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形式而言是一种突破,已经被许许多多教师运用于各种课堂教学中。然而,从课堂气氛看热闹非凡,生动活泼,仔细观察分析却发现问题多多,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几年的观察和学习,笔者认为要走出如此怪圈,需要对课堂中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探究和反思,才能将小组合作变得有效、成功,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组合作;数学课堂;探索反思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小组合作又是数学课堂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然而仔细观察分析发现,表面生机勃勃的小组合作,却问题很多。比如,有些小组看起来很热闹,却不是全员参与;有些小组合作目标性不强甚至缺乏目标;有些小组甚至是个别优秀学生高谈阔论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么,要想走出这样的怪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 合理的建构小组合作人员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效,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认真地设计和合理地操作。
1. 小组人员合理配置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定,再决定分组。在现实课堂中,座位排列方式最常见,以座位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虽然这样分组展开讨论简便易行但是不利于合作的有效地开展,因为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一般小组人员配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由组合,即老师确定每个小组人数,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有一种是老师编排,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安排,即把全班学生按照各方面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不同层级、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内学生之间形成互补。事实证明:这样的分组最为合理,开展活动也最为顺利。
2. 小组人员合理分工
根据经验,一般要指定一名学习和能力都特别强的学生作为组长。他能根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召集组员展开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其他组员可以分为记录员、发言者等。但是这样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内的人员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主动申报组长、记录员和发言者。这样让每位学生都来展示自己,使每位学生都在小组内得到发展。
记得执教苏教版二下《认识方向》的综合实践活动时,由于要观察8个方位,我就让8个学生组合成一组,每人观察一个方位。在指定组长时,有两个学生主动提出要分别做他们各自小组的组长,理由就是他们觉得自己的方向感特别好,这部分内容学得很扎实,可以做小老师了。然而这两位要做组长的学生恰恰是班级里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我当时有过一丝犹豫,害怕这两个孩子做了组长导致这个活动不能有序开展。但是,最终我还是勉强同意他们做了组长,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两个学生带领他们的组员去了操场上的一个观测点,指定了组内每个人的观察方位,他们有序地记录着每个人的方向和观测到的建筑。一切井井有条,记录得认认真真,给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当时的我真为自己有过一丝犹豫而脸红,其实学生的能力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发展,我们老师要为他们准备展示的舞台。
二、 合理的跟进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度的点拨和指导。
1. 小组合作前的规范指导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中高年级特有的学习方式,它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的。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走进小学课堂,刚开始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明白小组合作的意义与分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耐心的指导和演示。
2. 小组合作中的时间把握
我记得多年前观摩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前这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三角尺、量角器、剪刀和纸。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教师提问,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结果……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拼、剪,似乎结果就要呼之欲出。然而,这时教师却示意学生停止手中的活动,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的拼剪方法。虽然,这节课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这是一次没有意义的小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相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多就会浪费教学时间,过少就会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能提高。
3. 小组合作中的针对性指导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圆的面积》,在出示圆的面积公式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们都轰轰烈烈地在讨论,这位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巡视。然后就对几组成绩比较好的和成绩相对弱的小组进行指导,其他小组没有任何的指导。过一会儿就叫这几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时没有得到指导的几组学生很茫然,根本听不明白他们的发言。
我们教师应该对各小组进行摸查,有目的,有依据地进行指导,如果大家都不怎么会,这时就该停止活动,教师演示与示范。如果有些小组已经探索出来结果,而其他小组还很茫然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进行指导与帮助,而不是一刀切,只关注班级的两端。或许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才能体现出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被动的接受者。
三、 合理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1. 学习内容的提问要巧妙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第一因素。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必须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教材要求学生会用这些词语来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书后练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练习:两个同样大小的箩筐,一个里面装了20个苹果,另一个箩筐里装了一些草莓,要求学生在20、25和80里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我当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吃过苹果和草莓吗?它们的大小如何?学生都表示吃过,接着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大多数的同桌两人很容易地找出正确答案。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吃过苹果和草莓,知道一个苹果比个草莓大得多,所以同样的箩筐里装的草莓个数就要比苹果的个数多得多,80比20多得多,所以选择80。 2.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科学
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讨论价值,具有开发性、挑战性和探索性,这样的内容才能够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拿来小组合作交流,我们教师应该将授课内容进行筛选和梳理,对适合小组合作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执教二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书后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快学生就完成了。接着,我又提出用8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也很轻松地完成。这时,我又提出新的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7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每个小组都开始动手操作,有的负责搭平行四边形,有的在观察思考,有的在讨论……两分钟后,几乎每个小组都举手回答,一个学生代表站起来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对边都一样,我觉得搭平行四边形需要的小棒数应该是一个双数,7是单数肯定搭不起来。”他说完,全班学生都说,他的结论和我们的一样,单数根小棒搭不起来,我默许点头。随口又追问既然是要双数根,那两根可以吗?学生摇摇头,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至少要有4根以上的双数根才能搭,单数根肯定不行。”说完,全班学生都点点头并都鼓起掌来,因为通过他们的小组合作已经发现了搭平行四边形需要小棒的数量特点。这样的小组合作会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会不断赋予旧知的新意,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更加自如、自主。
3.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接地气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够强,因而表现出很多数学问题他们要靠大量的感性材料作为辅助。
记得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我提前布置了一项作业,利用周末的时间和父母逛一趟超市或者菜场,学会看商品价格和付钱。这项作业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上新授课的时候,我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人民币,经过调查和运用他们已经能很熟练地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以及给一个物体标上合适的价格单位。由于课前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并且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反思,才能真正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好,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玉翠.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
[3]张存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J].学科教学探索,2003(11).
