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催生了校园生活的大变革。大学校园除了现实物质化的实体以外,还在网络上延伸开去。网络凭借简单、方便、迅速的优势及对沟通和获取信息的质量的提升,而在学校生活中日益举足轻重。一个具有很强独立性的虚拟校园正在悄然形成,这种改变又反过来影响着校园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联系双方虽然彼此不认识,却可能基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特征,更容易通过网络媒体相互结识。他们通过BBS这种方式,在线上实现密切的联系、发展亲切的感情,甚至形成团体,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园的人际群集方式。笔者以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为例,阐述一下校园网络传播改变人际群集方式:
  复旦校园网始建于1994年,1996年1月ATM骨干网建设成功。复旦校园诞生了第一批“上网族”。作为复旦校内最大的电子信息平台,日月光华BBS目前共有注册用户4.5万余名,版主400多个,是教育网内影响力较大的BBS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校园网络无论从服务的硬件设备,还是用户数量上,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伴随着宿舍区的改造工程,每个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网络接口,配备电脑不再是传统上高年级学生的专利。北区管理委员会近期调查显示,北区学生的电脑拥有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这正是校园网发挥人际群集模式重塑的基础。实际上,起床和开机连网对不少网虫来说,已经画上了等号。
  
  网络对群集方式的改变——新型团体
  
  BBS线上的陌生人交往,通常不是从头到尾都对交往对象一无所知的。陌生人之间的对话通常从简单的问候开始,等了解到对方的一些基本背景之后,会以共同的兴趣或生活状况开场,作为聊天的话题。BBS上的交流内容不外乎生活、双方兴趣、交友或情感等。同学在网络上交往不像是大街上擦肩而过的路人。他们在一次交谈之后,往往会把对方加入到自己的好友名单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共同爱好的个体组成的网上小团体。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网络板块。一旦网络板块建立起来,那么吸引兴趣相投的新的成员的加入就更为高效。每个板块都拥有自己的管理员,来对板块的内容进行管理。这种虚拟社团的形成,使得复旦原本引以为傲的社团活动黯然失色。相反,以BBS为平台,新的团体层出不穷。
  1.FTP联盟。FTP联盟,就是将校园网内散布的各FTP站点聚集起来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团体。它是成立较早、知名度最高、拥有较多成员的一个新型团体。FTP站点出现在五六年前,而正式成立FTP联盟是在2004年4月。最早由1998级的同学发起,并得到了一群搞FTP站点、同时又对校园网及网络有兴趣的同学的积极响应,效仿北京大学的FTP联盟建立的。FTP联盟成立以后,对联盟内的成员进行了一定的分工,分为影视组、音乐组、游戏软件组、书籍图片组等。团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协调校内零星的FTP资源来满足同学们下载影视音乐资源的需求。FTP联盟以“传递共享精神”为初衷,使得学校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各自单干的FTP站点到分工明确的FTP联盟,这期间经历了从凌乱到有序的过程。如今,FTP联盟正计划进一步向正式组织转变。
  ODAY。ODAY全称ODAY FTP联盟,成立于2002年9月,目的与功能和FTP联盟类似,目前共有成员14人。1人负责从外网下载资源,有4人负责将资源上传,另外9人负责资源的分流工作。该群体强调资源更新的时效性,提供的都是最新的网络影视资源。
  电台联盟。全称复旦大学网络电台联盟,成立于2002年11月17日,是一个以日月光华站BROADCAST版以及复旦校园网上众多电台为民众基础的民间群体。目的是解决业余电台的多而杂、分散听众资源、节目冲突导致资源无故浪费以及由此造成的工作人员的精力大量耗费的问题。
  此外,BBS上,还有依靠某些版面而集结在一起的人群。比如,同一个院系不同年级的同学因为系版而相识,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流;比如因为对电影的共同爱好而在电影版组成的影迷群体,他们互相交换电影资料、互相交流观影心得,一起组织观影活动,甚至还一起实践制作电影的梦想。
  通过对新型团体的访谈,笔者发现,虽然这些新型团体所针对的对象、服务的内容、面临的现状各不相同,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或者说新型团体的特点。
  组织松散。这些新型团体的组织比较松散。团体内部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从网络上结识后,自发形成组织的,因此其成员的系别、年级分布也比较松散,大家上网的时间相对自由。
  这些组织内部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即使有也只是一些不成文的惯例,对成员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如FTP联盟内对成员没有任何开关机时间、在线时间的要求,即使有人突然不想再做FTP站点了也没关系,这就使得成员参与和退出这些组织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也造成了这些组织的人员流动性特别大。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离开,新生加入。离开的毕业生往往都是很有经验的老手,而新加入的新生不熟悉操作运行,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新型群体也开始意识到了这种松散带来的弊端,随意化的管理对组织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ODAY要求成员每天必须开机5—8小时,并且在组织内部也对成员有了一定的要求。最近成立的FDNETBC更是拿出了一份“出生证明书”,其中不仅规定了联盟及下属电台的权利和义务,更规范了加入和退出的手续。从这点上来看,网络上的这些组织正在逐渐走向正规化。
  有分工,无等级。由于这些团体中没有严谨的组织结构,其中也就不存在等级差异。一般来说,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虽然也有负责人,但是组织内部的重要事件或决定,主要采用的还是集体商量讨论的方法,而BBS显然为这种民主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没有等级差异,但是这些团体成员的分工相当明确。一般都是几个人成为一个组,负责部分的具体工作。如FTP联盟中分为影视组、音乐组等。而电台联盟则分为技术管理和宣传外联两块。
  在这些组织中,由于都是同学,其内部的成员也都认为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的必要。在FTP联盟的BBS板块中,成员被分为了初级、高级、VIP等,但这种划分的依据只是个人所做的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的优劣。相对等级来说,在这些组织中分工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大家都还有自己的学业,不可能有谁承担全部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全才,只有明确了分工合作,才能保证组织内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非功利性目的。大多数新型团体的成员参加这些团体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兴趣或者方便大家,并不关心他们的行为背后给自己造成的损失。ODAY的成员介绍,给别人提供FTP服务,很容易对自己的电脑硬盘造成损伤。即便硬盘容量很大,当几个人同时下载时,不但速度很慢,还会影响自己的使用。因为提供FTP服务,不少成员的硬盘因此报废了。
  
