭。有了这样的经历,到今天,落下一副好身板。
走在路上,我甚至想跳一跳。但在拐弯处的玻璃窗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满头白发,脚步又放稳了些。
退休已经几年了,但人“退”了,心却“休”不下来。总想做点事,一方面使生活过得充实,一方面也了却一点未了的心愿。过去,我在大学工作三十年,又在文化部门工作近十年,经历过一些事情,也算有点经验,眼下,身体、精神都还好,不做点事觉得连自己也对不住。年轻时写过两句话,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如今,“似锦”年华已经逝去,但仍不愿虚度光阴,白吃干饭。几年前开始做两个课题,断断续续已做了一些,中间遇到不少麻烦,几乎做不下去,但仍不愿放弃;也知道这类图书出版困难,即使写出来,不贴钱也很难出版,纯粹是“赔钱赚吆喝”,但还是要搞下去。因为一是有过承诺,二是觉得还有意义,事情虽小,总要有人做——说大一点,这也算是对文化的坚持或坚守吧!
喜欢鲁迅的两句诗:“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一种心态,身居斗室,心系天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大多如此。退休以后,要管的事少了,要关心的事却越来越多、越广,小到水管漏水,小区绿化,大到中东战争,两岸关系,陈水扁搞“公投”,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等,等等。心中系念,绵绵不绝,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时忍不住也发一点议论或牢骚,而且十分认真,十分动情,仿佛这天下大事真的系于自己一身。不过,逢到这种时候我一边也劝自己要及时“打住”,免得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虽这么想,但还是放不下,内心深处还在等着听不知什么地方“惊雷”炸响呢。
还是像年轻时候一样,一在案前坐下就常常忘了时间。该吃饭了,老伴过来叫,总要数落几句——这也习惯了,就当一道菜吧。
每天傍晚去幼儿园接小孙女,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大的快乐。牵着丫丫的手,听她不停地“爷爷”“爷爷”地叫着,像天籁一样,我的心都醉了。
晚上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是什么?
记得有人曾把人生比作酒杯,把岁月比作杯中之酒,时光流逝,岁月渐消,最后是酒尽杯空,人生便到了尽头。这个比喻很得到一些人的赞赏,而其实并不恰当。或者说它只表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一种浅层的外在现象,而未洞见其内在含义;它所流露的多半是对人生的无奈与叹息,而未能透视其进取本质与积极意义。
我向来以为,所谓人生,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时间是框架,行为是内容。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并不完全虚度年华或碌碌无为,那么在有限的时间框架内他的行为总具有双向的意义:有付出便有收获。比如,你栽了树,就会收获绿荫与果实;掘了井,就会收获甘泉和丰收,如此等等。而且,这收获往往会超过你的付出,不仅使你个人得到回报,还会有益于他人,以至造福社会,惠及子孙。这收获便是人生的创造,岁月的果实。人的生命便是在这种付出与收获同时进行的双向置换中度过的。你付出的多,收获也必丰盈,人生必然充实。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人生的宝贵,就在于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生命的创造:岁月的付出总伴随着创造的硕果。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人生岂不成了一个空壳,一场幻梦?
所以我想,如果把人生比作酒杯,那么事情似乎应该是这样:岁月之酒虽一天天减少,终有尽时,而由此获得的人生的另一种佳酿必将同时一天天更其充盈,更其甘醇,那便是生命的真实价值……
深深地感到过去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足,许多缺憾,都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荒废了时间。“往者不鉴,来者可追”,但愿今后还能有所弥补。
临睡前总要默诵几首古诗词,这是一天里最后的功课。在迷迷糊糊中忽然有陆放翁的两句诗飘在眼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很向往诗中那“铁马冰河”的意境。但思维已渐模糊,幽幽然进入黑甜之乡,却并未见“铁马冰河”的壮景。
母亲曾多次对我说过,我出生的时候,太阳离地“一竿子高”。那是在我们乡下,人们都习惯用这种方式表示时间。如今城市的高楼遮住了朝阳,眼下的时刻,估计就是太阳离地“一竿子高”。
但我出生的时候却没有宁静。那正是战乱时代,日本鬼子打进了中国。我们的家乡在日本鬼子到来之前已处于极其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溃兵逞凶,土匪横行,百姓们四处逃难。我一生下来母亲就在怀里揣着我东躲西藏。逃难的人怕孩子哭,尤其是在夜间;而我却偏偏哭声很大而且不止,很让父母为难——啊,那样的年月,谁能想到会有七十年后的今天!
我心里闪过了父母的饱经风霜的慈爱的面容。几年前,他们已先后辞世,所幸的是,他们都高寿,赶上了好日子的一个尾巴。愿他们安息!
