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陕西实施新课标教学改革以来的第三次高考,文综试题和2011年一样,都采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向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对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教学有着导向和引领作用;综观这三年文综试题中的政治部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变化。下面把它们加以比较分析,希望能对今后的高中教学有所启发。
1.试题分值分布对比及启示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2012、2011、2010年政治试题的100分在四本必修教材中是稳定之中略有调整,与去年相比,经济生活增加了2分,政治生活减少2分,文化生活增加2分,哲学部分减少2分。分数的分布与2010年相似,选择题和非选择中均涉及了四本必修教材,总体来看,三年都重点考查了经济生活和哲学,政治生活次之,文化生活最少,其中经济生活和哲学也正是学生普遍感到较难理解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也有必要适当增加这两部分的教学时间,文化生活容易理解掌握,可以少安排一些时间。
2.试题内容分布对比及启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2010、2011、 2012年分别有各自考查的侧重点:2010年着重考查了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规律的含义,2011年则着重考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2012年侧重考查社会公平、经济全球化、政府、政协、国际关系文化多样性、科技对文化的影响、辩证法、人生观等,所考知识基本是源于实践、回归教材。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既要抓住重要的知识点,又要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否则就难以成功。
3.试题难易度对比及启示
与2011年相比,2012年试题的整体结构基本稳定,但整体难度明显下降,这首先表现在选择题上。12个选择题中单选题数量虽然从2011年的5个减为2个,但难度较大的“四选二式”组合选择题因为选取的题干材料体现的知识比较确定,连续多年出现的既费时又费力令学生最感到头大的经济生活有关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没有出现,使得难度较2011年略有下降。
试题难度的下降还表现在非选择题上。2010年、2011年、2012年的38题的问题设置完全一致,都是两个问题,一个政治范围一个经济范围,经济试题的问题是对图标的分析及建议,学生一般能够分析到位,政治生活点名了考察民生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而今年的39题中的三个问题保留了2011年的每一问都只需回答一层内容,且都是交代了知识范围,第一问考查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第二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第三问考查方法论。
试题难度降低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能力是建筑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虽然每年高考只考查20多个知识点,但新大纲中四个必修模块涉及251个考点,个个都不能忽视,怎么办呢?很简单,不必“深挖洞”,但求“广积粮”,抓住主干知识,合理分配时间,扩大知识面,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和运用知识,在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记忆知识。
4.对2012年试题的几点看法
4.1试题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世界的能力,这在近三年的新课改高考试题中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体现。
如2010年的22题通过人们对老旧基础设施从一律拆除到加以改造利用的变化考查观念创新与事物价值转换的关系;2011年的14题借月饼这个话题考查生活与消费的相关知识,19题从秸秆综合利用考查联系的观点,2012年关注收入公平问题等体现了人文性的特点。
如2010年的13题的“前港后厂”、“ 中国政府到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参加护航”、2011年的13题的自主品牌建设、15题的信息技术产业、38题第二问自主创新的作用和措施都考查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的问题,2012年的14题、15题的走出去战略,39题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等试题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体现了试题时代性。
由此可见,纯粹的知识再现试题已经退出高考考场,现在的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会先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考生阅读后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做到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取得优异成绩。
4.2个别内容的考核形式造成了考核内容或超纲、或远离教材不利于中学教学。
如12.题: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在以往的中学教材中对于纸币职能的教学,向来以“因为纸币自身没有具有价值,只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不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在新课标教参中虽有“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同时也说“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且不说“纸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说法是否准确,但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却在对中学教学直接起导向作用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不利于中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又如38题(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12分)
答案: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此题是一个富有鲜明特点的考察政治生活中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试题,在中学的教学中,教师必是引导学生将教材中关于政府的性质、职责、职能的内容与民生结合回答此题,虽说答案中所给的内容学生会答道,但是答案中脱离教材给答案,却易给学生造成学教材无用的感觉。