  新型团体产生的原因
  
  同学间的需求,校园网提供了满足需求的平台。这些组织的形成几乎都是因为有较多同学有这样的需求。而基于校园网的需求使这些要求得以汇集,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部分热心人,通过热心人的努力,这些代表同学们需求的民间团体就产生了。而团体形成之后,还能够运作下去,则是因为校园网上源源不断地有人响应他们的活动,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通过BBS及时反馈意见。像FTP联盟和ODAY这样的网络组织,很多同学通过校园网从他们那里下载音乐、电影、游戏,这样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行动获得了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很多同学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萌发了加入的念头。这样组织的持续发展和互动就形成了良好循环。
  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校园网找到了连接点。大学的课程修读制度使班级的这个概念显得相对淡化,许多同学进行活动已经不再以班级为单位,而是转向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在那样的群体中寻找归属。团委、学生会、正式注册的学生团体等正式组织固然是一种选择。但是随着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这一资源显然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同学扩大交际圈的需要。虽然每年社团招新人的时候也尽可能地相应扩大额度,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成员关系的疏远和成员身份的名存实亡。很多社团活动趋向于形式化。不少成员直到离开社团也没能找到归属感,“团”的概念很模糊。与此同时,以几何级发展的校园网却越来越发挥起替代作用,成为学生此种需求满足的大平台。校园网络本身对学生群体有广泛的覆盖,网络的特性又使同学们更容易对某一感兴趣的领域发表观点,引起共鸣或争论。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受访成员都表示,这些团体组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成员志趣相投。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同学们越走越近,也成为维系团队的精神纽带。
  对现状(原状)不满,校园网提供了改善的途径。如今网络上有很多重要的服务,在校园网上也是这样,比如现在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网络电台。目前,电台联盟已经包含了30多个电台。有的播放音乐,也有的专门讲鬼故事。电台的各个DJ之间还实现了资源共享。原来,这些节目的水平良莠不齐,各家的节目也分散了听众,造成了校园网络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一般来说,个人的技术水平有限,单个人的资源也不足以支撑电台的长期运作。这些问题促成了运用集体智慧,整合现有的人力和物力组成一个团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技术支持的结果。电台联盟就是在这样的考虑下成立的。
  相比现实生活中的团体,网络的特点使得网络群体的划分更趋向个体的兴趣特点。网络也让无限细分成为可能,任何人都能在这个虚拟社区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继而与志同道合的对象实现现实的交往。相比之下,现实中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反而显得虚伪和肤浅了。校园网在促成向传统亲密人际团体的回归上发挥了更为名副其实的作用。因为它不仅仅在亚文化层面和价值体系上通过意见自由市场整合了各种看法,更在此基础上,最终推动这些社群走向“面对面”的交往。麦克卢汉曾预言网络的发展将最终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如果说他的这种预言站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那还不确切。我想可以扩展到心理领域。在校园网这样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环境中,通过网络,人们似乎又不自觉地回归到一种原始村落式的互亲互爱的社团关系中去了。
  