作者简介:
殷巧娟,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
关键词:小组合作;数学课堂;探索反思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小组合作又是数学课堂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然而仔细观察分析发现,表面生机勃勃的小组合作,却问题很多。比如,有些小组看起来很热闹,却不是全员参与;有些小组合作目标性不强甚至缺乏目标;有些小组甚至是个别优秀学生高谈阔论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么,要想走出这样的怪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 合理的建构小组合作人员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效,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认真地设计和合理地操作。
1. 小组人员合理配置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定,再决定分组。在现实课堂中,座位排列方式最常见,以座位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虽然这样分组展开讨论简便易行但是不利于合作的有效地开展,因为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一般小组人员配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由组合,即老师确定每个小组人数,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有一种是老师编排,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安排,即把全班学生按照各方面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不同层级、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内学生之间形成互补。事实证明:这样的分组最为合理,开展活动也最为顺利。
2. 小组人员合理分工
根据经验,一般要指定一名学习和能力都特别强的学生作为组长。他能根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召集组员展开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其他组员可以分为记录员、发言者等。但是这样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内的人员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主动申报组长、记录员和发言者。这样让每位学生都来展示自己,使每位学生都在小组内得到发展。
记得执教苏教版二下《认识方向》的综合实践活动时,由于要观察8个方位,我就让8个学生组合成一组,每人观察一个方位。在指定组长时,有两个学生主动提出要分别做他们各自小组的组长,理由就是他们觉得自己的方向感特别好,这部分内容学得很扎实,可以做小老师了。然而这两位要做组长的学生恰恰是班级里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我当时有过一丝犹豫,害怕这两个孩子做了组长导致这个活动不能有序开展。但是,最终我还是勉强同意他们做了组长,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两个学生带领他们的组员去了操场上的一个观测点,指定了组内每个人的观察方位,他们有序地记录着每个人的方向和观测到的建筑。一切井井有条,记录得认认真真,给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当时的我真为自己有过一丝犹豫而脸红,其实学生的能力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发展,我们老师要为他们准备展示的舞台。
二、 合理的跟进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度的点拨和指导。
1. 小组合作前的规范指导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中高年级特有的学习方式,它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的。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走进小学课堂,刚开始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明白小组合作的意义与分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耐心的指导和演示。
2. 小组合作中的时间把握
我记得多年前观摩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前这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三角尺、量角器、剪刀和纸。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教师提问,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结果……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拼、剪,似乎结果就要呼之欲出。然而,这时教师却示意学生停止手中的活动,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的拼剪方法。虽然,这节课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这是一次没有意义的小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相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多就会浪费教学时间,过少就会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能提高。
3. 小组合作中的针对性指导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圆的面积》,在出示圆的面积公式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们都轰轰烈烈地在讨论,这位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巡视。然后就对几组成绩比较好的和成绩相对弱的小组进行指导,其他小组没有任何的指导。过一会儿就叫这几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时没有得到指导的几组学生很茫然,根本听不明白他们的发言。
我们教师应该对各小组进行摸查,有目的,有依据地进行指导,如果大家都不怎么会,这时就该停止活动,教师演示与示范。如果有些小组已经探索出来结果,而其他小组还很茫然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进行指导与帮助,而不是一刀切,只关注班级的两端。或许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才能体现出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被动的接受者。
三、 合理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1. 学习内容的提问要巧妙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第一因素。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必须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教材要求学生会用这些词语来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书后练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练习:两个同样大小的箩筐,一个里面装了20个苹果,另一个箩筐里装了一些草莓,要求学生在20、25和80里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我当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吃过苹果和草莓吗?它们的大小如何?学生都表示吃过,接着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大多数的同桌两人很容易地找出正确答案。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吃过苹果和草莓,知道一个苹果比个草莓大得多,所以同样的箩筐里装的草莓个数就要比苹果的个数多得多,80比20多得多,所以选择80。 2.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科学
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讨论价值,具有开发性、挑战性和探索性,这样的内容才能够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拿来小组合作交流,我们教师应该将授课内容进行筛选和梳理,对适合小组合作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执教二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书后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快学生就完成了。接着,我又提出用8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也很轻松地完成。这时,我又提出新的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7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每个小组都开始动手操作,有的负责搭平行四边形,有的在观察思考,有的在讨论……两分钟后,几乎每个小组都举手回答,一个学生代表站起来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对边都一样,我觉得搭平行四边形需要的小棒数应该是一个双数,7是单数肯定搭不起来。”他说完,全班学生都说,他的结论和我们的一样,单数根小棒搭不起来,我默许点头。随口又追问既然是要双数根,那两根可以吗?学生摇摇头,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至少要有4根以上的双数根才能搭,单数根肯定不行。”说完,全班学生都点点头并都鼓起掌来,因为通过他们的小组合作已经发现了搭平行四边形需要小棒的数量特点。这样的小组合作会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会不断赋予旧知的新意,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更加自如、自主。
3.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接地气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够强,因而表现出很多数学问题他们要靠大量的感性材料作为辅助。
记得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我提前布置了一项作业,利用周末的时间和父母逛一趟超市或者菜场,学会看商品价格和付钱。这项作业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上新授课的时候,我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人民币,经过调查和运用他们已经能很熟练地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以及给一个物体标上合适的价格单位。由于课前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并且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反思,才能真正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好,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玉翠.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
[3]张存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J].学科教学探索,2003(11).
作者简介:
殷巧娟,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