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物种、濒危动植物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和地质地貌为目的而建立的具有自然保护、科技研究、宣传教育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仅需要结合当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该文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为例,从塞罕坝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的建立等进行分析,并从科学的规划设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及共同探讨。
关键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00-02
自然保护区是受国家行政管理、以保护珍稀物种、濒危动植物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和地质地貌为目的而建立的具有自然保护、科技研究、宣传教育功能的区域。虽然在保护区内的指定地区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和生产活动,但是严禁乱砍滥伐、工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破坏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因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仅要结合当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概况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为了恢复和发展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2002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塞罕坝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草原交错带的生态系统,滦河、辽河水源地,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区内物种丰富、植被茂盛、森林覆盖面积大、河流纵横、水土资源优厚、景色优美,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动物栖息与繁衍的良好场所,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区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维护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场所,具有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经济开发的重要价值。
2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首先体现在划定生态保护圈,进行封山育林,保障天然林木、灌丛的恢复与自然更新,结合人工繁育营造小面积混交林,调整林区结构,促使保护区结构合理化,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其次,完善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圈内修建公路,一方面方便过往车辆的通行,另一方面规范来往车辆与行驶路程,以免造成大面积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不被影响以及确保其生命安全。再次,建造适宜动物生活的栖息场所。塞罕坝自然保护区还在生态区内建造了大量的巢穴,投放大量的食物,以保护珍稀动物物种,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内栖息、繁衍、生存、活动。在保护动物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因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压力,拓宽经济来源;还可以促进人与动物的交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国民生态保护教育的意识。最后,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通过对珍贵野生物种的保护、区内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旅游、农林、第三产业项目等,不仅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而且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可凭借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成为宣传和展示塞罕坝林业的综合科普基地,促进地区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
2.2 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 促进了保护区的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管理体系和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的设定,使保护区的经费来源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经费的管理如经费申请、审批、使用、管理、监督、奖励等制度的建立,增加了经费的使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了生态保护的监测和执法高科技工具的引进与使用,加强了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队伍的稳定与加强也使保护区管理逐渐走向细致化、深入化,促进了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生态功能的恢复更新和持续发展。
2.3 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势环境多样,范围较广,人员有限,管理难度较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部分地区还存在非法猎捕、滥占林地、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环境污染、开围放垦、售卖木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珍稀物种数量减少、过度开发旅游业等现象。同时在管理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合理、全面的可操作(下转128页)(上接100页)性较强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导致无法设定管理目标与方法,无法按照管理标准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2 可持续发展建议
2.1 科学地规划设计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保护区目前自身的状况以及受破坏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设定封育程度与方式以及区域内规划,如保护侧重点、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等,以减少人为破坏,加快生态更新,协调生存、繁衍、发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设置试验性和生产性科研基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性特征,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研究。在保护的同时,规划设计还应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及经济收入等问题。
2.2 健全监管体系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包括管理标准、办法、目标、制度、检察监督及法律法规等涵盖多方面的管理体系,使管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标准地开展。同时还应在统筹规划、全面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保护区、不同类别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俗习惯、生物多样保护等适宜地区特征的保护标准与规划。根据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变化及特点不断改善旅游业的结构和布局,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避免因为过度依赖旅游收入作为保护区管理资金来源而带来的管理弊端,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保护区类型,经济来源状况,建立不同的经费分配体系,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律、制度等落实到环境保护和发展之中。
2.3 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单纯的保护而不开发利用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而过度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利用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不可长久的,而且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水利发电、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变经济增长不合理的模式。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同时,应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结合考虑保护区承载能力以及环境污染净化能力等因素,综合解决经济贫困、就业、饮食、资源使用、居住、卫生、人口增长等各方面的问题,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保护资源;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型,推动当地利益的均衡分配,促进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燕燕.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2]张永信,郝明亮,于海东.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11(1):65-67.
[3]邹秀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及立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4]王智红.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运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4-36.
[5]李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6]蔡燕燕,蒋培,方俊飞.我国自然保护区地方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2(9).
