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20日,梁平县梁山街道八角村。
“流转土地有3000多元租金;孩子务工收入大约两万元;我和老伴在茶园采茶,也挣到一些钱……”时近年关,70多岁的王先云正在“年终总结”。
“要不是村干部动员我参加土地流转,我家哪能收入这么多!”老人说着,喜上眉梢。
“赶鸭子下河”
27岁以前,胡功喜很少抽烟。27岁以后,他一天要抽三包烟。
1998年,27岁的胡功喜当选八角村村委会主任。
“男人就应该干一番大事业!”上任之初,他雄心万丈。
现实却泼了他一盆冷水。
八角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八分。在这些零碎的土地上,乡亲们年复一年种水稻。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800多元。
上任后,胡功喜怎一个“急”字了得。
其时,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
胡功喜从中嗅到了机遇。“农民可以生财的资源就两件——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资源。”他说,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使农民获得租金、股金等财产性收入,更可以将土地集约起来,发展现代农业。
和其他村干部一商量,大家一致同意:“赶鸭子下河”——动员农民参加,尝试土地流转。
可是,尝试却以苦涩收场。
2000年,一个老板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多亩土地,修建了一个梨树种植园。却不想,由于经营不善,种植园资金链断裂,老板溜之大吉。
村干部只得动用集体经济积攒的上万元钱,为参与流转的农户保底,才渡过了难关。
“流转风险大,还是种田算了!”挫折面前,有人打起退堂鼓。
“不行!”胡功喜摇头,“有风险很正常,关键是找到规避办法!”
创建管委会
2003年初的一天,致富能手张盛平找到胡功喜,提出请求。
“我想在村里建茶园,发展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新型茶业。”
“支持!”
“我好久能租到土地?”
“你先向管委会提交申请,管委会审议通过就行。”
“管委会?干啥的?”
…………
2003年,在土地流转中经历挫折的胡功喜,总结了现行土地流转机制存在的三个问题。
首先,农业现代化存在经营风险,一旦项目经营发生困难,就可能损害农户利益。
其次,土地流转由农户分散进行,流转程序不规范。
再次,项目审核和利益分配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督。
针对这些问题,八角村成立了土地流转管理委员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业主代表共同参加,采取村民自愿参加和民主表决方式,共同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相关事宜。
“作为土地流转管理主体,管委会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土地流转工作。”胡功喜说。
有了这个主体,土地流转模式就由“农民对业主”转变为“农民对管委会,管委会对业主”。
管委会的成立,立马为八角村的土地流转打开了局面。
“八角模式”
“我的请求能通过吗?”
2003年7月的一天,八角村党总支会议室,张盛平有点紧张。
不久前,他选好了流转地块,将项目命名为“平川茶园”,随即向管委会提交了申请。
这天,管委会召开大会,专项审议他的申请。
会议由新任村党总支书记胡功喜主持,村干部、党员代表、流转地块农户、群众代表齐集,按照管委会章程逐项审议。
“同意。”党员代表表态。
“同意。”群众代表表态。
…………
“经审议,我们一致同意。”
听到结果,张盛平喜上眉梢。
“土地流转前,用地者先在约定范围内选地,再向管委会提出申请。”胡功喜说,“接到申请,管委会进行审查和民主评议,审议合格才能开始流转。”
这是八角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规范进入程序,严把入口关。
流转请求通过后,张盛平和管委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按每亩地250公斤谷子的市场价预付一年的租金,按每亩地25公斤谷子的市场价预付服务费。
按照管委会新规,流转土地,业主须先向管委会预交一年租金。在业主遇到经营风险时,这笔资金就会被用来保障流转农民的基本收入。同时,业主每年还须向管委会缴纳一定的服务费,作为村里公共服务基金。
这是八角村土地流转的第二个环节——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规避项目经营风险。
合同签订后,胡功喜流转了300亩土地。
“土地流转的租金给了我们,但他们缴纳的服务费怎么用,我们哪里知道?”老农王先云质疑。
“管委会有公开制度,你就等着瞧吧!”胡功喜解释道。
不久后,在一次村民大会上,王先云听到了这个消息。
“通过土地流转,村里收取了服务费,我们准备用这些钱给村里新建活动室!大家同不同意?”