洗漱完毕,先在房间里活动一下腿脚,然后出去走走。一会儿慢走,一会儿快走,伸伸胳膊踢踢腿,觉得仍然灵活、有力。这些年,居民小区添置了许多运动器械,各式各样的都有,非常方便。走过去试试,还行,双杠还能撑起来,跳绳还能跳“双摇”。我很满足,庆幸自己还算健康。这首先要感谢父母的赐予。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勤劳的人,身体强健,而且,我出生时,他们都是二十几岁,正当青春年华。他们给了我良好的体质,让我受用终生。其次要感谢苦难的经历。小时候我跟父母一起受过苦,挨过饿,在最初的二十几年里经历过三次大饥荒,所以吃东西从来不讲究,能吃饱就好。这也使得营养自然地保持平衡,不存在偏食或营养过剩的问题。还有我也应该感谢自己,和父母一样,我也是个勤勉耐劳的人,能吃苦,不惜力。上学的时候喜欢运动,虽然不是运动员,但样样活动都能搞一点。工作后下乡劳动,各类农活都不陌生,能跟农村的壮小伙比着干。“文革”中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在采石场采石头。那是一种硬碰硬的力气活儿,但也干下来了,而且后来能跟当地的石匠师傅干一样多。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常常教导我:“年轻人别怕出力——出力长力”;又说,“凭良心干活,累不着人”。这是我几十年来的座右铭。有了这样的经历,到今天,落下一副好身板。
走在路上,我甚至想跳一跳。但在拐弯处的玻璃窗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满头白发,脚步又放稳了些。
退休已经几年了,但人“退”了,心却“休”不下来。总想做点事,一方面使生活过得充实,一方面也了却一点未了的心愿。过去,我在大学工作三十年,又在文化部门工作近十年,经历过一些事情,也算有点经验,眼下,身体、精神都还好,不做点事觉得连自己也对不住。年轻时写过两句话,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如今,“似锦”年华已经逝去,但仍不愿虚度光阴,白吃干饭。几年前开始做两个课题,断断续续已做了一些,中间遇到不少麻烦,几乎做不下去,但仍不愿放弃;也知道这类图书出版困难,即使写出来,不贴钱也很难出版,纯粹是“赔钱赚吆喝”,但还是要搞下去。因为一是有过承诺,二是觉得还有意义,事情虽小,总要有人做——说大一点,这也算是对文化的坚持或坚守吧!
喜欢鲁迅的两句诗:“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一种心态,身居斗室,心系天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大多如此。退休以后,要管的事少了,要关心的事却越来越多、越广,小到水管漏水,小区绿化,大到中东战争,两岸关系,陈水扁搞“公投”,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等,等等。心中系念,绵绵不绝,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时忍不住也发一点议论或牢骚,而且十分认真,十分动情,仿佛这天下大事真的系于自己一身。不过,逢到这种时候我一边也劝自己要及时“打住”,免得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虽这么想,但还是放不下,内心深处还在等着听不知什么地方“惊雷”炸响呢。
还是像年轻时候一样,一在案前坐下就常常忘了时间。该吃饭了,老伴过来叫,总要数落几句——这也习惯了,就当一道菜吧。
每天傍晚去幼儿园接小孙女,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大的快乐。牵着丫丫的手,听她不停地“爷爷”“爷爷”地叫着,像天籁一样,我的心都醉了。
晚上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是什么?
记得有人曾把人生比作酒杯,把岁月比作杯中之酒,时光流逝,岁月渐消,最后是酒尽杯空,人生便到了尽头。这个比喻很得到一些人的赞赏,而其实并不恰当。或者说它只表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一种浅层的外在现象,而未洞见其内在含义;它所流露的多半是对人生的无奈与叹息,而未能透视其进取本质与积极意义。
我向来以为,所谓人生,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时间是框架,行为是内容。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并不完全虚度年华或碌碌无为,那么在有限的时间框架内他的行为总具有双向的意义:有付出便有收获。比如,你栽了树,就会收获绿荫与果实;掘了井,就会收获甘泉和丰收,如此等等。而且,这收获往往会超过你的付出,不仅使你个人得到回报,还会有益于他人,以至造福社会,惠及子孙。这收获便是人生的创造,岁月的果实。人的生命便是在这种付出与收获同时进行的双向置换中度过的。你付出的多,收获也必丰盈,人生必然充实。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人生的宝贵,就在于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生命的创造:岁月的付出总伴随着创造的硕果。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人生岂不成了一个空壳,一场幻梦?
所以我想,如果把人生比作酒杯,那么事情似乎应该是这样:岁月之酒虽一天天减少,终有尽时,而由此获得的人生的另一种佳酿必将同时一天天更其充盈,更其甘醇,那便是生命的真实价值……
深深地感到过去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足,许多缺憾,都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荒废了时间。“往者不鉴,来者可追”,但愿今后还能有所弥补。
临睡前总要默诵几首古诗词,这是一天里最后的功课。在迷迷糊糊中忽然有陆放翁的两句诗飘在眼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很向往诗中那“铁马冰河”的意境。但思维已渐模糊,幽幽然进入黑甜之乡,却并未见“铁马冰河”的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