[7]戴继先,刘海莹,张向忠,等.塞北绿色明珠: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
[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与核算研究报告[R].2008.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00-02
自然保护区是受国家行政管理、以保护珍稀物种、濒危动植物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和地质地貌为目的而建立的具有自然保护、科技研究、宣传教育功能的区域。虽然在保护区内的指定地区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和生产活动,但是严禁乱砍滥伐、工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破坏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因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仅要结合当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概况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为了恢复和发展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2002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塞罕坝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草原交错带的生态系统,滦河、辽河水源地,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区内物种丰富、植被茂盛、森林覆盖面积大、河流纵横、水土资源优厚、景色优美,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动物栖息与繁衍的良好场所,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区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维护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场所,具有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经济开发的重要价值。
2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首先体现在划定生态保护圈,进行封山育林,保障天然林木、灌丛的恢复与自然更新,结合人工繁育营造小面积混交林,调整林区结构,促使保护区结构合理化,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其次,完善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圈内修建公路,一方面方便过往车辆的通行,另一方面规范来往车辆与行驶路程,以免造成大面积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不被影响以及确保其生命安全。再次,建造适宜动物生活的栖息场所。塞罕坝自然保护区还在生态区内建造了大量的巢穴,投放大量的食物,以保护珍稀动物物种,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内栖息、繁衍、生存、活动。在保护动物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因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压力,拓宽经济来源;还可以促进人与动物的交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国民生态保护教育的意识。最后,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通过对珍贵野生物种的保护、区内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旅游、农林、第三产业项目等,不仅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而且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可凭借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成为宣传和展示塞罕坝林业的综合科普基地,促进地区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
2.2 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 促进了保护区的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管理体系和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的设定,使保护区的经费来源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经费的管理如经费申请、审批、使用、管理、监督、奖励等制度的建立,增加了经费的使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了生态保护的监测和执法高科技工具的引进与使用,加强了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队伍的稳定与加强也使保护区管理逐渐走向细致化、深入化,促进了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生态功能的恢复更新和持续发展。
2.3 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势环境多样,范围较广,人员有限,管理难度较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部分地区还存在非法猎捕、滥占林地、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环境污染、开围放垦、售卖木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珍稀物种数量减少、过度开发旅游业等现象。同时在管理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合理、全面的可操作(下转128页)(上接100页)性较强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导致无法设定管理目标与方法,无法按照管理标准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2 可持续发展建议
2.1 科学地规划设计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保护区目前自身的状况以及受破坏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设定封育程度与方式以及区域内规划,如保护侧重点、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等,以减少人为破坏,加快生态更新,协调生存、繁衍、发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设置试验性和生产性科研基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性特征,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研究。在保护的同时,规划设计还应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及经济收入等问题。
2.2 健全监管体系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包括管理标准、办法、目标、制度、检察监督及法律法规等涵盖多方面的管理体系,使管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标准地开展。同时还应在统筹规划、全面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保护区、不同类别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俗习惯、生物多样保护等适宜地区特征的保护标准与规划。根据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变化及特点不断改善旅游业的结构和布局,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避免因为过度依赖旅游收入作为保护区管理资金来源而带来的管理弊端,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保护区类型,经济来源状况,建立不同的经费分配体系,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律、制度等落实到环境保护和发展之中。
2.3 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单纯的保护而不开发利用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而过度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利用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不可长久的,而且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水利发电、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变经济增长不合理的模式。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同时,应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结合考虑保护区承载能力以及环境污染净化能力等因素,综合解决经济贫困、就业、饮食、资源使用、居住、卫生、人口增长等各方面的问题,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保护资源;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型,推动当地利益的均衡分配,促进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燕燕.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2]张永信,郝明亮,于海东.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11(1):65-67.
[3]邹秀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及立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4]王智红.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运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4-36.
[5]李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6]蔡燕燕,蒋培,方俊飞.我国自然保护区地方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2(9).
[7]戴继先,刘海莹,张向忠,等.塞北绿色明珠: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
[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与核算研究报告[R].2008.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