  参考书目:
  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2005年1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企业领导干部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战略决策者,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干部所具备的素质及其管理效能的作用。作为一个新时期企业领导干部,要作出准确科学的决策,仅仅依靠热情,依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铺垫,以精熟的业务知识为基础,以敏锐的判断能力为手段,系统思考,综合协调各种管理要素,才能够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结论,不断推进企业管理效能的提高,驾驭企业发
期刊
今年春节前夕,在新乡市召开的军地迎新春座谈会上,驻新某部的首长这样称赞新乡市的军粮供应工作:思想政治建设抓得好、拥军工作做得好、军粮供应质量好、优质服务开展得好、跟踪保障做得好。这是对新乡市军粮供应站工作成绩的高度概括!  新乡市军粮供应站坚持以兵为本、“军供无小事,质量重如山”的理念,注重打基础抓建设,狠抓军供粮油的质量和为部队服务的质量,近年来军供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期刊
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份高校新闻杂志,《河南教育》(高校版)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求索的道路。在短短两年多的办刊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办刊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服务高教发展:新闻定位显特色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发展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在校生的不断增加,高校的教育宣传工作显得日
期刊
辛勤耕耘,甘露滋润育新苗。桃李满园,喜看硕果结满枝。这是钢城人对舞钢市第一高中的赞誉,也是多年来他们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教师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舞钢市一高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教,民主办学,廉俭持校”的办学思路,巩固和发展河南省新教材示范基地的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扎实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异常活跃的广阔平台。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已达到1.37亿。由于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互联网上公众意见表达所呈现出的若干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期刊
眼下,服务性报道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媒体都引入了新闻热线,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进入媒体的视线,为报纸增添了贴近性,由此也推出了一些优秀的栏目。南阳日报的“这事该谁管”栏目,就是伴随新闻热线而开办的。  “这事该谁管”栏目,作为南阳日报服务新闻版的重要栏目之一,自2004年开办以来,它满载着广大读者与群众的心声和呼声,凝聚着本报领导和采编人员的心血与热情,如今已成为南阳日报的名牌栏目之一,赢得了社会的广
期刊
从党报时代到晚报时代再到都市报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纸质媒体的发展演变给党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向市场,走进市场已成为党报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党报如何应对,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党报的优势和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在权威性上做足文章,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还党报以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以党报、晚报、都市报共生共存的市场格局,才
期刊
2007年1月29日晚,美国CW11电视台播出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中餐外卖噩梦》,称一位非裔妇女在布鲁克林一家“新福建”中餐外卖店买了一份“芥蓝鸡”,其中发现了一块像老鼠一样的肉。从电视画面看,那块肉圆鼓鼓的,像小老鼠的形状,还有一条尾巴一样的东西。报道没肯定这就是老鼠肉,但说顾客认为它是老鼠肉。电视台不仅不负责任地把这一件事称作“令人作呕的惊奇”,还对该中餐馆大肆讽刺挖苦,说卫生局曾在该餐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谈话节目逐渐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主导形式之一,国内不同频道播出的谈话类节目已有2000个之多。其中,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对现实社会中有争议、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访谈,直接展示新闻源,既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又以平等谈话的方式向观众提供信息和观点,促使观众思考,由此与观众达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对话。  然而,新闻性谈话节目的生存已经遇到严峻挑战,特别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克服。在现实生
期刊
新闻是给人看的,若对读者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便无从产生。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自人类的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人们便把吸引力当作评判新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尺,而新闻标题又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件。  新华社播发的时事新闻一般只有提要式的标题,它是半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