“同意!”
“胡书记没骗我。”开完会,王先云挺高兴——管委会制订了民主监督程序,村里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的公共收益,将专项用于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建设,每半年向村民公开一次管理和使用情况。
这就是八角村土地流转的第三个环节——创新监督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和使用。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就此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
“这是平野盛园。”
“这是翠屏山庄。”
“这是莲藕种植基地。”
…………
2012年12月21日,胡功喜开着老旧的皮卡车,载着两位游客在八角村穿梭。
在一个面积约300亩的茶园前,皮卡车停了下来。
“这里就是平川茶园。”胡功喜介绍着,仿佛老练的职业导游。
“经过十年发展,这个项目已经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我还搞起了观光旅游。”张盛平嘴角挂着笑意。
张盛平的平川茶园,已经创出了全国名牌茶——“平川翠芽”。
王先云把家里的地都转包给了张盛平。
“女儿出嫁了,儿子出门打工,就我和老伴在家。”王先云说,过去自己种地,不算人工成本,遇上好年景,一亩地也就赚300来块钱,现在水田转包出去后,一亩租金相当于250公斤谷子,市价400多块,“比自己种还多收入100多块钱。”
王先云的老伴在茶园帮工摘茶,一年也可以挣2000多块钱。
和平川茶园一样,通过“八角模式”,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八角村全面推进——2012年,八角村已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40多个,其中占地百亩以上的项目有6个,占地数十亩的中型项目30多个,总产值上亿元。其中,既有年繁育水禽300万只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也有占地500亩的莲藕种植基地,还有一家获得“市级示范社”荣誉的养猪专业合作社……
2012年,八角村人均年收入达9800多元,是土地流转前的近六倍。
“流转土地有3000多元租金;孩子务工收入大约两万元;我和老伴在茶园采茶,也挣到一些钱……”时近年关,70多岁的王先云正在“年终总结”。
“要不是村干部动员我参加土地流转,我家哪能收入这么多!”老人说着,喜上眉梢。
“赶鸭子下河”
27岁以前,胡功喜很少抽烟。27岁以后,他一天要抽三包烟。
1998年,27岁的胡功喜当选八角村村委会主任。
“男人就应该干一番大事业!”上任之初,他雄心万丈。
现实却泼了他一盆冷水。
八角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八分。在这些零碎的土地上,乡亲们年复一年种水稻。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800多元。
上任后,胡功喜怎一个“急”字了得。
其时,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
胡功喜从中嗅到了机遇。“农民可以生财的资源就两件——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资源。”他说,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使农民获得租金、股金等财产性收入,更可以将土地集约起来,发展现代农业。
和其他村干部一商量,大家一致同意:“赶鸭子下河”——动员农民参加,尝试土地流转。
可是,尝试却以苦涩收场。
2000年,一个老板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多亩土地,修建了一个梨树种植园。却不想,由于经营不善,种植园资金链断裂,老板溜之大吉。
村干部只得动用集体经济积攒的上万元钱,为参与流转的农户保底,才渡过了难关。
“流转风险大,还是种田算了!”挫折面前,有人打起退堂鼓。
“不行!”胡功喜摇头,“有风险很正常,关键是找到规避办法!”
创建管委会
2003年初的一天,致富能手张盛平找到胡功喜,提出请求。
“我想在村里建茶园,发展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新型茶业。”
“支持!”
“我好久能租到土地?”
“你先向管委会提交申请,管委会审议通过就行。”
“管委会?干啥的?”
