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科学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关键词: 有效教学情境;自主探索;实践能力
一、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等因素,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入手,采用猜谜、故事、辩论、游戏、讲述名人轶事等活动形式,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结合图形先给学生编了一个蚂蚁赛跑的故事;两只小蚂蚁从同一点出发,一只沿大圆的边上爬行,一只沿“8”字形两个小圆的边上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俩不觉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爬行的路程多。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热烈讨论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会计算圆的周长。这样,学生为了给小蚂蚁当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激疑情境,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时,会对学生产生好奇心理,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人的身份证,并把这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一一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由于这些多位数数字较大,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一个学生完成了任务,而教师却一一说出了它们的正确答案。为了打消学生认为教师事先算好的念头,并补充说“谁能出几道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都可随时算完。”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十足地争着出题。结果正如老师所说那样。老师为什么填写得这么快,其中有什么决窍?造成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不断地设疑、激疑、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教学时,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中,让学生发现和创造出新知识、新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之后,在学生初步明白可以用“量”、“滚”等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不失时机,创设“用线球在空中划圈”的情境,问:“这个线球在空中划成的圆的周长,你量得出来吗?怎么办?”迫使学生要去探索出一个较为简便的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多让学生参与探索、实践,手脑并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小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动作、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和发展规律。如,在教学“圆环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各自画出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并计算出所画圆的面积;再要求学生画一个与这个圆同心、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计算出这个圆的面积。接着要学生用剪刀把刚才画出的大圆剪下来,再把小圆从大圆里剪掉,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圆环。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经整理得到:一个圆面在剪去一个同心圆的内圆后,就得到了圆环。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圆环的制作过程,说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始终参与实践活动,兴趣倍增,思维活跃。
五、创设合作情境,使学生强化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讲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由于这一法则的要点比较多,让学生讨论时不是能用一二个讨论题能解决的,因此教师要设计足量的讨论题,力求全面。这一点内容可设计如下讨论题:(1)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按什么法则去除?(2)商的小数点如何处理?(3)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4)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5)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很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差错?学生把上面5个讨论题解决了,这一计算法则也就理解了。又如在教学圆周率这一内容时,虽然这是六年级的内容,但是六年级的学生用“滚动法”和“绕线法”测圆的周长还是有难度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学生讨论操作,学生掌握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完成“每个圆的周长大约都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多一些”这一讨论题,就没有问题。
六、创设应用情境,使学生深化自主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是数学学习的真谛。因此,教师多创设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情景,设计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的练习,增加学生“用”数学的兴趣,从而去感受、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綠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画出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进而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喜欢数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书红:《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2] 雷桂芳:《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新课程(上)》2014年05期
[3] 周小华:《给舞台就是给发展——再议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文摘版:教育》2015年01期
关键词: 有效教学情境;自主探索;实践能力
一、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等因素,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入手,采用猜谜、故事、辩论、游戏、讲述名人轶事等活动形式,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结合图形先给学生编了一个蚂蚁赛跑的故事;两只小蚂蚁从同一点出发,一只沿大圆的边上爬行,一只沿“8”字形两个小圆的边上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俩不觉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爬行的路程多。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热烈讨论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会计算圆的周长。这样,学生为了给小蚂蚁当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激疑情境,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时,会对学生产生好奇心理,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人的身份证,并把这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一一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由于这些多位数数字较大,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一个学生完成了任务,而教师却一一说出了它们的正确答案。为了打消学生认为教师事先算好的念头,并补充说“谁能出几道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都可随时算完。”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十足地争着出题。结果正如老师所说那样。老师为什么填写得这么快,其中有什么决窍?造成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不断地设疑、激疑、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教学时,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中,让学生发现和创造出新知识、新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之后,在学生初步明白可以用“量”、“滚”等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不失时机,创设“用线球在空中划圈”的情境,问:“这个线球在空中划成的圆的周长,你量得出来吗?怎么办?”迫使学生要去探索出一个较为简便的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多让学生参与探索、实践,手脑并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小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动作、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和发展规律。如,在教学“圆环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各自画出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并计算出所画圆的面积;再要求学生画一个与这个圆同心、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计算出这个圆的面积。接着要学生用剪刀把刚才画出的大圆剪下来,再把小圆从大圆里剪掉,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圆环。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经整理得到:一个圆面在剪去一个同心圆的内圆后,就得到了圆环。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圆环的制作过程,说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始终参与实践活动,兴趣倍增,思维活跃。
五、创设合作情境,使学生强化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讲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由于这一法则的要点比较多,让学生讨论时不是能用一二个讨论题能解决的,因此教师要设计足量的讨论题,力求全面。这一点内容可设计如下讨论题:(1)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按什么法则去除?(2)商的小数点如何处理?(3)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4)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5)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很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差错?学生把上面5个讨论题解决了,这一计算法则也就理解了。又如在教学圆周率这一内容时,虽然这是六年级的内容,但是六年级的学生用“滚动法”和“绕线法”测圆的周长还是有难度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学生讨论操作,学生掌握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完成“每个圆的周长大约都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多一些”这一讨论题,就没有问题。
六、创设应用情境,使学生深化自主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是数学学习的真谛。因此,教师多创设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情景,设计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的练习,增加学生“用”数学的兴趣,从而去感受、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綠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画出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进而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喜欢数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书红:《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2] 雷桂芳:《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新课程(上)》2014年05期
[3] 周小华:《给舞台就是给发展——再议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文摘版:教育》201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