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弱势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强势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部分,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方面弱于其他学生群体,学校有责任将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
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弱势学生群体的个人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就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校园和谐。所以,关注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题中应有之义。
贫困大学生生活状态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费的上扬,校园中的不和谐音符日益显现。大学生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在拉大:有靠贷款助学、打工助学的学生,也有开着高级轿车、出入豪华酒店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就成为校园中最突显的弱势群体,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已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重障碍。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的不发达地区,或是学生父母双亡、一方有疾病或残疾、多子女家庭同时供养几个学生等。另外一些是城市下岗职工子女。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有一部分贫困生因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
对这一群体的关注,首先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统一起来。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并适时进行能力帮扶,提高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其次,要注意防范这些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倾向,教会他们正确对待人生境遇,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使之对贫困有正确的看法和心理接纳,学会情绪的合理宣泄。最后,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贫困学生还是富裕学生都要有正确的荣辱观念,使贫困学生的自信(尊重自己)和富裕学生的自爱(尊重别人)和谐发展。
女大学生的特殊问题
高校中的女大学生群体,是生理性弱势,同时也是深层次的弱势。女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亚于男生的发展潜能,但在自身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塑造中自我评价、成就动机偏颇,在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矛盾中容易困惑,导致女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相对弱势。她们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矛盾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女性意识”或“性别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却表现为“性别角色”的强化,即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角色的回归之间的矛盾,理想的自我设计和现实中回避风险的选择之间的矛盾,如果不正确引导,在遭遇求职歧视以后女大学生便感叹“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而偏离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所以,导之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女大学生自我塑造取得可持续发展、与男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
要强化对女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教育,教育她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通过加强女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理性一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作为高层次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作用,帮助其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女大学生本来良好的发展潜能带到社会上充分发挥,让她们以全新的女性职业者的面貌去实现自我,实现与男性、与社会协调发展。
心理问题高发人群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对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应该给予这一群体特别关注。
首先要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将普查与重点咨询结合起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SCL-90或16PF等心理测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心理健康档案,学生个体的家庭信息、经济状况、个性特征都应详细记录,起到筛选心理高危易发人群的作用,对在心理健康普查中发现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包括介绍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特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鼓励他们主动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减轻就业挫折感;及早开展性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大学生立足自身确立成才目标,以把握大学生活真谛,减少心理困惑的发生。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当中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层次性差距拉大,有的学生能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价值选择,有的学生呈现出精神支柱的相对弱势,表现为理想缺失,思想困惑、价值判断偏差,荣辱观念倒置、道德养成欠缺,知行不一、法治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等。
首先,高校要对他们进行旗帜鲜明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我们必须把它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它。其次,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养成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再次,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把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高校教师尤其应该身体力行,彰显社会主义荣誉观念,做精神上的强者,为大学生做好表率。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编校:张红玲
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弱势学生群体的个人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就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校园和谐。所以,关注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题中应有之义。
贫困大学生生活状态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费的上扬,校园中的不和谐音符日益显现。大学生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在拉大:有靠贷款助学、打工助学的学生,也有开着高级轿车、出入豪华酒店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就成为校园中最突显的弱势群体,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已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重障碍。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的不发达地区,或是学生父母双亡、一方有疾病或残疾、多子女家庭同时供养几个学生等。另外一些是城市下岗职工子女。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有一部分贫困生因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
对这一群体的关注,首先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统一起来。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并适时进行能力帮扶,提高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其次,要注意防范这些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倾向,教会他们正确对待人生境遇,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使之对贫困有正确的看法和心理接纳,学会情绪的合理宣泄。最后,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贫困学生还是富裕学生都要有正确的荣辱观念,使贫困学生的自信(尊重自己)和富裕学生的自爱(尊重别人)和谐发展。
女大学生的特殊问题
高校中的女大学生群体,是生理性弱势,同时也是深层次的弱势。女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亚于男生的发展潜能,但在自身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塑造中自我评价、成就动机偏颇,在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矛盾中容易困惑,导致女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相对弱势。她们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矛盾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女性意识”或“性别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却表现为“性别角色”的强化,即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角色的回归之间的矛盾,理想的自我设计和现实中回避风险的选择之间的矛盾,如果不正确引导,在遭遇求职歧视以后女大学生便感叹“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而偏离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所以,导之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女大学生自我塑造取得可持续发展、与男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
要强化对女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教育,教育她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通过加强女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理性一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作为高层次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作用,帮助其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女大学生本来良好的发展潜能带到社会上充分发挥,让她们以全新的女性职业者的面貌去实现自我,实现与男性、与社会协调发展。
心理问题高发人群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对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应该给予这一群体特别关注。
首先要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将普查与重点咨询结合起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SCL-90或16PF等心理测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心理健康档案,学生个体的家庭信息、经济状况、个性特征都应详细记录,起到筛选心理高危易发人群的作用,对在心理健康普查中发现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包括介绍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特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鼓励他们主动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减轻就业挫折感;及早开展性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大学生立足自身确立成才目标,以把握大学生活真谛,减少心理困惑的发生。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当中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层次性差距拉大,有的学生能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价值选择,有的学生呈现出精神支柱的相对弱势,表现为理想缺失,思想困惑、价值判断偏差,荣辱观念倒置、道德养成欠缺,知行不一、法治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等。
首先,高校要对他们进行旗帜鲜明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我们必须把它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它。其次,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养成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再次,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把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高校教师尤其应该身体力行,彰显社会主义荣誉观念,做精神上的强者,为大学生做好表率。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