…………
2003年,在土地流转中经历挫折的胡功喜,总结了现行土地流转机制存在的三个问题。
首先,农业现代化存在经营风险,一旦项目经营发生困难,就可能损害农户利益。
其次,土地流转由农户分散进行,流转程序不规范。
再次,项目审核和利益分配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督。
针对这些问题,八角村成立了土地流转管理委员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业主代表共同参加,采取村民自愿参加和民主表决方式,共同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相关事宜。
“作为土地流转管理主体,管委会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土地流转工作。”胡功喜说。
有了这个主体,土地流转模式就由“农民对业主”转变为“农民对管委会,管委会对业主”。
管委会的成立,立马为八角村的土地流转打开了局面。
“八角模式”
“我的请求能通过吗?”
2003年7月的一天,八角村党总支会议室,张盛平有点紧张。
不久前,他选好了流转地块,将项目命名为“平川茶园”,随即向管委会提交了申请。
这天,管委会召开大会,专项审议他的申请。
会议由新任村党总支书记胡功喜主持,村干部、党员代表、流转地块农户、群众代表齐集,按照管委会章程逐项审议。
“同意。”党员代表表态。
“同意。”群众代表表态。
…………
“经审议,我们一致同意。”
听到结果,张盛平喜上眉梢。
“土地流转前,用地者先在约定范围内选地,再向管委会提出申请。”胡功喜说,“接到申请,管委会进行审查和民主评议,审议合格才能开始流转。”
这是八角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规范进入程序,严把入口关。
流转请求通过后,张盛平和管委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按每亩地250公斤谷子的市场价预付一年的租金,按每亩地25公斤谷子的市场价预付服务费。
按照管委会新规,流转土地,业主须先向管委会预交一年租金。在业主遇到经营风险时,这笔资金就会被用来保障流转农民的基本收入。同时,业主每年还须向管委会缴纳一定的服务费,作为村里公共服务基金。
这是八角村土地流转的第二个环节——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规避项目经营风险。
合同签订后,胡功喜流转了300亩土地。
“土地流转的租金给了我们,但他们缴纳的服务费怎么用,我们哪里知道?”老农王先云质疑。
“管委会有公开制度,你就等着瞧吧!”胡功喜解释道。
不久后,在一次村民大会上,王先云听到了这个消息。
“通过土地流转,村里收取了服务费,我们准备用这些钱给村里新建活动室!大家同不同意?”
“同意!”
“胡书记没骗我。”开完会,王先云挺高兴——管委会制订了民主监督程序,村里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的公共收益,将专项用于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建设,每半年向村民公开一次管理和使用情况。
这就是八角村土地流转的第三个环节——创新监督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和使用。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就此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
“这是平野盛园。”
“这是翠屏山庄。”
“这是莲藕种植基地。”
…………
2012年12月21日,胡功喜开着老旧的皮卡车,载着两位游客在八角村穿梭。
在一个面积约300亩的茶园前,皮卡车停了下来。
“这里就是平川茶园。”胡功喜介绍着,仿佛老练的职业导游。
“经过十年发展,这个项目已经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我还搞起了观光旅游。”张盛平嘴角挂着笑意。
张盛平的平川茶园,已经创出了全国名牌茶——“平川翠芽”。
王先云把家里的地都转包给了张盛平。
“女儿出嫁了,儿子出门打工,就我和老伴在家。”王先云说,过去自己种地,不算人工成本,遇上好年景,一亩地也就赚300来块钱,现在水田转包出去后,一亩租金相当于250公斤谷子,市价400多块,“比自己种还多收入100多块钱。”
王先云的老伴在茶园帮工摘茶,一年也可以挣2000多块钱。
和平川茶园一样,通过“八角模式”,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八角村全面推进——2012年,八角村已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40多个,其中占地百亩以上的项目有6个,占地数十亩的中型项目30多个,总产值上亿元。其中,既有年繁育水禽300万只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也有占地500亩的莲藕种植基地,还有一家获得“市级示范社”荣誉的养猪专业合作社……
2012年,八角村人均年收入达9800多元,是土地流转前的近六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