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高考试题难度的降低以及选材的生活化社会化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导向,我们也应该把这种理念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在教学中去。同时也更期待高考试题的设定更好的推进中学的教学工作。
1.试题分值分布对比及启示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2012、2011、2010年政治试题的100分在四本必修教材中是稳定之中略有调整,与去年相比,经济生活增加了2分,政治生活减少2分,文化生活增加2分,哲学部分减少2分。分数的分布与2010年相似,选择题和非选择中均涉及了四本必修教材,总体来看,三年都重点考查了经济生活和哲学,政治生活次之,文化生活最少,其中经济生活和哲学也正是学生普遍感到较难理解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也有必要适当增加这两部分的教学时间,文化生活容易理解掌握,可以少安排一些时间。
2.试题内容分布对比及启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2010、2011、 2012年分别有各自考查的侧重点:2010年着重考查了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规律的含义,2011年则着重考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2012年侧重考查社会公平、经济全球化、政府、政协、国际关系文化多样性、科技对文化的影响、辩证法、人生观等,所考知识基本是源于实践、回归教材。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既要抓住重要的知识点,又要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否则就难以成功。
3.试题难易度对比及启示
与2011年相比,2012年试题的整体结构基本稳定,但整体难度明显下降,这首先表现在选择题上。12个选择题中单选题数量虽然从2011年的5个减为2个,但难度较大的“四选二式”组合选择题因为选取的题干材料体现的知识比较确定,连续多年出现的既费时又费力令学生最感到头大的经济生活有关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没有出现,使得难度较2011年略有下降。
试题难度的下降还表现在非选择题上。2010年、2011年、2012年的38题的问题设置完全一致,都是两个问题,一个政治范围一个经济范围,经济试题的问题是对图标的分析及建议,学生一般能够分析到位,政治生活点名了考察民生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而今年的39题中的三个问题保留了2011年的每一问都只需回答一层内容,且都是交代了知识范围,第一问考查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第二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第三问考查方法论。
试题难度降低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能力是建筑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虽然每年高考只考查20多个知识点,但新大纲中四个必修模块涉及251个考点,个个都不能忽视,怎么办呢?很简单,不必“深挖洞”,但求“广积粮”,抓住主干知识,合理分配时间,扩大知识面,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和运用知识,在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记忆知识。
4.对2012年试题的几点看法
4.1试题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世界的能力,这在近三年的新课改高考试题中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体现。
如2010年的22题通过人们对老旧基础设施从一律拆除到加以改造利用的变化考查观念创新与事物价值转换的关系;2011年的14题借月饼这个话题考查生活与消费的相关知识,19题从秸秆综合利用考查联系的观点,2012年关注收入公平问题等体现了人文性的特点。
如2010年的13题的“前港后厂”、“ 中国政府到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参加护航”、2011年的13题的自主品牌建设、15题的信息技术产业、38题第二问自主创新的作用和措施都考查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的问题,2012年的14题、15题的走出去战略,39题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等试题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体现了试题时代性。
由此可见,纯粹的知识再现试题已经退出高考考场,现在的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会先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考生阅读后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做到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取得优异成绩。
4.2个别内容的考核形式造成了考核内容或超纲、或远离教材不利于中学教学。
如12.题: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在以往的中学教材中对于纸币职能的教学,向来以“因为纸币自身没有具有价值,只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不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在新课标教参中虽有“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同时也说“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且不说“纸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说法是否准确,但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却在对中学教学直接起导向作用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不利于中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又如38题(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12分)
答案: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此题是一个富有鲜明特点的考察政治生活中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试题,在中学的教学中,教师必是引导学生将教材中关于政府的性质、职责、职能的内容与民生结合回答此题,虽说答案中所给的内容学生会答道,但是答案中脱离教材给答案,却易给学生造成学教材无用的感觉。
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高考试题难度的降低以及选材的生活化社会化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导向,我们也应该把这种理念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在教学中去。同时也更期待高考试题的设定更好的推进中学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